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海深,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所以这种文化就让每个人都直不起腰来。" ——《天道》丁元英 我觉得丁元英这几句关于"养儿防老"的论断,非常准确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有能力,却只能选择守在父母身边,潦草度过此生,再把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儿孙身上,还有可能像父母那样,用"孝道"拴住儿孙,然后子子孙孙这样无限地循环下去。 庆志的岳父正在走类似的路,庆志也有可能步他的后尘,为了父母还有身边的亲戚,不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 看到林桂枝带着老伴和孙子来到庆志家,她跟亚妮的那段对话,正是说出了很多家庭畸形的"孝道"模式。害怕当大官的许处长 亚妮爸现在的级别是处级,他的工作能力强,市里领导有意提拔他为县长或者 县委书记,但他拒绝了,因为他不敢。 "跟我谈了,让我去当县长,县委书记,不敢,就你奶奶家,那一大帮穷亲戚,哪个不盯着我头上的乌纱呀,要让他们知道我有了实权,这个让我帮助安排工作,那个让我给批地,帮着他们做点生意啊!" 亚妮说让爸爸别管他们,她爸爸回了一句: "我哪个敢得罪啊!" 亚妮爸不是怕得罪那些亲戚,而是怕他爸妈生气,因为亚妮爸当官了,亚妮的奶奶就觉得儿子出息了,自己也得沾点儿子的光,帮那些"穷亲戚"就是最好的沾光方式,他们脸上有面儿。 因为亚妮爷爷奶奶不理解儿子,所以,亚妮的爸只能牺牲自己的前途,干一个没有实权又很难出成果的职位,在工作和孝顺父母上找个平衡点。 我觉得很多人都是这样,如果你不帮忙,他们就会觉得你太傲娇,瞧不起他们,嫌弃他们,说你忘本了。不能说"不"的庆志 庆志也跟亚妮的爸差不多,他是全家人供出来的大学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不可能不管家里人的。 哥哥和嫂子来到城里打工,他让哥嫂住在自己的新房里,他明明知道这样做会让亚妮生气,他还是这样做了。而且,他不能提让哥嫂搬出去的事,也不能问哥哥有没有找出租房,只要他这样说,庆来就会觉得庆志是在撵他走,这个弟弟太没良心了。 庆来没有手艺,还不愿意干又脏又累的活,他想让庆志的岳父帮他介绍一份好工作,庆志觉得很难为情,他没有张嘴。庆来知道弟弟并没有给岳父说找工作的事时,非常生气,还指责庆志"出息"了,长本事了,竟然连生他养他的家都不管不问了。 王友德两口子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来到城里给庆志过生日,庆志虽然觉得爸妈这样不对,但是他不能说什么。林桂枝说,亚妮不该生气,因为这房子是王家的。王庆志知道林桂枝说的不对,他也不能辩解,也不能向着亚妮,因为他只要替亚妮说话,那林桂枝就会跟庆来一样,认为庆志是娶了媳妇忘了娘,不孝顺。 因为"孝顺",就不能说"不",因为父母生你养你,你就欠他们的,一辈子都得听他们的,所以,即使老子做错了事,老子在儿子面前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打骂孩子。 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亲子关系会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疏远,小时候,孩子会听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跟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因为父母从来不会跟孩子平等对话,一直用"债权人"的角色去教育孩子,孩子为了不顶撞父母,所以慢慢不再跟父母说心里话。 那些亲子之间关系平等的家庭,父母把孩子当成朋友,孩子可以指出父母的错事,父母愿意反思改正,这样的亲子关系才会更加和谐,而且年龄越大,感情积累得越深。 如果林桂枝给庆志说话的机会,听他的意见,庆志就不会两头为难了。庆来觉得弟弟上大学有自己的功劳,弟弟也必须得听自己的,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兄弟关系会越来越差。愚孝 无论是庆志,还是亚妮的爸爸,他们孝顺没有错,错在他们"愚孝",虽然有我们受特有的传统家庭观念因素影响,庆志自身也没有处理好小家庭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亚妮不是不让哥嫂住在他们家住,也不讨厌他们,也愿意帮助他们,只是房子不是他一个人的,他愿意,也得考虑亚妮的感受。自己的婚房,自己还没有进去住,哥嫂就住着不走了,谁都会不舒服。庆志可以帮着哥嫂找房子,或者帮他们付几个月的租金都行,这样的帮助合情理,亚妮也不会生气。 