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推动国家不断走向进步民主富强。不是只为了培养能考上大学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因此,教育首先要让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白,劳动是每个人神圣的天职和光荣的义务。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才会实现中国梦。劳动不是低贱的可耻的,劳动者也不是人生失败的下九流。我们不能教育出一批只想着通过学习来脱离一线劳动的自私自利者。 其次,教育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快乐。我们要引导孩子从小就热爱劳动,洗衣服补袜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主动自觉为家庭承担家务,要为社会日行一善。我们要把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各科的知识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来看待,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这种创造性劳动,为未来做一个更合格的劳动者打下坚实基础。 什么是教育? 传统意义的教育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立德、立言、立行。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大学)、家庭教育;而专业教育主要指高等教育、社会教育。 老师承担的更多是学校教育,家长及长辈扮演的是家庭教育;而社会教育包括各类专业培训、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技术培训等等。学校及家庭承担基础教育,即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重点是价值观及习惯的养成,是教育之本。高等教育及部分技能教育仍有部分学校教育的特点,但重点已转移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资格等方面,是教育的延续、提升、分化,刚更多是一种手段。专业教育更重视实践,强调学以致用或带着需求、带着问题学。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的形式也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线上教学、网络教学、视频教学将是未来专业教育的最主要形式。为达到最佳的效果,线上自学、实践演练、任务考核、目标比赛将是专业教育的标准流程。当前教育的误区: 学校、家庭教育仅重智,即关心成绩、考试得分,德育、体育、习惯或多或少被忽视。 专业教育更重视创利,延续学校教育的应试、拿证为主。所以,学校、家庭教育应重新回归经典教育,重塑价值观;重视体育,强身健体;习惯养成,形成一辈子受益的好习惯。社会教育应延续基础教育的德、体、习惯养成,并更重视实践、实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面发表意见,关注、交流。 造就高品质的人,包括文化科学知识品质和道德精神品质,出路是为人民服务! 我从事高中教育教学工作35年了,对教育的本质也作过多方面探究。 从教生涯的前10年,我在区乡高中学校任教。对各种学校内的事和人都特别陌生,同事之间无话不说,师生之间只要真诚,只要是对学生好都可以做。经过我认真踏实的工作,最后迎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年底被学校评为了先进个人。 从教生涯的前20年,由于城市扩张需要大量优秀教师,经过严格考核我被选拔到现在的学校工作。进城后,面对新的学校,新的教学对象,我必须立即投入到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现在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百年名校,学生是从全地区几万初中学生统考选拔进来的,学习基础肯定比原来学校学生好得多,需要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这些都只能是自学,没有老师邦助你,也没有领导督促你,因为你是全地区选拔进来的优秀教师,但我自己心里明镜似的,该怎样投入下一阶段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 经过三届高中全部大循环下来,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第一届三年高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下来,我的积分在同组中领先,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并推荐为骨干教师;第二届三年高中教学工作后,我被推荐为地区优秀教师,并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第三届三年高中教学工作后,我被选拨为民主党派单位的主任,并被安排为地区政协委员。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这个大摇篮的培养和名校平台有很大关系,当然也与我不断进取,虚心求教不可分离。 从教生涯前30多年了,我校升学质量稳步提升,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重点大学升学率都维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在教育部多次提出减负的命令后,地方政府分管领导也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要求学校在充分尊重师生的前提下,让高三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年分出必要的时间,开展德育教育: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开展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如:到学校食堂邦厨,打扫校园等。同时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备课,精讲多练,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教育改革,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就升学方面,学校每年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北清学生,重点升学率也提高到百分之六十及以上。教师也在学校工会的组织下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比如:教职工篮球赛,乒乓球比赛,跳绳,迎面接力,踢毽子等等。学生每学期都参加了很多次课外活动,比如:金秋十月文艺活动,学生的书画展览,每天课间跑步训练等等。学生能够很好坚持每天早上从7.00开始进入教室,并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全天高强度的学习。 高中教育不仅要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学生高中毕业考上理想的大学,更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输送更多高质量的高分高能的学生到大学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者的力量。也许这就是高中教育的本质,也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出路吧。