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俄乌冲突的下一个引爆点 原创 明叔杂谈 明叔杂谈 2022-06-23 07:23 发表于北京 立陶宛声称,为了执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禁止俄罗斯通过立陶宛向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运输钢铁、混凝土、酒精等货物。 未来,随着欧盟对俄罗斯的升级制裁逐步实施,立陶宛还将禁止俄罗斯通过立陶宛向加里宁格勒运输煤炭和石油。 而俄罗斯则认为,立陶宛此举是非常危险的"敌对行动"。 俄罗斯国内甚至有人建议,如果立陶宛拒不改正错误,俄罗斯可以通过军事手段占领立陶宛和波兰边境的"苏瓦乌基走廊",强行打通俄罗斯本土与加里宁格勒之间的路上运输通道。 在俄乌冲突即将进入第五个月时,这场欧洲二十一世纪迄今为止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俄罗斯会不会对立陶宛动手?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否会因为立陶宛与俄罗斯的争端,最终直接下场?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近?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先捋一捋俄罗斯跟立陶宛错综复杂的关系。 历史上,立陶宛曾经是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在俄罗斯帝国兴起前,立陶宛大公国曾经占据着今天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片土地。 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崛起,乌克兰和波兰这两个俄罗斯西边的国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被俄罗斯各种虐,也因此形成了这两个国家跟俄罗斯之间非常复杂的历史矛盾和情感纠葛。 在整个20世纪,经由二战、冷战和苏联解体等重大历史事件,立陶宛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在1939年8月,希望稳住东方战线的纳粹德国,与希望避免英法等国将纳粹祸水东引的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也清楚,这个条约并不能持久保证苏联的安全,因为纳粹德国一旦在西线腾出手来,苏德早晚必有一战。于是,斯大林利用这个条约带来的喘息期,抓紧在苏联西部建立缓冲地带。苏联不仅占领了芬兰大片国土,还在1940年7月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并入苏联。不过,苏联此举一直未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在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内部,也一直存在谋求国家独立、脱离苏联控制的民族主义倾向。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但在此之前,波罗的海三个国家已经率先发难,于9月6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独立后的立陶宛,一头扎进西方的怀抱,2004年先加入北约,后又加入了欧盟,彻底与俄罗斯分道扬镳。 而这一次俄罗斯与立陶宛纠纷的关键——加里宁格勒,原本是普鲁士的龙兴之地,叫柯尼斯堡,这里也是德国历史上大哲学家康德的故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占领了该地区,并给它取了一个很有苏联特色的名字——加里宁格勒。 在苏联时期,加里宁格勒与立陶宛、白俄罗斯都是苏联领土,问题不大。但苏联解体后,加里宁格勒突然就成了俄罗斯孤悬海外的一块"飞地"。俄罗斯需要通过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才能与加里宁格勒保持陆上联系。白俄罗斯还好说,一直比较亲莫斯科,但早早投入西方怀抱的立陶宛,对俄罗斯却有着非常深的敌意。 通过地图可以看出,加里宁格勒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俄罗斯在这里部署了先进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可以直接威胁北约国家。 这些历史恩怨,构成了当前俄罗斯和立陶宛围绕加里宁格勒路上交通运输问题展开争论的大背景。 对于立陶宛来说,苏联解体后,它全心拥抱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都极其仇视。很多东欧国家在冷战结束后,都对本国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大加否定,对一度控制它们的苏联极其厌恶。东欧国家的这种反共情绪,甚至还波及到了中国。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一度风雨飘摇,国家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社会问题丛生,车臣战争引发的恐怖袭击不断,俄罗斯自顾不暇,时任总统叶利钦采取了亲西方的政策,跟立陶宛等东欧国家相安无事。 但是,过去二十多年,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走上复苏之路,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则越来越差。立陶宛、乌克兰这些曾经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则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逐渐演变成反俄、仇俄的第一线。俄罗斯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好,是必然的。 与乌克兰不同,立陶宛因为是北约成员国,可以享受北约集体防御的保护伞,立陶宛也正是仗着这一点,在反俄方面表现得肆无忌惮。 当前,围绕加里宁格勒的争论,已经演变成俄罗斯与立陶宛,以及与立陶宛背后的美国和欧盟之间,一场意志力的大比拼。 如果处理不好,这里有可能成为俄乌冲突的第二个引爆点,最终甚至可能把美国和欧盟拖进与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冲突中。 立陶宛为什么敢这么做? 从立陶宛的角度来说,它早就看俄罗斯不顺眼。俄乌冲突爆发,更坐实了立陶宛关于俄罗斯是个"恶邻"的认知。