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道理吗?
回答:这句话不能说沒有道理。但是也是一句很笼统的话。脚下的路千万条,人才也不据一格。最宽的跑道就是学校,把这条最宽的起跑跑道建好了。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我觉的就会少了。现在国家对孩子的各方面早期教育很重视,各方面都必较到位。
中国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是起跑线,什么是输赢?如果把教育孩子当成一场比赛,那么无论起点多么早,结果都是输。
教育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顺其自然,如果时时处处都在比较,时时刻刻都用比赛的心理教育孩子,孩子的内心就只能是匮乏的,无论学习多么好,兴趣多么广泛,看起来多么优秀,在人生的长河中都不可能幸福。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我看来,这个观点真没什么错误,这种心态是个家长多多少少肯定会有,只是很多家长都不懂到底什么是"赢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现在在做的,比如让孩子学琴棋书画什么的,只是授之以鱼,不能长久。而在我看来,真正所谓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让孩子在童年时候就形成独立思考的人格,哪怕雏形也好。形成独立人格,才是授之以渔。现在的社会状况是,很多孩子小时候学了各种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却逐渐淡忘了这些技能。等到长大了父母不管,自己没有目标的时候,就如废人一般,整天就知道刷空间,刷微信,其他一切无能。他们就像被给了许多鱼的饿汉,但是不告诉他们如何去钓鱼,等到鱼吃完了他们就只能饿死了。而有那么一小部分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没有在他们小时候教会他们技能,只是让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等到他们长大,他们却懂得如何充实自己,如何提升自己,如何进化。他们就如被教会钓鱼方法的饿汉,就算现在饿着,未来一定能钓到大鱼,自食其力。
一辈子都要和别人作比较,这就是人生悲剧的源头
你好,首先表个态:我认为这句话有道理。 记得《极限挑战》第4季第2期,极限男人帮在节目最后来到一所高中,让面临高考的孩子们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然后,开始列举各项条件:家庭条件好、得过什么荣誉、有才艺、爸妈将来会送你出国的……往前走。没有这些条件的站在原地。 一些孩子始终没有迈出哪怕一步,一些孩子却走出好远好远。 如果孩子们从各自的起跑线起跑,那么,结果显而易见。
哪怕原来有优势的孩子被他人超越,但超越他的孩子也定付出了异于常人的努力,不轻松呀!
(节目截图)做家长的都想让孩子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如果能通过什么方法,让孩子走得轻松些、跑得更快些,"起跑线更靠前些",作为家长,我愿意拼尽全力。 然而,这不是个简单问题。不是那种线性的,有输入就可预见输出的问题。这个是个复杂问题:有社会因素、孩子个人因素、国家制度、偶然的影响等等。要考虑这么多干扰,回头确定起跑线的标准,很难。 所以,起跑线在哪儿,要如何赢起跑线,需要智慧。
下面我就来分析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希望对你有启发。
一 你找到起跑线了吗?
