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
秦祁乡是甘肃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属于"苦脊甲天下"的定西市渭源县。那里的气候非常干燥,夏天白花花的日头,照在田地里能升腾起白蒙蒙的雾气,照在树叶子上能冒着细丝丝的青烟。走在村头的黄土路上跺跺脚,尘土能没了脚窝窝。正晌午的时候,就连躲在树荫下的小鸟都懒得鸣叫,偶尔叫两声,听着像是在说:"渴,渴……"
这里的人家,前些年还是一家人共用一盆水洗漱,姑娘洗完儿子洗,最后老两口洗完的水还要饮牲口。土豆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当地人几乎一日三餐都以土豆为主食,人们自嘲地说:我们这儿早上吃的是洋芋,中午吃的是土豆,晚上吃的是马铃薯,哈哈哈!
牛海军是秦祁乡党委书记方伟直接联系的贫困户。第一次见到老牛是三年前的冬天。那会儿,我们正在按省扶贫办的要求,进村入户走访帮扶对象,当时正是方伟陪我们一起去的老牛家里。
老牛的家是一个盖着两排土坯房的小院子,进院门左边一排是三间厢房有儿子媳妇的房间和两间杂屋,右边是上房,有堂屋、厨房和老两口的卧室。据牛海军说,房子还是他爷爷手上盖的,在他父亲手上又翻修过几次,比他的年龄都大,这次在贫困户住房排查中被定为危房,需要拆除重建。
我们进门的时候,老牛正在堂屋里坐着,小收音机里唱的秦腔,声音开得老大。他头上戴着的那顶帽子,已经看不出是藏蓝色还是深灰色,帽子的边缘渗出一圈厚厚的油渍,五十多岁的年纪,眼晴已经有些混浊,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老牛没有一技之长,平时就靠在那几亩旱地里,种点土豆和党参、黄芪讨生活,日子过得苦兮兮的。
堂屋中间的煤炉子上放着一把铁制的旧水壶,壶里的水已经烧开了,往外冒着蒸汽,壶盖子在蒸汽的冲顶下,发出嘎哒嘎哒的响声。水壶旁边的铁板上放着几颗大枣,大枣被炉火烤着,散发出阵阵焦香,枣香味儿混合着烟草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
炉子的边上,还放了一只茶缸,正在煮着"罐罐茶",这是当地人最喜欢的一种饮茶方式。煮"罐罐茶"的时候,放的茶叶要多,大枣要烤焦,桂圆要去壳。这一次我们准备送给老乡的慰问品里就有泡"罐罐茶"用的原材料,包括茶叶、冰糖、桂圆和大枣。
老牛一家六口人,几乎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老伴患慢性肝病,需要长期吃药。儿子上学读到初中一年级,实在读不下去了,只好回家帮忙种地,有时候去县城里打点零工,挣几个零花钱。老牛两个孙子出生后,儿媳妇就全职在家带孩子。今年春上两个孙子都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了,老俩口一合计,咬咬牙让儿媳妇到县城租房子,陪孙子去上幼儿园。老牛一家人就在这样的日子里,一天天慢慢地熬着。
"这是省厅来的领导,是专门帮扶你家脱贫的",方伟把我们介绍给了老牛。
方伟说话大嗓门,是典型的西北汉子,黝黑的皮肤,将近一米九的大个子,短寸头的发型配上圆圆的脑袋,看上去有些滑稽。他常开玩笑说:"咱这儿洋芋好,我这个头儿,就是吃洋芋抻起来的"。
"你要记住他们的名字,记得一年来过几趟,"方伟对老牛说道:"到时候,检查组问你的时候,要记得说,明白了吗?"
老牛憨憨地笑着,嘴里"嗯嗯"地答应着,目光落在我们带来的慰问品上。方伟又问站在一边的小牛:"上次让你报名学开挖掘机,去了没?"
