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2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上海代表团团长陈毅突然来到中南海,并请求面见毛主席。 正在处理政务的毛主席得知后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没想到刚一见面陈毅就递过来一份材料,面色十分的焦急。 毛主席接过材料后拆开翻阅,脸上的表情也逐渐变得严肃起来,片刻后突然将材料重重地拍在办公桌上,并厉声说道:"此人从此不能信用!" 次日,下塌在北京饭店的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兼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兼财经委员会主任、市政府党组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同时也是此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海代表团负责人之一的潘汉年突然被公安部长罗瑞卿带走。 从那以后潘汉年便消失在了政坛上,而人们再次看到有关他的消息时,他已经被贴上了"反革命"的标签,一时间舆论哗然。 一个担任诸多要职的高级干部,为什么会一落千丈突然成了"反革命分子"呢?陈毅带给毛主席的那份材料究竟写了什么?潘汉年又因为什么原因被捕?后来又怎么样了? 隐蔽战线领军人物 1906年2月,潘汉年出生在江苏宜兴归径乡,家庭条件相对来说比较优渥,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致力于文学创作,被称为宜兴"奇才"。 但彼时一战结束后,我国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权益,国内时局动荡暗潮汹涌,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展开了对北洋军阀软弱态度的反抗。 常言道"覆巢之下无完卵",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潘汉年也没能置身事外,受到了新兴思想的熏陶后加入"创造社",从事左翼文化工作。 1925年,潘汉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书记派往上海,赫赫有名的"左翼作家联盟"便是由他牵头召集筹办。 而此时北伐战争捷报频传,上位成功的蒋介石也展露出了独裁的野心,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我党地下工作者,顾顺章的被捕叛变更是给党组织带来了极大地威胁,险些遭遇灭顶之灾。 当上海陷入白色恐怖,几乎所有隐蔽战线的同志都被撤离时,潘汉年却临危受命成为中共特科主要负责人之一,承担起重建情报系统的重任。 随后蒋介石开始对中央苏区红军展开"围剿",经历了五次"反围剿"斗争后,迫于形势红军转入长征。 1935年,遵义会议后潘汉年同陈云被委以重任,负责和共产国际进行联系,汇报情况并请求指示。 此后,潘汉年又致力于国共和谈,为促成和谈他数次往返西安、香港和上海之间,约见各方负责人,并作为周总理的助手参加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杭州举行的谈判。 抗战期间潘汉年继续从事情报工作,而且是在危险系数极高的敌占区开展工作,当时日军占领了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等。 而上海租界则成了隐蔽战线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时中统、军统、中共的地下组织都分布在租界,可以说是鱼龙混杂,稍不注意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潘汉年虽置身危险之中,但是却依旧能够稳住阵脚,还将手伸到了各个组织的内部,包括日本特务机关宕井公馆、伪"新中国报"、汪伪政府、"76号特工总部"等重要机构。 在潘汉年组织的严密情报网中,日军的动向以及国际情况等许多重要情报都被准确无误地传到了中央,就连毛主席都对潘汉年的工作表示十分的肯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可就是这样一位为了情报工作立下丰功伟绩的隐蔽战线领导人,竟然在建国几年后成为了"反革命分子",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缘由?陈毅交给毛主席的材料里又写了什么?说起来,陈毅交给毛主席的材料还是出自潘汉年本人之手,而且是他亲自向陈毅汇报的有关情况。 1954年2月,"高、饶反党集团"地披露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暴,所牵连到的人员甚广,让潘汉年的内心也不由得跟着紧张起来。 次月中共在北京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潘汉年作为时任上海常务副市长也出席了会议,中央领导在公布了对于高岗和饶漱石的处理意见后,又敲打了一下与会的高级干部。 