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绿色经济转型正当其时,新趋势催生新职业需求。随着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写入国家 "十四五"规划,与"双碳"相关的"绿色"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也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向这些"绿色"职业开出高薪,开启抢人大战。小米发出的一则整车工程-碳排放专家的岗位需求,月薪资范围为2万-4万元之间;吉利控股则放出了碳交易项目经理、碳中和咨询专家等岗位,开出的月薪资范围在2万-4万元之间;美的则放出了热力学研究的岗位需求,月薪在2.3万-4万元之间。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 2022年4月,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召开了"双碳"工作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线上会议,介绍了在"双碳"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增设了工业控制与节能和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两个专业方向,增加了低碳经济概论、企业碳排放监测与核查、建筑行业碳排放监测与核查等相关专业课程,并且对原有的储能、太阳能、电化学、先进材料等课程进行了优化,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如今,各行各业对"双碳"人才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大。据专家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万至100万名左右,苏大能源学院设立的多个专业都与"双碳"技术息息相关,许多毕业生在碳排放检测行业就职。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师资雄厚,成果卓著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成立于2009年,是全国最早创建和发展的能源学院之一,追溯苏大能源学院的前身,可以回望到1983年成立的物理系能源利用教研室。经历岁月洗礼,如今,苏州大学能源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刘忠范院士领衔建设,已成为苏州大学重点建设的新型国际化公办学院。 这里有引领创新的大师团队。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名,其中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四青人才8名、江苏省双创人才10名、江苏省双创团队2个、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6名、"333工程"培养对象4名、"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5名、"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1个以及校级特聘教授20名。 这里有国际一流的教学平台与科研设备。学院现有一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内设大型分析测试中心一个,拥有包括球差透射电镜、SEM、ICP-OES元素分析仪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20余套,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 这里有聚焦应用的校企合作。学院以苏州大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轻工业化学电源研究所与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产学研协同发展基地,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作为切入点,致力于协同地方、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创刘忠范院士提出的"研发代工"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的无缝衔接。现拥有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1个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重要技术平台。 雄厚的师资力量、强劲的科研平台、顶尖的校企合作共同助力了学院的发展。学院以苏州大学能源与材料创新研究院(SIEMIS)为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以先进碳材料与可穿戴技术、太阳能利用与转化、低碳节能技术等作为重点研究方向,集中力量攻克重要、重大科学问题。近五年来,学院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50多项,总经费达6200余万元。在Nature.Comm、 Adv.Mater、J.Am.Chem.Soc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60余篇,授权专利80余件。丰富的科研成果为能源学院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业培养,助力腾飞 如果说科研成果筑成了学子们脚下牢固的地基,那么能源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为学子们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项目,遴选优秀本科生自第三学期开始进入课题组学习、参与科学研究;定期组织优秀本科生夏令营,促进全国各地本科生学习交流;注重营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氛围,现有多名留学生在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苏州大学能源学院现设有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培养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备新能源与器件的科研能力,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特别是在能量储存、能量转换及节能和低碳技术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在能源科学与技术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更高层次深造的后备人才。 能源与动力工程 培养具备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培养能从事热能有效利用、热工设备、动力机械和动力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销售、安装、开发、改造;冷(热)源的合理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外合作办学) 培养具备新能源材料化学与物理及相关器件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力,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素质高,在能量存储与转换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此专业学生在苏大学习3年后,符合条件者可自愿申请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学习两年,考核合格可获维大学士学位和苏大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也可选择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3+1+1等硕士项目;也可选择继续留在苏大学习,考核合格者四年即可获苏州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能源学院三大专业齐头并进,各有侧重,对本科生科研的大力支持成就了协作奋进的学术氛围,国内外合作的培养模式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而除了学术科研上的培养,学子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能源学院非常注重的一环。和谐氛围,助力云程 能源学院重视文化建设,各类学术活动和师生活动丰富多彩,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十分融洽。学院每月举办东吴新能源论坛,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学术大师到研究院做学术讲座;每月举办学术午餐交流会,加强导师之间交流与合作;每年举办研究生学术嘉年华,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并颁发各类捐赠奖学金近50项。 能源学院贯彻以学者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形成崇尚真理、自由民主的和谐氛围,这里是青年才俊成长的沃土,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每年都有无数优秀学子从苏大能源学院振翅起飞,或前往科研的群峰深造,或向着行业的海洋出发。 根据2021年苏州大学能源学院毕业生就业报告的数据,苏州大学能源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为93.29%,其中继续深造的学子比例达到了62.20%。选择深造的同学全部进入国内双一流高校或国(境)外知名高校;而选择就业的同学则主要选择从事基层选调生工作和新能源电池、半导体材料、碳排放检测、科研机构、热能利用、节能减排等热门行业的技术研发和管理研发等工作。无论哪种选择,苏州大学能源学院的学子都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苏州大学能源学院秉承"厚德笃行,求真创新"的院训,加快"双碳"工作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步伐,落实对接"双碳"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细化学院双碳人才培养体系,立志当好培养服务"双碳"目标的高质量人才先行者。各位考生,如果你有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有攀登高峰的人生追求,有克难攻坚的精神力量,那么,请选择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在这里成长为能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专业人才! 关注"苏州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苏大本科招生、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官网、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