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83年12月31日,全体铁道兵们穿上军装,最后一次集体合唱了这首《铁道兵志在四方》,因为他们明天就要脱下军装,离开部队,再也不是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 一年前接到铁道兵全员裁掉的命令的时候,所有人对此感到十分不解,认为如今全部裁掉未免太过绝情。 可是即使顶着所有人的不解和疑惑,邓小平还是坚定地说道:"铁道兵必须全员裁掉,一个不留。" 在这之后,面对所有前来求情的人,邓小平只用了一句话就让所有人都不再有任何异议。 邓小平的那句话究竟说了什么?为什么他要坚持裁掉全部铁道兵?而铁道兵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值得所有人为他们求情呢?战争时期的"铁道兵" 1946年5月25日,苏进刚刚完成炸毁松花江大桥的艰巨任务回到哈尔滨车站,就接到了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任命他为铁道司令部司令的命令。 当时的铁道司令部还只有一个连左右的兵力,主要负责协调铁道运输的相关事宜以及维护铁道附近的安全秩序。 但是后来随着战场局面的扩大,铁道司令部的规模不断扩大,且他们负责的项目也从之前的纠察工作转变成了全面负责抢修、抢建各种设施,保障大军前进过程的畅通无阻。 在解放战争初期,铁道部的士兵们不但要负责抢修道路,时刻保障运输路线的安全可靠,他们还要做好随时应战的准备。 "打到哪里,我们就把路修到哪里" ,这是当时全体铁道部的士兵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前方的桥断了他们二话不说就下水去修,前方的铁路被破坏了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保证战友顺利度过这段区域,部队运输遭遇到了困难他们直接拿起铁锨造出一条路来…… 这些铁路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全体解放能够做到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支援、急速调军做出了最有力的保障。 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铁道兵团的将士们又立刻投身到了朝鲜战场中,继续在这片战场上充分践行了出发之前周恩来特意强调的工作"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 1950年,铁道兵团作为志愿军正式加入了朝鲜战场,可是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远远比他们想象的要严峻很多,朝鲜北部仅有的几条铁路路线已经全部瘫痪。 铁道兵团的将士们冒着被美军轰炸的风险不眠不休地抢修所有的铁路战线,然而当时美国拥有着绝对制空权,在看到铁道军的这一举动之后,他们立即就派出了大量的轰炸机。 于是,就在你毁我修,我修你毁的极力拉扯当中,铁道兵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但成功抢修抢建了59座大桥,还成功修复了后方的所有铁路运输,即使在遭遇朝鲜汛期的时候也坚持往前线运输了三千多卡车的物资,极大地保证了志愿军在前线战场上物资储备的后勤工作。 1951年夏天,美军对在京义线的铁路兵团展开了疯狂的"绞杀"行动,他们派出了大量的轰炸机对京义线的"三角地区"展开了不分昼夜的轰炸行动。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在这块地方投下了六万多枚的炸弹,平均每一平方米就能落下一枚炸弹。 可是即使是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铁道兵团的将士们也没有任何的退缩,在铁道兵团2师指战员的带带领下,他们喊出"有我们在,就有钢铁运输线"的口号,在敌人的炮火攻击下强行护送火车经过长达317公里的危险地段。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全体铁道兵团的将士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敌人斗智斗勇,用自己的不怕牺牲和敌人进行生死决斗,成功在朝鲜战场上建立起了一条"钢铁运输路线" ,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和平时期的"铁道兵"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将铁道军团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并且任命王震为铁道兵的司令员一职,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独立存在。 抗美援朝结束之后,中央又重新将目光集中到了东南方向,面对蒋介石时不时派遣飞机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扰,中央决定在修建鹰厦铁路,做好和蒋介石开战的准备。 这个重任落在了刚成立不久的铁道兵的身上,而接到命令之后,刚刚从朝鲜战场上下来还没来得及休整的铁道兵们又匆匆投入到了东南地区的铁路修建过程中。 可是福建本身地形的复杂多变就注定了这将会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任务。 早在清朝时期,清政府就曾经筹资想在福建修建一条铁路,但是耗费四年时间也只是勉强地修出一条287公里的铁路,后来因为地震等原因早就已经不能再使用了,这也是为什么直到现在福建省内也没有一条铁路的原因。 王震照片 这次王震带领全体铁道兵奉命修建鹰厦铁路,所要面临的不仅仅是福建山多地险的种种困难,横在他们中间的是一整条厦门海峡。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厦门还只是一个孤立的岛屿,并不与大陆相通。 面对深不可测的海峡,依照当时并不发达的技术手段,全体的铁道兵们采取了最笨的一种方式,他们效仿了愚公,进行人工填海的浩大工程。