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独立特行的临水照花人
绍兴二年,一女子刚被人从监狱里放出,九日的牢狱生活使得她整个人显得憔悴,只是抬眸远眺时,清高不减。
女子为何身陷囹圄?原是为了与她那豺狼丈夫和离,以及将其种种恶劣行径包括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等罪行诉之公堂。只是在当时,按照宋朝的的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2年徒刑。如此严重的后果,她认了,哪怕拼得鱼死网破的结果。好在她才名显赫,早在少时便有众多粉丝追随者,其中不乏位高权势者,因而仅被关押九日便释放。
这女子是谁?
人道是词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她便是有着"词国皇后"美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艺气息十足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此外更是东坡先生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而母亲则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宰相王珪长女),文学修养也颇高。李家藏书更是多的不计数,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藏书世家。
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氛围无比浓厚的环境里,每日耳濡目染,家学熏陶之余,兼之李清照又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以至饱读诗书的李清照少时便有才名,父亲将其诗词隐去姓名再让众人欣赏时,无不啧啧称赞。
少女时代生活在汴京城里的李清照,深深地被这座风雅繁华的汴京城给打动,同时,汴京城也点燃了她的诗词创作热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哲宗元符二年,当十六岁的李清照写下了她的处女词作《如梦令》,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写得是少女自己乘兴游玩,醉酒误入藕花深处。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这首词一经问世,便轰动北宋词坛。据明代的《尧山堂外纪》一书中记载,"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如果说《如梦令》是这位词坛皇后的小试牛刀之作,尽显少女别致的清新雅意,那么在随后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诗中便是郑重地告诉世人,女子并非都是束于闺阁之中,她们也是会关注和忧虑国家社稷。笔力纵横,字句剖析入骨,再度惊艳了世人。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情怀总是诗,骄傲如李清照,遇到倾心之人,也免不了羞怯的俗。彼时豆蔻年华的她对于生活与未来都有着诗意的憧憬,对于未来的郎君亦是。
那是一个绿荫爬满纱窗的午后,梳着双环的李清照正在院中荡着秋千,因为玩的过于尽兴,衣衫都被香汗浸湿,便歇下来,慵懒地拨弄双手。忽然之间闻有客人登门声,连忙起身避走,仓促之间鞋子也掉了,钗环也掉了。可是好奇心重的少女还是想看看来人长什么样子,于是佯装回头闻着青梅,却拿眼睛狡黠地瞟着来人。
殊不知,那一眼便定了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时年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城里成婚。这一桩婚姻虽然因二人之父政党不同而颇为坎坷,但好在月老垂怜,终成美事。
区别于传统封建礼教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彼此倾心相恋,有着不浅的情感基础,婚后这对夫妻更是琴瑟和谐,举案齐眉。二人皆是贵族子弟,出生官宦之家,但由于"赵、李族寒,素贫俭",二人也都不喜荣华。于他们而言,物质享受远不如精神享受来得悦心舒适。更难得可贵的是,夫妻二人还志趣相投,他们不仅时常互相切磋诗词文学,还共同从事学术研究,编纂《金石录》。在编书过程中,二人还别出心裁地以材料出处为题来考验对方,领先并说出正确答案者便可独饮一壶茶为奖励。
婚后的生活清贫但胜在高雅有趣。
相较于锦绣绸缎,玉环珠钗,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二人更热衷于过着俭朴的生活,将钱省下来去相国寺购买古书碑文奇器。玩赏古器时,夫妻二人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一年重阳节,夫君赵明诚远游在外,只留得李清照一人孤身在家,自古"每逢佳节倍思亲",把酒赏菊也难掩孤寂惆怅,李清照索性将这满腹的思念之情尽数泼洒于诗词之上,于是便有了这首名传千古的《醉花阴》。相传赵明诚收到此词时,感动于妻子的深情之余,更是对妻子的才华钦佩不已。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冥思苦想,一口气写下了五十首和词,期待这些词中能有一首超过妻子,好慰藉酬答妻子的相思之情。
不过说来遗憾的是,通过好友陆德夫的仔细斟酌研读之后选出的三句,便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皆是妻子所作。事情传开后,也为一时风雅佳话。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大抵是琉璃易碎彩云散,世间好物不坚牢。苦难不会因为你是诗意的才女便对你偏爱有加。李清照原以为自己的一生便可这样在少许闲愁多数美满安乐的情况下过下去时,先是党派之争父亲被排挤出朝廷发还原籍,后又因权臣构陷,丈夫被罢官,公公去世。再有金国人的铁骑将这一场汴京城里的繁华蝴蝶梦尽数踏碎,连同大宋王朝的尊严和脊梁。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乱去往江南。