将来孩子要跟自己的同龄人竞争,在这个多变的社会中,为自己挣得一个好前程。既然要竞争,就像赛跑一样,得有起跑线。然而,起跑线,究竟是什么? 是提前教孩子知识,让他们比同龄人懂得更多,将来入学能够尽快适应,占尽先机?是尽早确定孩子专业,为将来成为这个领域中的专家而夜以继日地刻意练习?是挣到万贯家财,让孩子提前实现财务自由,将来可以选择更惬意的人生?还是各种事情多尝试,从小做各种准备,以期将来用得上?……这真不好说。因为未来有太大的不确定性。 但有一点很多家长都认同:多学习总是好的。 于是,尽力给孩子铺路,从小上各种兴趣班、早教班,反正有枣没枣,咱都先打一打,总比不打强。 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做总比闲着强。 用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的话就是: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是既然其他人都这样,这事儿我也得干。于是开始遵照内心应该的规则行事。但这种努力是非常低效的。起跑线都确定不了,你如何断定自己"做的功"是"有用功"? 所以,咱们要先找到孩子的起跑线。
二 如果真有起跑线,它长这样
孩子的先天条件和早期教育,奠定了孩子的成长底色。在此之中,父母的作用非常大。
如果真有起跑线,我认为它便是:父母给的先天条件和父母灌输给的东西。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
1 父母给的先天条件 我们生活在一个政策清明的社会,只要肯努力,人人都有机会。但我们的政策虽主张人人平等,然,人生来却不平等。 不可否认,我们出生时,父母、地域,就决定了:*有人会投胎,家境好,一出生便拥有万贯家财、饱读诗书的父母;*有人一出生就赶上村子拆迁,小小年纪坐拥多套房产……公平吗?不公平。然而,这就是世界。 作为孩子,父母选得好,将来少愁苦; 作为家长,父母做得好,娃娃路好走。 如果还没有结婚,在找另一半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为了后半辈子的和谐生活、为了下一代的未来。找啥样的? 颜值高的、智商高的、身材好的、有见识的、经济基础好的。 这样做好备孕、孕期养护生出来的孩子多半也颜值高、智商高、身材好,再配上父母的见识和金钱好好教育,孩子能走在前面一大截。
长得好看能让他人更有好感;智商高更有助于学习;经济条件好,有更好的后盾,经得起折腾;有见识的父母,有格局,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结过婚生过孩子的咋办? 好好教育。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很普通。能给孩子的先天条件也一般,大家都差不多。但如何教育孩子,就千差万别了。
2 父母灌输给孩子的东西
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在未来才能"吃得开"?
如果万能的神明告诉我们,是编程。那好,现在学。
但没有人告诉我们,所以将来掌握什么技能对孩子来说最重要,我们不知道。
郝景芳在《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里,对这个问题有一番分析,我很认同:
未来多变,什么技能最吃得开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只要这些底层能力有,就像大楼有了框架,如何装修,都可以。
哪些底层能力呢?
思维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好的生活习惯、好的学习习惯、运动习惯。
思维能力包括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创造力、抗挫能力等。有了这些,遇事就有了思考工具,比别人更能看到事物本质、积极寻找方法、采取更高明的手段;
与人交往能力主要是情商的培养。情商高,更有利于人际互动,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饮食规律等。好习惯让人有掌控感,掌控感让人更健康、精神状态更好。在心理学教授罗伊·鲍迈斯特和约翰·蒂尔尼的书《意志力》中,引用科学结论,论述了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提高工作能力和人的记忆力;
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方法、自控、专注等。学习习惯好,让学习更高效。不用家长怎么管,不是学神就是学霸;
运动习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身体才是0前面的那个1.另外,运动习惯也让孩子的大脑更发达。《运动改造大脑》这本樊登老师推荐的脑科学书籍,深刻讲了运动对大脑的好处。有兴趣可以读读。
这些底层能力,如何培养?
