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人才战略决定了各路诸侯的宿命
(作者:庞晓辉)
三国时代,失人才,失家国,得人才,得天下。
天下良才不能为东汉朝庭重用,汉朝才出现危机。
董卓没有了吕布辅佐,才被点了天灯。曹操得人才成霸业,失人才错失统一天下的机会
曹操在创业之始,很注重笼络人才。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多谋士的建议胜过千军万马。
曹操前期得郭嘉、荀彧等谋士辅佑,在战略制定上才一顺百顺的。曹操对关羽的厚爱也是在当时诸侯中很少有的。
曹官渡之战,曹操赤脚迎许攸,才有以少胜多战果。
曹操没有统一天下,因为慢怠了两个人:张绣、张松。
曹操如果优待降将张绣,则汉中可得。
曹操如果厚待张松,则刘璋就会投降曹操,西蜀纳入曹操管辖,三国历史即可改写。曹操的人才储备,源自他的人才战略
曹操的战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大奸若忠,为他前期发展带来了发展红利。曹操红关羽上马金下马银。对徐庶以劫持老母相逼,对司马懿是直接强行征用。刘备的人才储备具足以后,才有了鼎立的实力
刘备没有得到徐庶之前,一直被曹操追得居无定所。后来,徐庶推荐诸葛亮,赤壁之战又得到庞统,人才储备到位了,才让刘备集团逐渐壮大起来。
其实,荆州刺史刘表,也没闲着。但刘表的人才战略显然有问题。很多名士,对刘表的人才政策表示不满:徐庶、司马徽、石韬、崔州平、庞统。
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尊刘表为姨夫。诸葛亮却效力于刘备。为什么可以说是刘表倒,刘备饱
刘表身边很多优秀人才,都被刘备截胡。刘表年轻时单骑定荊州
刘表出身好,是室宗亲,汉景帝之子鲁王刘余的后人。年少时与汝南陈翔、同郡范滂、鲁国孔昱、渤海范康、山阳檀敷、同郡张俭、南阳岑晊等人号称"江夏八俊"。
公元190年,孙坚杀了荆州刺史,袁术又兵屯鲁阳,刘表拿着董卓的委任状,单枪匹马,隐姓埋名来到荆州宜城,利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以开见面会的名义,把荆州当地首领共五十五人除掉,一举控制了荆州,把荆州经营得井井有条。说明刘表也不是白给的。刘表战袁术保全荆州
袁术占领了南阳以后,派孙坚夺取荆州,一开始孙坚势如破竹,将刘表困于襄阳,后孙坚被刘表部下用箭射死,孙坚所部不得不撤回,袁术只得退军。
刘表后来配合李傕、郭汜,切断袁术的粮道,让袁术不得不放弃南阳。
袁术后来与曹操对峙,对荆州彻底不构成威胁。
刘表管理下的荆州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万。可以说,刘表是有想法的,只是没说出来。
事实上刘表一直没有解决蔡家的势力,蔡家在荆州尾大难调,在很多问题上,造成刘表很被动。在后来,刘表去世前想把荆州让与刘备,也是担心蔡家以后不按他的精神办,让刘备做平衡木。
刘备也忌惮蔡氏的势力,所以没敢爽快应允。刘备在徐州和吕布有过类似的不愉快。刘表的保持中立,导致很多人才认为他胸无大志
曹操与袁术大战,刘表一直保持中立。对于袁术要求联合抗曹,只是口头答应,却按兵不动。对于降曹派,暗中明里实行打压,牢牢地控制好了荆州。很多的人都认为刘表身逢乱世,胸无大志。
明朝宫庭画家倪端,绘的《聘庞图》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刘表礼贤下士,挖掘人才被拒绝的尴尬。
《聘庞图》明 倪端 绢本淡设色 纵163.8厘米 横9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端,字仲正,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宣德中入画院。工书善画,长于道释人物,兼工花卉,山水宗马远一派。
《聘庞图》描绘的是三国时期"礼贤下士"的历史题材,在画面上展现荆州刺史 刘表亲至山林聘请隐士庞德公 的故事情节。
庞德公是名士庞统 的叔父,与徐庶 、诸葛亮、司马德操等贤达交谊笃厚。刘表数次聘请庞德公 ,未获应允,只得叹息而去。 画面上着重刻画了荆州父母官刘表诚挚谦恭的态度,从而突出了统治者刘表招聘访贤的主题。
刘表要是有曹操吸引人才的手段,就不会有《聘庞图》这类的画传世。
刘表如果有一个匡服天下的纲领,那么他的麾下是不乏可用之人的。
以致于蔡瑁降曹,诸葛亮、庞统、黄忠等一大批人为刘备所用。
黄忠在刘表麾下,过得碌碌无为,投靠刘备以后大放异彩。刘备得黄忠,在定钧山一战击败夏侯惇,奠定三国蜀汉大业。
刘备得张松献蜀图,才开始能够进军四川。
蜀主刘璋,也是个不会利用人才的主儿。法正、和张松的背叛,让刘备入主益州,轻松多了。刘备的人才储备,源自他匡服汉室的战略
刘备通过匡服汉室的战略,搏得了一大批有志之士的拥护。
刘备本来是织草鞋的手工业者,连个厂长都不是,通过平定黄巾军,一点点开始弃商从军,又以军主政。刘备的起点最低,但口号最响。孙权也是拉笼人才培养人才的高手
主政江东的孙权,也是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才能有周瑜的赤壁之战,吕蒙的白衣渡江、陆逊的猇亭大捷。东吴的人才战略是为我所用
孙策借兵三千起家,打下江东,靠的是将士齐心。从孙策开始,一直是实打实地笼络甘于受自己管理的亲信人才。
孙权的的人才战略,不像曹操那么霸道,也没有刘备那样假仁假义。孙权的人才战略最公司化。东吴的人才,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都是死心塌地地为董事长孙权卖命。什么天子、什么汉室都扯犊子。
三国时期,任何一方的重要人才流失,都对未来格局走势造成重大影响。后记:
曹操赤脚迎许攸,曹操哭郭嘉、三顾茅庐、张松献图等等历史典故,一直是高端人才争夺的典范。
曹操对人才的笼络是最不择手段的。所以曹魏一方,才能人才辈出,三国归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