当时南宋朝廷以高宗为首的主和投降派,借口时世艰难,拒绝主战派收复中原的请求,而是一味言和,求得苟安。对此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用词慷慨激昂,丝毫不因其是女子便笔力纤弱,满腔爱国豪情,尽显其中。
建炎三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世事艰难,蝼蚁尚且偷生的道理李清照不是不懂,只是夫君这一懦弱贪生举动,让她大失所望,也让这对一直恩爱异常的夫妻彼此心生龃龉。建炎三年三月,夫妻两人乘舟过乌江,行经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一时之间,有感而发,写下《夏日绝句》,借着项羽宁肯一死,自刎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无情的讽喻。赵明诚读了,更觉无颜。
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从年少相识到结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辗转半生,爱人却在此时撒手离逝,此时的李清照被悲伤绝望浸透,随后大病一场。
为保存夫君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病愈后的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妹婿李擢。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再度仓皇南逃。
此后,一路颠沛,一路流离,一路辛酸,一路孤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绍兴元年三月,李清照在绍兴居住了下来,原以为可以暂且得一时的安宁,却不料祸事再度临头。家中被盗贼闯入,书画被盗。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国破、家亡、夫逝、物散……这一切的无情折磨,让李清照几度陷入绝望的深渊。孑然一身,在连天的烽火狼烟中飘泊无依,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内心极其悲痛的李清照借暮春之景,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凄惶与无助、苦闷和忧愁,落笔写下《武陵春》。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人生病的时候总是格外的脆弱,对于旁人送来的关切便会感受的格外细腻。令人唏嘘的是,在李清照大病初愈期间,还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另外一个劫数。
彼时五十岁的李清照不再奢望能够再度遇到一个像赵明诚那样与自己心心相印,彼此情投意合的良人,她只盼着眼前这个名叫张汝州的人能够平平淡淡的走完下半生。
可惜这一次,李清照看错了。再度成婚后不久便发现原先对她温柔解意,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的枕边人,原是个不折不扣披着羊皮的豺狼。张汝州娶李清照,并不是折服于她的满腹诗书或是清军秀美的容颜。相反他的意图十分直接且赤裸,他为的是独吞李清照的金石收藏,待发现自己根本拿不到这还所剩无几的文物时,便所幸不再伪装,撕开假面。将自己的得不到满足的贪欲转换成的愤怒尽情化为残忍的拳打脚踢,尽数报复于妻子李清照身上。
毕竟这段婚姻实在是太难堪了,若是寻常女子,碍着自己的声誉可能会默默忍受下来,撕破了脸皮世人要如何看待自己。可李清照并非寻常女子,虽然遇人不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但是敢爱敢恨的她立刻果断地作出了决定,既然走错了路,就得立刻停止错误的脚步,当断则断。哪怕是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也要用自己的不屈与顽强和命运做出反抗!于是便有了文中开头的第一幕。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虽然经历了一场所嫁非良人以至于身陷囹圄的灾难,但是李清照对于生活的期望并未从此消沉,相反,她的诗词创作的热情日趋高涨。至此,她彻底地将自己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
绍兴四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徙居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如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的威武雄壮之举,抒写金戈铁马、万里如虎的豪情,谴责宋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河山的无能。
绍兴十三年,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
绍兴二十五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悄然辞世。
至此,这位曾经在北宋词坛留下浓墨重彩的易安居士,与世长眠。南宋的天空陨落下一颗不朽的明星,使人无不扼腕叹息。然而放眼望去,在这历史滚滚的长河中,纵使浪花淘尽千古名流,她也会久远地住进宋词飘香的宫楼里。这位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易安以她清朗率真的个性,清新绝美、意蕴深长的词作徜徉在诗歌长河,历经千年而不朽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