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全体铁道兵们和临时征调的三千多名民工从附近的小岛上开山采石,用小推车一点点的往海里填。 顶着敌军飞机的骚扰和海上的大风大浪,他们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厦门海峡上填出了一条19米宽,5公里长的海上公路,可以供火车和汽车同时运行。 全体铁道兵们远离家乡,耗时22个月提前完成工作,抢修出了福建的第一条铁路,打通了东南沿海和内地的交通闭环。 在这之后,铁道兵又投入到国家各种建设当中,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成昆铁路、贵昆铁路、青藏铁路等等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祖国大地联系到了一起,是和平时代里始终奋战在一线的一个兵种,是无名的幕后英雄。 面临裁员的铁道兵 1982年1月31日,当时正在担任铁道军司令员的陈再道步伐匆匆地来到了杨得志的办公室,问出了自己心里一直以来十分担忧的问题。 "现在外面都在说铁道兵的全体士兵都要裁掉,这究竟是不是真的?" 看着陈再道焦急的表情,杨得志艰难地点了一下头。 此时的陈再道再也撑不下去,他直接瘫软地坐到了身后的沙发上,很久才缓缓抬起头开口问道:"是全部吗?" 从杨得志的口中得知,邓小平同志目前是这样打算的之后,这个曾经战场上枪林弹雨走过来的男子汉,也忍不住红了双眼。 其实在陈再道的心里,他也隐隐有预感铁道兵会在不久面临一次大裁员,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居然是要全部裁掉,一个不留。 早在七年前就有人提出了要精简铁道兵,只不过因为当时国内还处在生产建设阶段,再加上当时大多数同志都不同意这一方案才没有得以实施。 陈再道照片 可是经过八十年代之后,国内的发展重心已经转移到了经济的发展上来,而当时国际上的局势也都基本上趋于稳定,虽然还会面临一些威胁,但是大多数国家还是倾向于和平发展。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的军队人员已经严重超负荷,每年仅军队的开支就要占到国家总支出的六分之一,所以在邓小平再次复出之后,针对部队的第一件改革就是精简部队人员,避免出现尸位素餐的情况,再大裁军的运动下,自然铁道兵也会是裁军的一个重点部门。 但是预感归预感,等到真的听到确切消息之后,陈再道还是止不住地伤心难过。 回到铁道军司令部的陈再道立刻就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议上向大家传达了铁道部即将面临的情况,会议室里弥漫着一股低迷的氛围。 "既然国家是因为军费超支才决定裁军的,那么我们如果可以自己担负盈亏 ,不给国家的经济造成负担呢?" 突然有人提出了一个建议,而这个建议也迅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这是他们目前能够想到的唯一保留铁道军的办法了。 永远存在的"铁道兵" 1982年2月16日,陈再道接到了张震约他见面的电话,他知道最终的决策时间到了。 第二天,在吕正操和旷伏兆的陪同下来到了张震的办公室,在听到张震委婉传达的铁道并即将解散的命令之后,陈再道忍不住向张震传达了他们可以自负盈亏的建议。 最终,经过陈再道等人的一再劝说,张震答应在下次会议中,把他们的提议转交给邓小平同志。 当听到铁道兵愿意自信承担盈亏之后,军委的很多同志都表示赞同他们的这一提议,因为这样既可以保留铁道兵这个曾经多次立下大功的兵种,又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中央有关经费的考虑。 听到底下人的议论,邓小平提出了他的观点:"既然自负盈亏,就代表他们已经进入市场,那今后他们到底是军人还会是工人呢?" 邓小平的一句话成功地终结了会议室里逐渐火热起来的气氛。 之所以撤军一方面是因为经费问题,一方面也是想要让铁道兵这群优秀的士兵可以进入到市场里,用他们的革命热情带动市场的发展。 现在这自负盈亏的提议确实和他们目前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如此一来铁道兵也就不再是单纯的铁道兵了,他们的身份介于军人和工人中间,将来会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此时有些静谧的会议室里,有人提议道:"将来如果真的打起仗来,还是需要铁道军上战场的。不如就解散一部分,其余的铁道兵整编到其他部队里去。" 听完这句话之后,邓小平直接回到道:"如果真的打起仗来,那么全体铁道部都是铁道兵。" 说完之后,邓小平再次强调道:"铁道兵必须全部解散,一个不留。铁道兵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现在社会和人民比国家更需要他们,他们必须全部投身到国家现在的发展政策当中去。" 在邓小平的力排众议当中,中央军委下达通知:铁道兵撤销现有番号,全体铁道兵加入到铁道部的生产当中。 1984年1月1日,在举行完告别晚会之后,所有的铁道兵都离开了自己部队,加入到了铁道部的这一个新的生产部门当中。 而在铁道兵的努力之下,中国铁建部门也在飞速的发展,他们不但促进了中国铁路、地铁的高速发展,还主动承担起了祖国建设的责任,现在好多商用建筑、民用住宅都出自中国铁建。 而中国铁建也早已经成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心中的质量保障,有中国铁建存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安心所在。 直到现在为止,中国铁建内部还时常召开有关"学习铁道兵精神"的活动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铭记给予他们无限帮助和支持的铁道兵前辈们,用"铁道兵精神"作为支持他们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铁道兵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铁道兵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