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回忆在哈尔滨的日子第五章去哈尔滨啤酒厂报到
第二天母亲就和她那位大姐去哈尔滨啤酒厂报到。下面我就把母亲所写的她当天去啤酒厂报到的经过抄录如下:
第二天,我和大姐7点15分就从家里出来。一路上大姐嘱咐我,一定要记住从哪个街道走的,经过了哪些地方,记住标志性的东西,以便上下班时能找到路,找到家。我也暗暗嘱咐自己:一定要记住,千万要记好,因为街道太多了。
当时哈尔滨人的穿着是比较时尚的
我和大姐边走边说话,大概走了20多分钟,大姐停下来指着前面不远的那片树林对我说:"前面那片树林就是工厂。"远远望去,啤酒厂就坐落在茂密的森林里。
哈尔滨啤酒厂(老照片)
当我们走到工厂大门口时,佟大爷已经在大门口提前等着我们了。他带我们进去,我们先到传达室登记,然后又带我们去人事股。一位叫王志国的同志接待了我们,他先给我了我一张表格,让我填写原籍、出生年月日、文化程度、家庭成分等等。他看着我填表,还夸我字写得好。然后,他还问了我其他一些事情,让我回答。当时我心里很平静,也不觉得紧张。最后他说:"你明天就正式上班吧,还来这办公室找我。"——此时此刻,我很激动,特别高兴。
哈尔滨啤酒厂老办公楼。当年母亲就在一楼的人事股报到。
这是母亲写回忆录的手稿(77岁时写的)。当年,哈尔滨啤酒厂人事股的王志国同志还夸母亲的字写得好。
我们从人事股出来后,佟大爷说:"我带你们到厂子里走走,熟悉一下环境。"
看到这张老照片,母亲回忆说:这是哈尔滨啤酒厂的麦芽车间,也叫三车间。
啊,这厂子太大了!我们先去的是啤酒车间,看到很多女工正在工作,她们都穿着白大褂,带着白帽子,有的在机器旁洗瓶子,有的在续盖。还有的在装加热的大笼子,把啤酒加热,这就是熟啤酒。熟啤酒被装上输送带,经过照明后,被工人装进啤酒箱,直接装车就运走了。——真的好神奇啊!
啤酒灌装
之后,我们还去了汽水车间、动力车间、麦芽车间,还没有走完就快到中午了,我们就回家了,我也没感觉累。
当时啤酒厂的工人们就是这样翻炒大麦的
——每当看完我母亲写的这一段一段的回忆性文字,我都挺敬佩她的记忆力,都过去了60多年,她还记得这么清楚。这些事情,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她没有任何参照,比如日记之类的东西,她就是直接写,而且写得还挺快,尽管里面有一些错别字和一些她当年上学时学到的一些繁体字。
2021年春,母亲坐在炕上写回忆录(77岁)
母亲在回忆时说,她自己那天是去报到的,但以我现在看,这准确地说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的面试。人家那个人事股的王志国同志不是问过她一些问题嘛,母亲说自己回答时挺平静的,也不紧张,这就是有点面试的意思。不过现在的大学生参加工作应聘,进行面试时,环节要复杂一些。
1960年夏,母亲摄于哈尔滨
不过,母亲能进入当时的哈尔滨啤酒厂工作,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进入大国企工作了,而且当时的哈尔滨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一线城市啊,当时排在中国城市的前十名应该差不多吧?我母亲这个来自农村的女孩,而且连初中都没上完,就能在哈尔滨这座曾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城市工作,而且还进入了哈尔滨啤酒厂,这的确是幸运啊。所以我母亲说,当时她特别高兴。这怎么不让人高兴呢?就连我看到这里,都高兴得想立即给她打个电话,为她60年前找到工作的意外之喜,再次向她祝贺!
当时的哈尔滨街景
不过,当时我母亲的高兴,肯定不像我刚才所说的什么一线城市啊,什么央企国企啊,她更不知道什么"东方小巴黎"啥的。母亲当时的高兴,就是一种庆幸的喜悦,一种满足的喜悦。你想想,她作为一个农村来的女孩子,能闯过山海关到达哈尔滨,这就让她够高兴的了。因为在我母亲到达哈尔滨后不久,我爸爸他们一些同村的男孩子也想去东北,但走到山海关就被劝返了,学生也不允许去外地城市了。而我母亲不仅到达了哈尔滨,而且还进了一个大厂子,环境也好,感觉工作也挺神奇的——这是母亲刚才自己说的。你说,碰到这样的好事谁都会高兴的!
七八年前我去过一次哈尔滨,尽管现在东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了,但我感觉哈尔滨这座城市仍然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哈尔滨夜景
再说现在的哈尔滨啤酒,我平时可不舍得买香坊区总厂出的,因为价钱有点小贵啊,不过我倒是时常给母亲买一些。她说自己当年和姐妹们都是扯着瓶子灌,一次就能喝两三瓶,酒量就是在那时候练出来的。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啊,我好羡慕母亲那段好日子啊,不能大块吃到肉,能大口喝到哈尔滨啤酒,也是人生一大快意的事情啊。
我一直对哈尔滨这座城市和哈尔滨啤酒有着特殊的情结,因为这座城和这种酒,它们都曾见证过我母亲少女时代美好的青春,见证过她的欢歌笑语,见证过她当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1961年6月25日,母亲(后排左二)与啤酒厂的好姐妹们摄于哈尔滨兆麟公园
所以,我想在下一章深入地介绍一下哈尔滨这座城市和哈尔滨啤酒,因为我母亲虽然在这里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但她只是看到过,谈不上深入地了解。我在下一章,就是给母亲讲讲哈尔滨及哈尔滨啤酒的故事,她肯定爱听。
我与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