在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发起的极限制裁中,立陶宛表现得非常积极。 立陶宛"封锁"加里宁格勒,明面上只是在执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但实际上,这是立陶宛打着欧盟的旗号恶心、折腾俄罗斯。立陶宛仗着自己是北约成员国,断定俄罗斯不敢对自己下手,因此也敢于冒头。 立陶宛敢于单挑俄罗斯,美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五个月,乌克兰在战场上越来越吃力,其作为棋子的命运,正在走向一个阶段性的悲剧终点。但是,美国绝对不会让俄罗斯轻易获胜。就在乌克兰日渐不支的时候,美国很可能已经在寻找下一个消耗的俄罗斯的战场。 而这个时候,跟俄罗斯有着复杂历史恩怨、脑子一根筋儿的政客又很多的立陶宛,对于美国来说,有望成为另一枚打击俄罗斯的完美棋子。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以乌制俄"这张明牌打得风生水起,好用得很,它完全可以再复制一张"以立制俄"的牌,继续让俄罗斯失血。 美国通过鼓动立陶宛跟俄罗斯对着干,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方面,美国可以借此在乌克兰之外,开辟第二条消耗俄罗斯的战线;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挑动作为欧盟成员国的立陶宛与俄罗斯恶斗,则可以进一步拉欧盟下水,共同遏制俄罗斯。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再次发现: 第一,美国确实已经"黑化",它根本不想停止当前的冲突,为了消耗俄罗斯,为了拉欧盟下水,即便在牺牲了乌克兰之后,再把立陶宛变成耗材,它也丝毫不在意; 第二,欧盟真的就是一个"大号的日本",它严重缺乏战略自主。如果立陶宛这条战线开启,欧盟将会进一步被美国拖进一场跟俄罗斯的消耗战中; 第三,立陶宛真的是个"二愣子",它低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斗争意志和决心,搞不好立陶宛就成了乌克兰之后美国第二枚反俄的棋子。 我们都知道,普京的个性非常强硬,一向"有怨报怨、有仇报仇"。不管西方认为如今的俄罗斯多么衰弱、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有多么拉垮,但普京绝对不会容忍立陶宛这样的弹丸小国骑在俄罗斯头上拉屎。 我在俄乌冲突爆发前曾经预测过,普京出手,绝不走空,因此我当时断定俄乌冲突必将爆发。 这一次,我同样断定,针对立陶宛的挑衅举动,普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对于普京来说,美国领导的北约在冷战后屡次东扩,杀上门来,俄罗斯不可能再继续退让下去了。之前,在乌克兰问题上,他已经选择了掀桌子,跟美国算总账,这一次在立陶宛问题上,他同样有可能再次实施绝地反击。 但是,普京不是莽汉。他也知道立陶宛作为北约成员国的身份,他将尽可能在不开启跟北约直接军事冲突的前提下,对立陶宛进行反制。 立陶宛和美国之所以有恃无恐,就在于北约的集体防御条款。根据这一条款,俄罗斯如果攻击任何一个北约成员国,就相当于攻击所有北约国家,北约国家将会全部出动打群架。 但是,这一点根本吓不到普京。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立陶宛"封锁"加里宁格勒在前,俄罗斯对立陶宛采取任何行动,都是出于自卫的目的。同时,普京也不会傻到直接对立陶宛发动全面入侵。俄罗斯最有可能的选择还是,先利用政治、外交和经济等手段,对立陶宛进行惩戒,如果不见效,俄军则可能采取行动强行打通"苏瓦乌基走廊"。 这个时候,美国到底要不要认定,俄罗斯此举是对立陶宛的侵略?北约要不要启动集体防御条款? 普京其实也算准了,在俄罗斯不断展示强大核威慑力量,并摆出一副不惜跟北约拼命的架势后,美国并不想直接跟俄罗斯发生军事冲突。 美国挑动立陶宛,"封锁"加里宁格勒,相当于是"将"了俄罗斯一军。俄罗斯如果忌惮北约的集体防御条款,不敢对立陶宛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而是选择吞下这个苦果,俄罗斯不仅将面临加里宁格勒被孤立的战略困境,而且还将在外交上蒙受一个重大羞辱。 但是,俄罗斯也可以选择反过来"将"美国一军。俄罗斯如果选择使用无限逼近战争的手段,反制立陶宛,包括强行打通跟加里宁格勒之间的陆上通道等,这个时候,美国将面临两难选择。如果美国不敢冒着跟俄罗斯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介入,俄罗斯则会赢下这一局,并进一步动摇美国对其盟友所做的安全承诺的可信度。而如果美国支持立陶宛跟俄罗斯发生军事冲突,美国将面临局势失控,乃至跟俄罗斯爆发核战争的巨大风险。 过去大半年,我一直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一战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巨大教训: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时,几乎没有人预料到,这件事将在短短一个多月后,引发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大浩劫。有人说,欧洲国家是在梦游中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今天,同样的事情会不会再次发生? 俄乌冲突到目前为止看起来仍然只是一场局部战争,美国似乎很有信心控制这场针对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的范围和规模,但是,如果美国通过立陶宛再次开辟一条消耗俄罗斯的战线,鉴于立陶宛作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的双重身份,美国和欧盟直接卷入跟俄罗斯冲突的风险将急剧上升。 对于俄罗斯来说,冷战后饱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欺凌,这一次在乌克兰问题上掀桌子,做绝地反击,已经做好了打大战,甚至是打核战争的准备。 但是,对于美国和欧盟来说,它们真的准备好了跟俄罗斯直接开战了吗?它们真的想好了怎么避免可能跟俄罗斯爆发的核战争了吗? 未来的历史学家会不会写道:"2022年,在无知政客的纵容和怂恿下,原本只是一场局部冲突的俄乌战争,却不断扩大,引发了俄罗斯跟立陶宛之间的冲突,继而引发了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更广泛冲突,第三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世事凶险,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