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湖北地主出狱后,托人写信给王震您还记得那一千担救命粮吗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因为国民党出尔反尔撕毁双十合约,我党又开始了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中,我党因为物资的稀缺,军队常常会陷入到窘境中,在这些过程中很多商贾也给予了我党帮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开始回馈这些在关键时刻给予国家帮助的人们。
1991年,一位廖姓地主曾因蒙受冤屈而锒铛入狱几十年。
在出狱后,因为"反动派"的身份,始终无法融入到群众生活当中。
无奈之下他托人写了一封信,寄给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
信中询问他是否还记得,当年在抗日战争末期时,曾经借给王震的1000担粮食。
王震在看完这封信后,当即出面为廖姓地主解决了当前的困境。
当年王震为何会找一位地主借粮食,他们之间有何渊源?
廖姓地主在借出1000担粮食后又遭遇了怎样的困境?
"廖三家"的形成
民国时期,在湖北随州有一家赫赫有名的商户。
他们祖孙三代人创立了"廖信记"、"廖爱记"、"廖利记",被当时的人们统称为廖三家。
而这廖三家之所以能在乱世之中长达半世纪都屹立不倒,全都仰仗于廖老太爷廖临轩的妻子毛氏。
毛氏出生在晚清时期的地主家庭,从小就开始学习女红,后来还开始识文断字熟读各种诗文。
在那个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才女,对父亲生意上的事也经常给予意见。
等到了适婚年龄时,她的父亲为其安排了一门婚事,将她嫁给了廖家的老太爷廖临轩。
在嫁入廖家后,毛氏操持着家里的全部事务,有了贤内助的帮扶廖临轩才得以在外拼搏。
晚清时期天主教的思想开始流传到我国,不少外国的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我国传教。
廖临轩一直是天主教的信徒,在偶然识得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后便开始东奔西走,投入到传教的活动当中。
在传教的过程中,廖临轩在应城认识了一名徐姓矿商,徐姓矿商彼时正遇困境,即使得到了廖临轩的帮助,但手底下依然资金紧张。
为了能尽快筹集资金,他提出将手头的一口矿井 "惠然井" 转让给廖临轩。
廖临轩当即十分心动,他回家与家人商议此事,却遭到了家中兄弟的反对。
他们认为这矿井投资太过庞大,万一砸在了手里岂不是损失惨重,他们不想跟着冒险。
但此时,毛式却选择鼎力支持丈夫,她拿出自己的嫁妆,让丈夫放手去博,哪怕亏了还有她毛家的田产来抵押。
廖家兄弟眼看不会伤及自家田产,自然也不好再出言阻拦了。
在毛式的支持下,廖临轩收购了这个矿井,而这矿井也没有辜负他们夫妻俩的期望,成为了廖家的聚宝盆。
这口矿井就此开启了廖家的致富之路。
廖临轩夫妻接手矿井后便来到应城,开始在矿井附近搭建盐棚,这惠然井里熬出来的盐纯度很高,在市场上能卖上高价。
靠着这口矿井夫妻俩创立了"廖信记",在往后的几十年内,还接连创立了 "廖爱记"、"廖利记"。
廖家从事膏盐行业以来,从一口矿井发展到后来的五口矿井,一千石田产,一跃成为了应城首屈一指的富豪。
廖临轩多次感慨,要不是当年妻子的鼎力支持,怎么会有现在的廖家。
在他去世后,毛式稳住了家中局面,将廖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而家里的产业虽然由儿子打理,但她总是时时关注。
廖家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迅速,跟当时的时代发展也有关联。
在清政府被推翻后,国民政府开始鼓励起民族工业发展,廖家在此种政策下才能乘风直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应城一度落入日寇的手中,而此时廖家的产业在孙辈廖复初的手上。
他只得转移根据地,回到廖家寨和祖母毛老太继续打理家里的事业。
年少从军,多年征战
抗日战争中,每个中国公民都恨透了日军侵略的步伐。
那时,我党也和国民政府开展了二度合作积极抗日,在抗日战争中,开国上将王震也一直处于重要位置。
王震1908年出生湖南浏阳马跪桥村一个普通佃户家,他在上学时便对于旧时代的压迫愈发不满。
1922年14岁的王震去往了长沙从军,之后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
在那个年代,多地频繁爆发出工人被压迫的事件,工人们不堪忍受走上了街头干起了革命。
彼时的王震也多次置身于工人运动中,还曾出任工人纠察队队长。
1927年1月,19岁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4个月后正式加入到中国共产党。
在加入我党后,他立志要宣扬革命思想,带领更多同志们走上思想上的康庄大道。
但那时国民党早已被蒋介石掌控,他开始全面铲除异己将我党视为眼中钉。
在大革命失败后,更是多次抓捕残忍杀害我党人员,我党一度都处于白色恐怖之下。
王震在那时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反抗国民党的行列当中,积极展开工人运动和地下交通等工作。
1929年开始,他开始先后出任红军湘东独立一师政治委员、代理军长等重要职位,多次带领红军重创敌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王震接受组织的任命,出任八路军第120师军政委员会委员,去往山西抗日前线。
他带领八路军多次破坏日军重要交通线路,并屡屡重创日军,在多次战争中都发挥出大将风采。
骁勇善战的王震被称为"模范党军"、"百战百胜的铁军"称号。
在一次战斗中,日军为了吓退王震所率的八路军还曾投放毒气弹,想要我军不战而退。
王震作为将领,义无反顾率先冲入了敌军的阵营中,而他手下的士兵也接连冲进去,他们依靠着完善的部署,快速将结束了战斗。
在多年的征战中,他屡次受到朱德、彭德怀甚至还有毛主席的赞扬。
在抗日战争末期时,日军在我国战场上已尽显颓败之势。