尤其是毛主席讲话称:"高级干部本人历史上如有什么问题没有交代的,都应主动向中央讲清楚,会上没有来得及讲的,或是不能在会上讲的,会后还可以再想一想,携程书面材料……" 潘汉年埋藏了十几年的心事呼之欲出,但思来想去还是没有勇气当场讲出来,回到下塌的北京饭店后,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陷入了痛苦的抉择。 犹豫再三后潘汉年还是敲响了陈毅的房门,将十几年前的那桩心事吐露出来,陈毅听了以后大为震惊,认为此事非同小可,次日便亲自向毛主席进行了汇报,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故事,那么潘汉年埋藏了十几年的往事究竟是什么?落入圈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局势骤变,迫于形势潘汉年及其他上海隐蔽战线的工作者们不得不暂时撤离上海,按照中央的指示向淮南新四军军部转移。 而当时租界已经被日军占领,对于来往的人员盘查极为严格,时任中共华中局情报部部长潘汉年立刻找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刘晓等负责人商议对策。 最终商定的结果是由潘汉年出面与李士群联络,借助汪伪政府的关系顺利转移到解放区,计划好后上海地下工作者便在李士群的助手,也就是76号特工总部副处长胡均鹤护送进入淮南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李士群和胡均鹤曾经都是共产党员,但是在后来的工作中被国民党抓捕,因为忍受不住严刑拷打成为了叛徒,而情报供出来以后他们也就失去了价值,在国民党系统中一直没有什么发展。 直到后来汪精卫成立汪伪政府后,两人又接连投靠汪伪政府,并且都坐上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李士群担任特工总部主任,而胡均鹤成了副处长。 两人都没有什么政治信仰,属于墙头草的角色,虽然加入了汪伪政府,但背地里还是游走于各个组织之间,而国民党政府没有两人的容身之地,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便跟潘汉年取得了联系。 因为两人身份特殊,潘汉年与李士群刚一接触便向上级做了汇报,在得到许可后便一直与李士群保持联系,从他身上获取汪伪政府的有关情报,这种特殊关系在当时特殊的形势下也就一直延续下来。 1943年3月,新四军军部突然收到消息称日军将联合汪伪政府对淮南解放区展开一次大扫荡。 为了提前获悉日伪军的详细部署和计划,经中局书记饶漱石批准,派遣于李士群熟悉的潘汉年潜回上海收集情报,也正是此次上海之行,让潘汉年迈出了错误的一步。 潘汉年回到上海后像往常一样,首先联系了李士群的手下胡均鹤,并提出了见面的请求,而收到的回复却是李士群回老家了。 潘汉年着急想要得到扫荡的有关情报,便在胡均鹤的陪同下到苏州寻找李士群,然而却再次扑了个空,李士群已经去了南京。 常年在敌占区开展工作的潘汉年自然感知到了一丝诡异的气氛,李士群明知道自己来苏州找他,却还是去了南京,很难保证这不是个圈套。 但当时潘汉年满脑子都是怎么取得扫荡情报,即使有危险也在所不辞,权衡利弊后还是去了南京。 这一次潘汉年总算是见到了李士群,不过李士群却避重就轻,对于扫荡的事情含糊其辞,而且临时提出要向汪精卫引见潘汉年。 潘汉年一时间进入了两难的境地,自己的身份几乎属于半透明状态,汪精卫此时的境地他也有所了解,表面看汪伪政府对日军忠心耿耿,而实际上都在为了以后铺路。 周佛海已经秘密与重庆国民政府取得联络,而汪精卫为了增加政治资本,也想要与中共方面取得联系,李士群见这是个显露自己的好机会,便主动提出可以为汪精卫引荐中共的代表。 潘汉年的大脑飞速运转,推演不同的结果,如果自己拒绝了见汪精卫,扫荡情报将无从得知,即使有其他办法也会耽搁大量的时间。 而如果自己答应去见汪精卫,谈话的内容会不会对结果造成影响也无从得知,万一汪精卫逼迫自己做出某些承诺,到时恐怕不仅情报得不到,自己也会身陷危险。 最重要的是事发突然,潘汉年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向上级请示,但为了得到情报他还是决定冒险一试。 汪精卫与潘汉年说了很多,但总结下来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希望中共可以放弃与重庆方面的合作,转过头来与汪伪政府结成友好关系。 而潘汉年避重就轻,只是回答说,如果未来有一天汪精卫与日本人翻脸,新四军会给他一个机会。 可潘汉年还是大意了,谈话的内容并不是重点,而潘汉年与汪精卫见面本身才是汪精卫想要的结果,他只是想向外界证明,自己已经与中共取得了联系,为的是政治影响。 潘汉年回到根据地后立刻将扫荡的相关情报进行了上报,本想一起汇报自己面见汪精卫的事情,可当时适逢饶漱石与陈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他担心自己会因为此事被严肃处理,便想着直接向中央汇报。 而实际上潘汉年与汪精卫见面的事情已经被重庆政府得知,并以此做文章,借机对中共进行舆论攻击,因为潘汉年没有进行汇报,延安方面便直接通过中央的名义进行澄清辟谣。 同年9月,李士群被日军特务毒杀,潘汉年得知以后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李士群的死亡让潘汉年有所松懈,犹豫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汇报。 