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父母是在用仁义礼智信教育孩子。多数家长每天上学前告诉孩子早要吃好吃饱,走道时注意安全,到校后要和同学处理好关系,注意听讲,尊重老师,好好学习,将来要考上好的大学。 和同学外理好关系就是仁义的体现,好好学习,就是用智的理念,将来能考上大学就是信的功劳。其实,现代人早已经不用把仁义礼智信挂在嘴上,一个正常的父母都会用实际行动去作,去实践,与孩子勾通时,都是用所学祖传的理论知识,祖传的课本在传播。中国几千年来的知识都是如此,这其中就包含着仁义礼智信,中国人向来说话都是算数的。百姓如此,政府也都是如此。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精髓,现在奉行的就是儒家思想,中国不搞霸权就是具体体现。 谢谢您的邀请!用仁义礼智信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中国家庭中是一直存在的, 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虽然一直在用,但却是"日用而不知",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来,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她早已经融入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因里,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信乃做人之本 我想家长一定会从小教育孩子不要撒谎,要说话算话 吧?哪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子女满口谎言,说一套做一套呢?反正我们小的时候一旦被发现撒谎是要挨K的。 这就是"信","信"是什么?首先就是自信 ,请问哪位家长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怯怯诺诺毫无自信呢?这样的孩子往往就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如果一个孩子不自信,经常被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看不起,又经常被同学欺负,家长会做何感想呢? 其次就是能被别人相信 ,就是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别人就相信他一定会兑现;或者是一件事他虽然刚开了个头,但别人坚信他一定会做到底,这是一种难以估量的价值,请问哪位家长不希望通过自己的悉心教育而赋予孩子这种价值呢? 义乃成人之基 家长有没有教育过自己的孩子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 呢?有没有教过孩子生活中一些常见事情的 正确处理方法 呢?再退一步讲,你有没有教过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怎样和大人说话,在学校怎样和老师同学相处,在家里怎样和父母交流 呢? 如果您这样教育过自己的孩子的话,那么请不要怀疑,你进行的是"义"的教育,"义"是什么意思?《中庸》里面讲"义者宜也","宜"就是合适,就是说话做事恰到好处 ,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式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 千万不要认为"义"就是江湖气,那是我们被一些小说、影视等文学作品带偏了,"义"原本的意思不是这样的,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染上社会上的那套江湖习气,但我们会教孩子怎么去恰如其分的做事情 ,所以"义"的概念不在纸上,而在我们的基因里。无礼寸步难行 您有没有教育过自己的孩子不要任性,不要乱发脾气,遇事要冷静 呢?如果爸爸看到孩子和妈妈顶嘴,或者妈妈看到孩子对着爸爸大吵大嚷,又或者孩子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躺在地上满地打滚,您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如果您及时做出了制止,并告诉孩子以后不能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那么也请不要怀疑,您此时对孩子进行的"礼"的教育。"礼"是什么?《论语》中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说白了所谓的"礼",就是做人要温和,待人要和气,要学会在自己的周边维持一种和谐 。您一定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 吧?你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或者是在单位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爱戴呢? 如果您往这个方向对孩子进行了教育,那么您教给孩子的,就是"礼"的修养,除了自己的父母,没有哪个人会纵容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更不要说和他长期合作或交往了。 总结 上面只是略举几个例子,仁义礼智信不是古人的专利,也不是古人只 为自己建立的做人准则,而是为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的枝繁叶茂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它们绝不会因为时代变了就不再需要了,我们可以这样讲,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古人为我们总结的经验就不会过时 ,因为这不是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心血,而是几千年历经检验代代相传的美德,早已经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先进文化对华夏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相信优秀的家庭还保持着这种朴素的道德信条。 在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社会是不讲仁义礼智信的,资本利益最大化是其正真的信条。实际上在孔孟的封建时代仁义礼智信也是表面上的装饰作用,哪个封建皇帝是仁义礼智信的的典范?在任何自私自利的社会,仁义礼智信都是处于一种理想的状态,而不可能办到。强调仁义礼智信,不仅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在坑蒙拐骗偷抢的社会现实下除了法律强制外的确需要这种社会道德对民众的约束。社会大环境决定社会道德的基本状态。统治官吏强抢豪夺大行不义见利忘义以权谋私便从根本上摧毁了社会道德基础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美印等现实的等级分化,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不可能存在较好的社会道状态,相反坑蒙拐骗偷抢是其普遍的社会道德常态。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传统美德,新中国的建立为这种传统美德真正转化为当家做主的人民的自觉的行为习惯创造了大环境,并成为现实,在新中国的前30年"仁义礼智信"的社会道风气就已经蔚然成风。从小教育孩子形成"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习惯不仅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需要,也是孩子未来在社会上发展的必然需要。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除了专业理论知识能力遵守社会道德是最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拥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本身就是能力。这种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知道毛主席非常伟大,首先是他拥有非常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与他接受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中国的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深刻地体现在了毛主席思想里。