1944年党中央对八路军司令员王震有了新的任命,他和王首道被安排南下作战,同时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王震率领旗下四千余名八路军一路南下,从延安出发渡过黄河,途径太岳山-河南-太悟山根据地。
他们跋山涉水、餐风露宿,甚至还要面对敌人的追捕,一路上经历了太多艰难时刻。
虽然,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和我党共同御敌,但蒋介石一直对我党耿耿于怀,到后期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他更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在蒋介石看来,王震所率领的南下部队即将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更是会留下祸患,一路上国民党部队多次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
在这种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南下支队损失惨重,而此时队伍中更是弹尽粮绝,战士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更别说到 鄂南地区建立根据地了。
王震为了保留余力只得率领剩下的士兵来到了湖南境内,在湖南老家他开始将部队重新安排部署。
他一面继续投入到抗日战争中,一面继续在湘中地区发展根据地。
1945年8月,日本全方面宣告投降,日军将全面退出我国领土,百姓们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此时,国民党首领蒋介石表面上在和我党谈判,但私底下没少针对我党军队。
谈判是假,想要拖延时间,暗中部署兵力对付我党才在主要目的。
那时我党的主要根据地主要都在北方,而南方大多是国民党的天下,身在湖南的王震部队多次受国民党军队侵扰。
国民党军队在9月开始分批出动,要想全面包围中原地区,王震收到指令带领359旅与其他两支部队在湖北会师,组成了中原军区。
虽然我军在多次战斗中都取得了胜利,但为了再次落入敌军包围圈只得多次 战役转移。 我军遭遇困境,地主雪中送炭
1945年冬天,王震率领的359旅来到了湖北环潭镇一带休整,为接下来的转移做准备。
此前359旅经过长久的战斗,本就人困马乏,等到了环潭镇还碰上了连绵数日的大雪天气。
部队里的粮食更是全面告罄,外面的粮食又运不进来。
这战士们没有体力,该如何实施接下来的转移。
王震为了士兵和接下来的作战考虑,找到了湖北行署专员李实,请求帮助解决行军粮食的问题。
李实当即便想到了环潭镇的毛老太,或许她可以为我军解决粮食的问题。
原来早在1940年,毛老太就捐献了一万斤食盐给我党的抗日游击队。
但是在国共内战时借粮食给我党,就代表了要得罪国民党,这毛老太会答应吗?
彼时已经90岁的毛老太一听李实的来意,当即答应了借粮,她打开了自家粮仓直接拿出了1000担粮食。
李实写了张借条交给毛老太,毛老太表面上收下了,但之后直接撕毁了。
她知道解放军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好队伍,并且解放军有纪律,不拿人民一针一线。
但她也有自己的原则,给为民而战的军队粮食不需要还。
多亏了毛老太这1000担粮食,王震的359旅才得以度过难关。
1947年廖三家的"廖利记"盐矿停产,毛老太的孙子廖复初开始经营杂货业。
但那时国民党统治区都发生了通货膨胀,廖家曾经如日中天的事业遭到了巨大冲击。
甚至还因为曾经借粮帮助我党,多次被国民党找麻烦,被敲诈了不少钱财,曾经如日中天的廖三家就此落幕。
在新中国成立后,廖复初因为曾因积极帮助我党,欢迎我党解放军队,成为了当地的民意代表。
但是五十年代时,廖复初却遭到诬陷锒铛入狱。
等到他再次重见天日时已经是1991年了。
此时廖复初已经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祖母毛老太也早已离世。
廖复初出狱后,因为曾经"反动派"的帽,一直无法在当地生活,他多次想证明自身清白。
但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些知道借粮的事的人大多不在人世,他实在无法自证。
不久后,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李实讲述了当年借粮一事,他当即便想要联系李实证明借粮一事。
但等到多方辗转后,他才得知李实早已去世,这是他生前留下来的口述,由一位名叫马兴的人执笔的。
马兴正是359旅的一员,他在得知廖复初的遭遇后也深表同情,但他也无法为其解决落户问题。
看着满面愁容的廖复初,他想起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或许他可以为廖复初提供帮助。
马兴写了一封信,开头便是" 老首长,您还记得在湖北环潭镇廖姓地主家借的一千担粮食吗? "
王震在看到这封信后,多年前的思绪涌上心头,要不是那1000担粮食,359旅是无法渡过那个寒冷的冬天。
他当时通过李实的口中得知了毛老太的深明大义,心中格外动容。
但没想到在那之后,毛老太的孙子竟遭受了灭顶之灾,即使是现在也无法重现开始生活。
王震在收到这封信后,要求彻查当年廖复初的案件,当年毛老太和廖复初对我军鼎力相助,决不该是这种结局。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廖复初身上的冤屈终于被洗刷了,他可以在当地落户安享晚年,国家也对他作出了补偿。
我党的军队在建国前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好在那时军民一心,并肩作战。
毛老太和廖家曾在359旅蒙难时雪中送炭,而我党也始终未曾忘记他们的奉献。
这也是我军的一贯作风,只要是帮助过我军的人,一定会涌泉相报。
曾经那段艰难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多年,但王震和毛老太的事迹始终被人民记在心中。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我们后世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