时间一转眼来到1945年1月,潘汉年在纠结中还是没有选择汇报此事,而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他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他被选为代表到延安参加代表大会。 潘汉年在会后主动找到毛主席,想要将面见汪精卫一事进行汇报,但还没来得及开口毛主席就说到:"对你的工作,中央是了解的,对你是信任的,外面的那些谣传,我们不会相信,你也不用害怕……" 原来,毛主席以为潘汉年是想要澄清"谣言",可一番话却让鼓足勇气的潘汉年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七大"过后,潘汉年还是没有汇报实情,导致他错过了最佳的机会,也因此才为十几年后的祸端埋下伏笔。遭受磨难终平反 将这件事情向陈毅汇报完以后潘汉年顿时感觉身心舒畅,但同时也心有余悸,因为他不知道时隔十几年后才向组织汇报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陈毅听完以后顿时感觉这个情况十分的特殊,必须要向毛主席汇报,接过潘汉年递交的材料后,安慰道:"你也不要紧张,要相信组织,相信中央!" 说罢潘汉年便独自离开,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会勃然大怒,次日他就被罗瑞卿带走,因为此时高度机密,甚至连潘汉年的警卫员都不知道潘汉年去了哪里,为什么无缘无故的失踪。 直到1955年4月5日,陈毅在人大上海代表团开会时,宣布了潘汉年被捕的消息,但陈毅对于潘汉年所谓的"反革命"问题还是持有怀疑的态度。 而潘汉年此时已经被押送到了功德林监狱,接受组织的详细审查,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牢狱生涯后,于1960年3月被转送到秦城监狱。 196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潘汉年案,并当场宣布了判决,判处15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随后,潘汉年被送往团河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的妻子董慧,因为潘汉年的问题董慧也受到了牵连,但幸运的是两人在分隔数年后得以重聚。 来到团河农场后,潘汉年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地改善,不仅可以和董慧一起自由的生活,每个月还能领到200元的生活费,夫妻俩在劳动之余还能有机会到北京游玩和拜亲访友。 1975年10月,潘汉年同妻子被转送到湖南省茶陵县洣江茶场生活,夫妻俩居住在一间红色砖瓦的小平房里,没事就种些花草,田园生活也算比较惬意。 但潘汉年因为长期劳累身体状况却每日愈下,尤其是肝脏一直都有毛病,然而检查一番后却排除了肝癌的可能,苦于医疗条件落后,潘汉年的并也就这样一直没能得到较好的处理。 潘汉年的晚年生活十分的充实,沉醉于打太极拳,几乎每天都要练上一个多小时,每天坚持活动后潘汉年的身体状况也渐渐有所好转。 可是潘汉年的妻子董慧的身体状态却急转直下,茶场的领导考虑到两人年龄都大了,生活上肯定有诸多的不便,特地派了一位工人每天去照料两人的生活。 1976年冬天,潘汉年恶疾缠身,之前的肝病突然恶化,又患上了类风湿症,整个身体都开始浮肿,四肢麻木,彻底失去了自理能力。 潘汉年被送进茶场医院后情况也并没有明显好转,因为医疗水平受限只能勉强阻止病情继续恶化,却无法进行医治。 1977年2月24日,坚持了数月后潘汉年的身体已经进入危机状态,被迫转到长沙接受治疗,医护人员在进行了抢救后依旧没能救回潘汉年的生命,这天晚上潘汉年与世长辞。 潘汉年的去世让老战友、老上级,也是时任中纪委书记的陈云感到十分的惋惜,多年来他一直想要为潘汉年平反,但迟迟没有机会。 直到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潘汉年案迎来了一丝曙光,大批的历史冤案得到平反,陈云当时身体抱恙正准备进行手术,却还是不忘了为潘汉年的事情操心,提出要复查潘汉年案。 中央有关领导经过讨论后一致决定重新审查潘汉年案,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正式为潘汉年平反,并且对潘汉年一生为党和国家的付出做出乐高度评价。 时隔28年,潘汉年案终于得以平反,可惜他早已经长眠,没能等到平凡的这天。 潘汉年案是一个沉重的历史教训,潘汉年虽没有本质上的错误,但同样也做错了一些事情,才导致后来的严重后果。 不过,潘汉年当时所处的环境特殊,他能够在个人安危与党和国家的安危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只身一人赴约也着实令人钦佩。 其实潘汉年作为隐蔽战线的情报工作者,需要忍受的绝非常人之所能忍受,正如现在的缉毒警卧底一样,他们甚至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家人相认,身上背负了太多的心酸。 但潘汉年以及现在的隐蔽战线工作者,他们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