庆志就是张不开嘴,如果他爸妈来长住,他也不可能赶他们走,因为这就是他心中的"孝道",什么都得顺着父母,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愚孝。 一大家人如果住在一起不舒服,作为儿子,完全可以提出来给父母租房住,可以离得近一些。我不觉得这是一种不孝,这样大家既有各自的空间,也能互相照顾。我曾经就遇到这样一位老人,她帮着带孙子,主动提出要单租房子住,白天带孩子,晚上自己回去休息,婆媳关系也和谐。 庆志这样的人,他是绝对张不开口说这样的话,这就导致了大家都过得不自在,还影响到了夫妻感情。对子女的爱,别太沉重 庆志会为难,那是因为他父母不够通情达理。 "其实这房子,是我们全家,所有的钱,凑到一块儿买的,你说他哪儿来的钱。"林桂枝这几句话就是在告诉亚妮,这套房子是王家买的,不是庆志一个人的,庆来和幸福住在这里是应该的,亚妮不该生气。 为了避免婆家有林桂枝这样的想法,现在很多女生结婚前会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不然将来结婚后,住在婆家买的房子里,还会被说这房子不属于她,她不是女主人。 "如果您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天道》 因为抱着养儿防老的观念去生育,去培养孩子,孩子会有很重的思想负担,我曾经看过一篇短文:我们为什么生孩子?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写的: 在三四十岁的某一天, 你会突然发现,生命中最好的事,都已经发生过了,剩下的只是重复和老去, 一年年, 一天天。而孩子会冲走重复,让生活重新变得未知他让你烦恼,让你牵挂,让你欢喜,让你惊讶。 有人说,如果能选择,我不愿意来到这个世上,这样看,父母生孩子,并没有那么伟大,反而是孩子满足了我们做父母的愿望和心里欲望,让漫长人生有了奔头。如果知道孩子不会给我们养老,真的就能不管不顾他们了吗?不会。 最好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支持他们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林桂枝把孩子培养大,她是想让庆志报答她,亚妮的妈妈说,只要女儿过得幸福就好。同样是父母,有的父母是真伟大,有的父母是跟自己做交换。 当然,我承认,如果不指望着养儿防老也不可能,毕竟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家庭养老的方式还是被绝大多数人坚持的,这一点没有错。 我就想,是不是能在成全孩子和养老之间找一个平衡方式,在孩子能展翅高飞的时候,父母就放手,不要束缚孩子,在需要养老的时候,再解决养老的事。 很多人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因为父母说想让孩子陪在身边,所以孩子在该奋斗事业的时候,选择了回家,这是不是一种遗憾呢?"穷",不该是遮羞布 亚妮的父母和庆志的父母,他们在观念上不同,这是因为"穷"造成的吗?肯定有"穷"的原因,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家庭三观吧! 庆来想要一直在弟弟的新房住下去,何幸福不同意,她说这房子不是庆志一个人的,继续住下去,亚妮会不高兴,庆志和亚妮的感情也会受影响,两个人还很有可能分手。庆来不高兴,他还说弟弟被亚妮拿捏住了,太听亚妮的话了,丢人。 我觉得很多问题,"穷"就像是一层遮羞布,因为他穷,就应该理解他,就应该原谅他。 在《平凡的世界》中,郝红梅因为穷,送不起同学毕业纪念礼物,所以她偷了手帕;同样家里很穷的孙少平,他却把曹书记多给他的25块钱还了回去。 庆来也穷,他就觉得亚妮的爸爸该帮他找工作,还觉得弟弟该帮他,何幸福却不这样认为。有没有正确的是非,有时候跟"穷"真没有多大关系。 很多人穷,是因为他原本就没有正确的三观,也不明事理,导致他"穷",并不是因为"穷",让这些人变得是非不分。 《人世间》里的郑娟妈,她收养了两个孩子,为了养活他们,一年四季都会推着推车卖冰棍。郑光明眼睛看不见,郑母养他是累赘,不可能靠他养老的,这就是真的伟大吧! 庆志和何幸福对比很明显,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完全不同,我还是比较喜欢何幸福的三观,跟这样的人相处会容易得多。 林桂枝和王友德的观念太落后了,跟这样的老人一起生活,会非常累。何幸福不计较,而且她也明事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公婆还有庆来的观念。 如果父母通情达理,儿女就会在处理父母和爱人的关系上轻松很多,如果父母不够通情达理,那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精力在处理家庭矛盾上面。 无论如何,我们都是想自己住的这个家更和谐一些,大家都互相让一步,家庭成员关系才会越来好! #幸福到万家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