于是,他不但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他身先士卒带领和督促全党严格遵守,他带领共产党制订和规划和执行的一切无不是遵循着"为人民服务"这一原则而造福华夏人民强大祖国的。这是超越古今中外的。周恩来也是,于是他们赢得全体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爱戴。我们还知道当代最了不起的几个优秀的民族企业家,如任正非和曹德旺等,他们在商业活动中无不遵守着"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信条,于是他们不但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深受员工及国人的尊重和爱戴。 谢谢您的邀请 现在的父母有用仁义礼智信教育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方法是值得提倡。 在做人做事上,以"仁义礼智信"出自孔子论语,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称之为五常",这是做人最终的道德准则。 温良恭俭让,就此意而言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称之为"五德"是做人的五种美德。 "仁义礼智信是温良恭俭让"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因而构成了人们的行为准则,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倡导与传播文明自律的责任和义务。 为此要让我们把肩负下一代的责任和义务发扬光大。让中华美德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要坚决抵制一切不良的劣习。在社会上传播。这是对我们下一代继承和发扬光大! 作为父母完全有责任和义务宣传我们中华民族文明风尚,并且要引导下一代的年轻人要学会百字孝为先。行孝者家庭兴旺发达。这是每一个做长辈的希望。对下一代教育肩负重任。父慈子孝,尽孝敬祖,这是传承中华美德。以"德"为根本,积德行善,重情重义。明事理、自重自爱。诚实守信、尊师重道、礼貌待人、办事凭心,诚恳待人、严以律己、乐于奉献,谦恭礼让。报效祖国。才是真正做人做事是根本! 谢谢邀请!有,而且相当多!"仁义礼智信"是人性的特点。人的最低限度就是信。人而无信,虽然长成人的模样,但不是意义上的人,与畜之趋无异。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不存在了。家庭教育不存在,那么学校的教育更没有了,学校只是传授知识。没有道德教育。仁义礼智信别说小孩子,就连现在年轻的父母都不知道。何谈,用仁义礼智信教育孩子呢?中国传统的东西,在现在讲已经灭亡了。如果问,用仁义礼智信教育孩子有用没有。这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你会如何教育你的下一代。你孩子的身上有你的影子。他的三观受你的影响。如果整个社会家庭,都能用仁义礼智信教育孩子,那个对于改变社会风气,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只是某个家庭各人!对于集体大众没什么影响。但对于奠定孩子的人格基础,还是能起到重要因素的! 为人不守仁义礼智信那不成人渣了嘛,那还叫个人吗?全世界都用仁义礼智信教育孩子的,只是学习的程度不同而已。 上等之人不教而善。意思是聪明的人通过学习都懂得.明白东西所以他的思想成熟,经验老到。 中等之人教而后善。意思是中等之人有脾气,并且有好的有判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改过自己的缺点,往往成功也大。 下等之人教而不善。意思是下等之人,错了也不去改,并且继续错下去,那只能拖累家人,拖累社会。 所以仁义是通过的你学习而得来的,别人说的东西只是引导。 在中国,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教你如何做人,做好人是做好事的前提条件,做不好人事业将是一事无成。你知道仁义礼智信的作用了吗? 谢谢您的邀请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的价值观,也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教育孩子使用仁义礼智信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要用行动影响孩子,用心聆听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陪伴孩子成长。家长运用教育智慧,身体力行影响孩子。 有人以为,古代士绅之家,才有家风建设,这是误解。其实,工农群众,普通百姓,都有家庭教育,都能搞家风建设。或"诗礼传家",或"勤俭持家",或"崇德向善",或"禁奢尚俭"……这几年评选"感动中国"的人和事,上榜者大多是平民百姓,普通人家,这些人家忠孝仁义礼智信七个字,有一个或几个特别突出,就感动中国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受过这样的教育,而且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试问: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再用孔融让梨来教育今天的孩子真的能使孩子真正从内心学会谦让吗? 融四岁,能让梨。很多家长用孔融让梨的故事鼓励孩子为人要谦让,要大度。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如果父母非要把道德的观念灌输给孩子,而压抑孩子本能的需求和情绪,并剥夺孩子表达愤怒和不满的权利,那么我们也许会看见一个"被教育"好的符合我们的伦理道德的孩子,但是也会永远失去一个真实的、自信的表达自我的独立的孩子。 家长首先要学会尊重一个孩子的真实想法,因为当他(她)开始有独立思考意识的时候,也就拥有了一个独立的人格。在西方教育中,这一点做的很好,很多欧美的电视剧里父母和子女相处更像是朋友,而东方儒家教育中的"亲亲父为首"却是让孩子刻意去迎合父母的想法。 第二件事就是要引导孩子勇敢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当孩子能真实地说出内心的想法,家长才能有针对地指导。假如孩子事事憋在心里,或者惯于撒谎,都是危险的标志。像上文讲到的罪犯幼年分苹果的事情,他没有表达真实的想法,误导了母亲的行为,更是在后来越演越烈,最终面临牢狱之灾。 第三件事是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谦让。一是假如某样东西属于你,你可以选择让不让,出于你的自愿行为。像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的东西送给别人,这个就是不对的,违背了孩子的自我意愿。二是别人需要帮助,同时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去谦让(帮助)。之前有个新闻,常州一个学校组织了爱心捐款活动,每个孩子人均捐款100元。其中有个小孩子家里是贫困户,捐不出钱。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班里每个孩子先给这个贫困户小孩捐款,凑满了100元,再以这个孩子的名义捐款100元。在我看来,这个老师的行为简直可以用荒诞二字形容,当一个孩子家里本身就捉襟见肘的时候,捐不起钱根本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这样的行为只能对这个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最后,我想说的是,好的家庭教育重视互动交流,互相启发,让"家"给人温暖,教训式的家庭教育就会常常产生"碰撞",瞬间会使隔阂加深,误解增多,因此家庭教育应多些交流,少点教训。交流方式千万种,平等的态度很重要,做长辈的,切忌倚老卖老,当今世界发展很快,孩子虽小,学习掌握新东西,如电脑技术,比长辈强多了,我们何不向他们学习?同样,长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一技之长,孩子也要虚心求教,大家都以谦恭之心相待,沟通起来就容易许多,而不要老想改变对方来适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