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们学好自然科学!了解自然,了解人性,,,,知道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也是个人,集体,人类的基础生存法则!在这良好基础上砌出的房子才经得起考验!哈哈,把人当房子看了 教三十多年书,冒昧的估计一下年龄是五十多岁。五十多,用头条,且提问,多么通透蓬勃的人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河狭水激,人急计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或顺势而为,或逆流而上,依心而行,切莫为难自己!加油,同行! 教育就是两个字,一是教书,二是育人。教书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精深,文化知识广播,教学能力出众。育人是要求老师有一个高尚的心灵和宽阔的胸怀。真正的走进学生心中,成为学生的表率。 所以说教师应该心无旁骛,从教书和育人两点上去发展自己。 你好,我是一名山区教师,对于你的这个问题,我也常常思考,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拙见。 我个人觉得。教育的根本就是生存教育。教育并不是我们看过的漫画中所有的统一模式下的你、我、她。而是培养可以适应社会并遵守规则的人。它可以具体到以下几点。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往往很多时候,教育会忽略这一块。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这个大家都可以用肉眼可以看出来。并且在学校里开设的体育,各种运动会,是可以实际去帮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但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这个是现在教育仍然不被过多关注的一方面。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如果他自己不说,是不会被轻易发现,如果他不主动寻求帮助,那么很多时候会被忽略,但往往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的结果很多时候是不可逆转的。像药家鑫、马加爵这样的案例确实不少。高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一个人的心智健康与否才最为重要。培养有认知体系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要步入学校去学习,那么除了成绩之外,生活中我们与不识字的祖辈他们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学校里我们接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知识,从简单的语文、数学、再到科学、地理等等,这一切知识的学习让我们有了新的认知体系,让我们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原理,或者解决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是融入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可以点亮你的生活并且给你的生活带来便捷。你无法让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学会发短信,但对于你来说就是很简单的事,更深一点,你理解四季为什么更替、雷电是怎么形成的、甚至于你遇到问题需要用哪些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对于这些,没去踏入过学校的人,如何能认识到这么多呢?培养拥有规则意识的人。想来大家从小就背过什么小学生、中学生守则吧!从我们第一天步入学堂,老师第一次教我们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坐、如何举手发言、如何写作业等等这些课堂要求。我们从家里走出来,步入学校,就开始了集体生活。从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学着懂规则、守规则。再到后来,我们学习各种知识了解国家的各种体系、法律法规、最后步入社会做一个懂法守法的人,这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作用,但从离开家踏入学校生活的那天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集体规则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学校教育不是批量生产。不是说都培养成博士生、教授而是让每个孩子最终步入社会时可以适应社会并且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三百六十行,每个行业都要有适合的人去干。并且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全日制的这样的大学,也可以是多样的技能学校,让不适合读书的孩子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去学习适合他的技能并且在掌握这个技能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最终各种学校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同时也要输出可以适应社会的人,如此才是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 最后,不得不说说,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而家庭又是由每个个体构成的。如果这每个个体如果在学生时期接受了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且最终输入到社会中,那么只要这每个个体是合格的,拥有健康的身心、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拥有足够的规则意识,有合格的道德底线……那么谢这些个体在社会上从事各种职业,然后这些个体又构成家庭。构成的家庭因为个体合格所以家庭也相对和谐了。如果每个家庭和谐了,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教育是国之根本。所以,教育不是狭义的读书认字这么简单,虽然素质教育口号喊了那么多年,但现实就是学校里一切考核看的就只有成绩,所以,很多时候,老师也在教育的路上也越来越糊涂。 最后,学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它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这是我的个人拙见,希望教育的路上多一点真素质教育,让每个孩子,最终都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努力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联系速删! 时代不同了,很多都已改变,教育就是其中冲击最厉害的领域。老师们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不能再跟以前一样了 ①要育人了 ②要解惑了 ③要传道了 ④学习还不能下去 的确标准一下子被提的很高 但其实又怎么会光是老师呢 各行各业都是这样 因为, 我们要当老大了! 我认为教育分传授知识和培养素质。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素质上,这个素质应该指的是人格,品质,和职业素养。在这些素质的前提上能够领悟多少知识,就要看学生的天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