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和斯大林谁的分量更重?普京的评价很独到,入木三分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这句民谚在俄罗斯称得上家喻户晓,曾经还被竞选总统的普京用于回复来自民众的热线电话。
前苏联曾经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难以忽视的成就,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那些耀眼的辉煌如今却化作了存在于历史书中的符号。
巅峰时期的苏联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强国,更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同号称超级大国的美国分庭抗礼,相互牵制。
1991年,世界局势发生剧变,苏联正式宣布解体,联盟中的各个国家也纷纷独立,寻找自身的出路。
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作为曾亲历苏联时代的人,对于前苏联有着非同一般的见解。
作为如今的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是如何看待前苏联的?
前苏联的两位传奇领袖列宁和斯大林究竟谁的分量更重?
对此普京做出了颇为独到的评价,堪称入木三分。
往日时光
1917年是俄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先后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推翻了沙皇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了全新的无产阶级政权。
列宁是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是苏联这座摩天大楼的早期建设者,他和同时代人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苏联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他出生成长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欧洲各国陷入争夺殖民地的混战之中,在世界各地疯狂掠夺积累原始资本。
生长于这样社会背景下的列宁自学生时代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心中便产生了坚定的信念,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共产主义美好蓝图,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列宁早年曾多次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而遭受迫害和流放,但他却始终坚持斗争,不断总结革命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作为指导,引领俄国人民探索发展之路。
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十月革命将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传递到了每个俄国人民的心中,不久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此诞生。
但苏维埃俄国的建立并非最终的胜利,而是真正考验的开始,无数棘手的问题摆在列宁和人民面前,亟待解决。
此前一切有关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都只是理论,新生的苏俄就像是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切建设都要靠自己去实践摸索。
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面对着这个全新而陌生的政权也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对苏俄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封锁,因此苏俄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并不友好。
如此复杂的情况之下,列宁提出当务之急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坚定不移地推行无产阶级专政。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计划并推出了相应的举措,以此来保证新生政权的高速运转。
在政治上重视政党建设和思想建设,要求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肃清资产阶级落后思想,提高党员的觉悟和素养。
在经济上,先后根据不同的时期特点,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这个过程中,苏俄经济逐步得到了复苏。
1922年起,列宁的健康状况极速恶化,临终前他在遗嘱中对苏共的六位高级领导人进行了评价,其中便包括了斯大林。
列宁对于斯大林的看法十分复杂,他承认斯大林的能力,但又担心以他粗暴的性格能否谨慎使用手中巨大的权力,因此他并不十分认可让斯大林接手总书记这个位置。
但列宁去世后,斯大林还是成为了苏俄的掌舵人,并联合周边诸国将这艘原本独自漂泊在海上的航船打造成了一艘巨大的战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了多个"五年计划",成功实现了苏联从农业国到工业过的转变,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二战中,苏联军队同入侵的德军展开激励搏斗,损失惨重,斯大林下令进行反击,并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发表讲话鼓舞军心,最终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获得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斯大林在苏联国内的地位也日益牢固,在人民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斯大林模式"。
普京评价
列宁和斯大林是苏俄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位领导人,他们的功过得失直到今天还仍旧在不断被人们提起。
从许多方面来看,列宁和斯大林都可谓是截然不同的,世人也大多对这二人抱有不同的态度和评价。
对于这两个生活于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之下的苏联领导人,我们很难用简单粗暴的标准评价他们究竟谁的分量更重。
作为俄罗斯现任领导人的普京,曾经对这二人发表过评价,堪称入木三分。
普京是苏联时代的亲历者,他的祖父曾担任过列宁和斯大林的厨师,他本人也曾是一名苏联共产党员,至今还保留着党员证。
不难看出普京有着强烈的苏联情节,对于列宁和斯大林这两位在苏联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领导人,他也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
历史书中的列宁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战士,创建了苏维埃政权,带领人民摸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揭示了一系列资本主义的弊病,是一位如同明灯火炬般的人物。
普京对于苏共历史发表过许多评述,但大多是集中于斯大林时期,鲜少涉及列宁时期,难得的两次针对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公开发声,竟然都是对其进行抨击。
俄罗斯科学教育委员会曾于列宁逝世92周年纪念日当天召开会议,普京在会议上针对科学研究所所长提出的效仿列宁以推动科学界发展的观点,给出一番意味深长的回复。
在他看来控制思想要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这种思想所带来的结果必须要是正确的,但这是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的事情。
普京以列宁为反面例子表达了自己对于控制思想这一观点的反对,他认为列宁的自治化思想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就像是埋藏在大厦之下随时会引爆的原子弹一般。
当天的这番讲话不出意外地在俄罗斯国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尤其是激怒了左翼政党,引起了他们对普京的强烈谴责。
就在几天后,普京再次详细论述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坚定看法,他不否认列宁曾经对苏维埃政权所做出巨大贡献,但他在成立苏联一事上提出的观点成为了极不稳定的因素。
列宁主张加入苏联的国家,都应拥有包括自由退出权利在内的广泛的自治权,这一主张在普京眼中是引爆苏联解体这颗炸弹的导火索。
在普京看来,苏联解体正是因为其中的各个国家,都拥有随时退出联盟的权利和当时各式各样无效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对于备受俄罗斯人民推崇的十月革命和列宁普京都抱持着否定态度,对于曾经负面评价颇多的斯大林,普京的情感就更加复杂了。