"我没去呢,怕学不下来呢",小牛低着头,双眼盯着脚尖,双手搓着自己的衣角。
挖掘机培训班是我们去年帮扶的一个项目。因为省里修建的一条高速公路,要征用秦祁乡的部分土地,方伟同施工方商量,想派一些年轻人到工地上打工。施工方提出,除了普通工人外,他们更需要一些会开挖掘机的技术工人。方伟就请我们帮忙出培训费,他请来师傅培训村里选拨出来的年轻人。
方伟苦口婆心地同牛海军父子讲了很多"扶贫扶志"和"扶贫扶智"的道理,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后来,方伟为落实牛海军家危房改造资金的事情,专门到省城找过我们一趟。按照省上的要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资金,实行"三个一点",即省上负担一点,县上补助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贫困户基本上不用花钱。
我告诉方伟,政策我们都懂,基层的情况我们也了解。尽管牛海军家的危房改造,需要我们支持的资金数额不算大,但省直厅局预算管理严格,买盐的钱不能用来打酱油,否则年底决算过不了关。我答应他,我们跟省财政厅和省扶贫办对接一下,一定帮他们把钱筹上,这让他放下了心。
方伟告诉我,为了筹措危房改造资金,去年他还找了西安一家寺庙的主持,他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请他帮忙化缘了十万块钱善款。像方伟这样的基层干部承受了太多工作上的压力。各种考核督察、红黑榜排名,让他们整天如履薄冰。
基层干部收入普遍不高,下村检查工作和到县上开会基本上都是私车公用,交通补贴连油钱都不够。秦祁乡政府的经费比较紧张,来人招待有时也要个人垫付招待费,年底才能报销。
与城里不同,农村本来就是人情社会,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会给乡镇干部送一张帖子,能请来乡镇干部让老乡们感到有面子,若是被邀请的干部不去,他们就会记恨一辈子。方伟说,每个月随的份子钱平均下来就有好几百元,老婆说他是个养不起家的男人,家庭开销全靠老婆一个人的工资来负担。
对他们而言,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最怕的还是在工作中得罪人。特别是乡镇主要领导,在工作中积累一些矛盾,得罪人是避免不了的。方伟告诉我,去年在他提任四级调研员公示期间,收到匿名信访举报,差一点就让他的提任没有通过。后来,县纪委的同志经过核查,了解到是乡里一个上访户为泄私愤诬告。最终组织上还是还了方伟的清白,解决了他的职级待遇。基层公务员辛辛苦苦一辈子,能解决副县级待遇的毕竟还是少数。这让他很满足,也很感恩党组织。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秦祁乡先后成立了种植、养殖合作社,引进浙江的企业家到这里办了扶贫车间,开展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民外出务工,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另外,还有一少部分村民响应省里移民搬迁的号召,全家移民去了新疆,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秦祁乡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实现了整体脱贫。
老牛聘上了村里的卫生保洁公益岗位,每个月固定有四、五百元的收入。小牛虽然没有学会开挖掘机,但凭借自己的养牛技术,加入了村里的养牛合作社,每年饲养三、四头肉牛,除去成本能有二万元多块钱的收益。方伟争取到县教育局的支持,在乡里办了一个托儿所,老牛的孙子们不用到县城里去上幼儿园了。老牛的儿媳妇可以在扶贫车间打工,每个月也有一千多块钱的工资。县里为老牛老伴办了大病医保,每年的药费大部分都能报销了。
老牛家的危房改造工程也完工了。因为他家人口多,老牛盖了一幢两层楼的"小洋楼",楼上给儿子一家住,楼下进门是客厅,还有厨房卫生间和老俩口的房间。
新房竣工那天,老牛特意换了一顶新帽子,脸上的气色也红润了许多,手里的小收音机里依旧唱着秦腔。他看着粉墙黛瓦的新房子,忍不住地说:"这比过去地主家的房子都气派,做梦都没有想到啊,真是托了共产党的福啰"!
看着牛海军一家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方伟从内心里感到十分欣慰。他本人去年也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说,这些年付出的一切,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