#2022高考季#随着高考分数公布,考生已进入报志愿阶段,考生们已不再纠结于考题本身了,但《红楼梦》走进高考作文题的后效应仍在发酵着,方方面面的人士对其品评的热议不减。 究其根源,其一是古典名著《红楼梦》入高考作文实属首例,因而引起了较之历年对作文题关注程度的高涨;不像对现实题材,如两次奥运、防疫抗疫及日常生活的烟火气等命题角度普遍认同,而且习以为常。其二是《红楼梦》是国人的共爱名著,家喻户晓,人人都可品头论足;较之数理的避而不谈无法判定是两重天地般。方方面面涉及学生、家长,老师、专家、各界人士,看法同中有异。 学生们都说难,不论看没看过《红楼梦》。学生说难包括材料难理解,尤其是作文难下笔,这很正常。这次超出大多考生的预测猜题的范围,等于准备好的战术不灵了。这也不奇怪,哪有一看考题,就都正中下怀,那就不是高考选拔了,出题人会被指责,恐怕远甚于今吧。相信学生们会从这次考试找出感觉难的原因所在,不会仅仅止步于结果而不深究根源所在了吧。 家长们也说难,可跟考生说难不一样。认为不该考课外读物,这是仅侧重于选题材料而言难,和学生难在分析材料、审题构思、确定文章主旨等实际作文的步骤、方法不是一个层面。有的家长也许会庆幸家中有名著,孩子已读过,这也是只对作文所给材料而言,离孩子写出好文还差得远呢!作文是综合能力的考察,非一个材料定成败。 命题者也会觉得难吗?就所定材料而言,他们一定是考虑到考生们的理解能力,否则不会在材料之后,给出精确的提示,那简直就像在上语文课,给学生们分析文意,归纳概括,表明主旨,开拓联想,明确思路。在考题中用了这么明了清晰的文字作为提示实属罕见,可见命题者是思虑至深,不为难考生为盼。实属不易还体现在难得选出能把三者——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集于一身的《红楼梦》的这个"题额"桥段。我想不出除此之外,有哪部佳作名篇能在短短的几行文字中囊括之。选《红楼梦》何错之有? 大学教授们又怎么看这个考题呢?此题一出,多方神圣的教授们也给出评判。用不着多列举了,其意见大多趋同。仅请看红学家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如下所言: 这个作文题出得有学问、有水平,把古代文学和现代高考结合起来,古为今用,既考学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又考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考学生古典文学知识的积累,又考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教育部规定高中一年级语文课一个单元,理解《红楼梦》这段文字,是高考作文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高考作文并不要求学生去解释《红楼梦》这段文字的深义,而是让考生以这段文字为由头,去思考、去联想、去发挥,自拟题目写作文。假如考生在《红楼梦》这段文字上多下功夫或大下功夫,就离题了、跑题了,因为试卷给考生的材料已经交代得够清楚。即便借此写出段《红楼梦》释义或红楼人物分析,未必能及格。这个高考题考的是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力、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的联想力、运笔写作的表达力。 做学问无非要学习、借鉴、模仿、创造。学习和借鉴的目的是创造,如果考生按照这个思路写作文,用自己经历的事,强调人生贵在创新,阐述不断进取、不断创造是最高级的美、最有力量的美,那会写出相当漂亮的文章。 2022年高考作文考题偏不偏?一点也不偏,今后可能还有这样的考题,但不一定出自《红楼梦》的桥段。无论在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在工农业生产中、在科技研发中、在经济改革发展中,都会遇到贾宝玉题额这类现象,都会发现这类问题。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只有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学习、借鉴、创新,积极进取,才会有前途,才会有希望。 考试已结束,就考题的讨论也会冷却;但考试的后效应还会影响甚远,也会颇及多方面。首先是对未来考生的而言,他们定将会重视课外阅读,更不会忽视古典名著的研习。对广大的学生家长来说,将为孩子营造更加利于阅读书籍的学习环境。对教师、专家等教育工作者会给学生以精当的指导,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于出版界、书商们也会借此次高考之由,为学生乃至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图书吧!诸多方面不细缕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