后世对于斯大林的评价历来充满分歧,有人对他的功绩给予高度赞扬,将他视作带领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的英雄,也有人强烈抨击他的专制,将他妖魔化成一个专制的暴君。
普京出生于1952年,从小成长于飘扬的苏联红旗之下,虽然斯大林在他出生后一年便因病去世,但他留下的影响却一路伴随着普京的成长。
对于这位争议不断的前苏联领导人,普京历来主张一分为二地对其进行评价。
21世纪初普京第一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时,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斯大林,他直白地表示:"斯大林是一位毋庸置疑的独裁者,但同样的,苏联是在他的领导之下取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我们不能忽视掉这个事实。"
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场战争,普京的父亲是曾经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兵,因此他对与卫国战争有着更为强烈的情感。
正如普京所言,斯大林率领苏联人民在凶悍的德军面前成功守卫家园,获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一功绩,是无法被遗忘也不该被遗忘的。
功绩不该被忽视,过失也同样不会被掩盖,斯大林时期曾经发生过诸多的镇压事件,许多人都受到了驱逐甚至是被清洗,普京也没有刻意忽视这些真实存在的历史,并直言不讳地将其称之为罪行。
苏联余晖
苏联解体至今已经过去了30年的时间,俄罗斯公民对于苏联的态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其心中对于苏联的怀旧情绪或许始终没有消散过。
根据相关机构在俄罗斯国内进行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显示,苏联解体一年后,俄罗斯公民对于苏联的怀旧指数高达66%,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攀升到73%,2012年降至49%,近些年来又呈现出了上升的态势。
不难发现,俄罗斯民众对于前苏联怀旧情绪的浓厚程度,会直接受到俄罗斯国内外局势的影响,当民众认为社会发展态势并不乐观时,便会不由自主的怀念起曾经强大的苏联。
虽然苏联早已经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解体,但其灵魂和精神似乎从未真正消亡,俄罗斯的宪法中至今还保留着"俄罗斯联邦是苏联在其领土上的继承国","承认本民族的共同历史"等规定。
大多数俄罗斯民众也都为这份充满辉煌的历史而感到自豪,认可民族历史与国家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正向联系。
对于曾经苏联领导人的评价,能够更加具体地展现出俄罗斯民众,历史观和价值观等社会心理充满波折的变化曲线。
苏联解体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民众对于曾经的苏俄领袖列宁的评价呈现出了断崖式的下跌,尤其是在刚刚解体后的一段时间内,曾经备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列宁的口碑几乎在一夜间被翻转。
而原本就因为"斯大林模式"等问题备受争议的斯大林更是再次陷入舆论低谷,耳闻之声几乎都是负面评价。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在于苏联解体对俄罗斯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俄罗斯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人们不知道问题具体出在哪里,但却急于想找到应当为问题负责任的人。
因而列宁和斯大林等前苏联时期的领导人成为了人们批判的对象,他们的生平和事迹都被拿出来进行批判,评价持续走低。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俄罗斯整体情况逐渐好转,再加之领导人的正向引导,人们开始重新正视历史,对前苏联和前任领导人都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列宁的雕像前再次出现瞻仰的民众,斯大林也被人们称作"有效的国家管理人"。
客观看历史
一直以来,普京都主张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对前苏联进行评价,无论是他在竞选时回答民众问题的答案还是发表于媒体上的文章,都印证了这一点。
1999年12月,距前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时间,又恰逢新旧世纪交替,人类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诸多进展,俄罗斯人民站在发展的岔路口深感迷茫。
在俄罗斯国内,主张"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左派,和为了苏联解体而拍手称快的右派之间的争吵更是从未真正停止过。
在那个特殊的时刻,身为俄罗斯政府总理的普京接连发表了两篇文章,对前苏联进行回顾和评价,同时分析了俄罗斯当下的情况,引发了强烈的关注。
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一文中,普京写道:"过去百年来的‘共产主义尝试’已经失败。"
言辞之间流露出的对于前苏联的态度,似乎与当时盛行的全盘否定前苏联历史的思潮不谋而合。
但在半个月后,他又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他又写下了这样一番话: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为共产主义原理而奋斗的标志下生活的。
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否定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
从他带有坚决意味的用词中,不难感受出他对于前苏联所创造的无数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像普京这般掌握着一国命运的杰出领导人,他们往往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对历史进行解读,并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从历史中汲取经验。
苏联解体已经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前苏联的一切辉煌与争议也都成为了厚重史书中的一页,时间不会因此而停滞,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也仍要继续向前。
发生在上世纪的苏联解体一事,对于整个世界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而亲历此事的俄罗斯人民,更是因此对苏联历史和有关的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思考和评价。
此前的俄罗斯民众乃至俄罗斯政府,都对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时期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对于列宁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评价也较为负面,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盛行。
在普京上台执政后,他针对苏共历史和历史人物所做出的一系列评价也影响了民众的看法,人们开始尝试转变态度,以客观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来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于列宁和斯大林等人的正面评价也逐渐回升。
无论是平凡的普通人还是大有作为的时代伟人,都并非全知全能的上帝,必然会受到时代局限性的影响。
在了解和认识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时,我们应当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应以一时一事上的表现得失对其妄下定论。
苏联解体对于20世纪的地缘政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这样一个大国的消亡无疑是一个悲剧,不仅深刻改变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并且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对历史进行评价要秉持全面客观的原则,不应在其中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和喜好。
理智公正地看待并分析前苏联的发展历程,对于俄罗斯乃至全世界而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够给日后的发展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普京对苏联的三次不同评价》 2007年3月1号 《廉政瞭望》
《普京对苏联历史及苏联解体的评价》 2006年11月4日 《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