一方面靠家长的示范
孩子跟家长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家长的行为方式、说话习惯对孩子有莫大的影响。所以,先做好自己,把自己活好。记住,上行下效。
另一方面是家长的刻意引导
如何刻意引导,用什么方法,说来话长,里面也有很大的学问。篇幅问题,我不展开说了。大家可以关注我,咱们一起学习。
但我觉得有一条很关键:那就是,家长不断地保持学习,寻求科学方法来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这对孩子和家长的成长都有帮助。
一如何帆老师有篇文章里说: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许多问题,是家长的脚步停滞,思想停留在以前引起的。
如果家长能够做好这些底层教育,我觉得就是为孩子赢得了更靠前的起跑线。
然而,育娃不易,千头万绪。父母能做到哪一步很难说。愿意花钱,不如愿意花时间,愿意花时间不如改变自己陪孩子一起成长。
你能为孩子努力到什么程度呢?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简单总结一下:
赢起跑线的确很重要,我赞同这个观点;
但起跑线不好找,什么才是起跑线呢?每个家长的认识不同,努力的方向也不同;
如果有起跑线,我认为是父母给的先天条件和父母对孩子底层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想提醒各位家长: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引用教育专家沈祖云的话就是:在育儿上要有自己的目标。
不要盲目跟别人比,设置自己的目标,只要孩子比昨天的自己好,就是进步。
最后引用大诗人王维的诗《终南别业》来结尾: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其实,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动,挺难的。
你可能会在拥挤的人群中,在质疑的眼光中,在对未来的疑虑中,怀疑自己的教育行为。
但为了孩子,请坚守住:做好自己,坚定不移地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
所以,我愿你心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谢谢阅读,再见。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主要看家长自己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有道理:
我觉得孩子的起跑线是什么?是父母。不是指钱财方面,还是指父母的格局。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言行,思维都会影响孩子。所以有句话说得好,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无道理:
很多家长只理解了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就觉得不能让孩子落下,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对孩子施加各种压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孩子的生命是我们给的,但人生是他们自己的,我们只能作为引导者,你不能成天玩手机,玩游戏,打麻将,还指望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孩子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家长自己要深思。
经过这几年的宣传,大概很多人都反感"赢在起跑线"都说法,我也反感,但是我仍然信奉这个道理,对孩子也是进行了提前教育。
如果有大数据调查的话,我相信得出的数据也一定支持这个道理。但是即使有,估计我们的领导也不敢公布,因为不符合我们的大趋势。
我来举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A刚上学时什么都没学,而另一个孩子B已经熟读课本了。显然孩子B的父母对孩子进行提前教育了。这肯定算是执行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B显然在学习上会有更多的成就感,而孩子A相对的会有更多的挫败感。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你无法否认。毕竟相对来说,在刚开始阶段孩子B比要孩子A更成功,学习更好,更受老师欢迎。这会形成一个正循环,产生一个马太效应,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个问题,有的孩子A可能开窍晚,可以后来居上。但是如果孩子A和孩子B水平相当的话,以后受到的教育也一样的话,孩子B跟孩子A的水平只会因为马太效应越拉越大。即使孩子A的水平高,
而且更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大部分坚持"赢在起跑线"的父母显然更加重视教育,在教育投入上会更多,孩子以后获得的教育支持也越大。相反,那些不相信"赢在起跑线"的父母,也不会在以后给孩子多大的教育支持,全靠孩子本身。那差距也只会越来越大。
看看坚持"赢在起跑线"的都是什么人
我们会发现,越是文化水平高的父母,越是很早就对孩子进行读书、认字、英语、思维等各种启蒙,特别是老师。反而越是低收入的人群,越是对孩子进行早教的少。
到底是有文化的人懂得多,还是没文化的人懂得多?
这么简单的道理,不用我多说吧?
你要说"赢在起跑线"是错的,那么为什么越有钱、越有文化的人越是这么做呢?
事实是,越是成就大的名人,他们通常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练习了。看武侠小说还说从婴儿就开始洗髓伐骨呢。
当然,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很重要的"度"的问题
"赢在起跑线"对孩子是有益的,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胜过同龄人,建立更多的自信。但是如果"过度"培养的话,孩子尽管知识掌握了很多,但是反而厌学,那么"赢在起跑线"就不仅赢不了,反而因为孩子厌学而失败。
我们说的"赢在起跑线"有害也大多是指这种情况。
事实是很多父母并不理解什么是"赢在起跑线",只是一味地灌输孩子,导致孩子还未上学已经厌学,这才是"赢在起跑线"失败的根本原因。
但是如果掌握好"度",在保持孩子兴趣、孩子愿意学的情况下,适度的"赢在起跑线"学习,无疑是对孩子有利的。
有的人可能说了,赢在了起跑线,但是不一定成就大
这需要界定一个事实。
我们这里说的"赢在起跑线"是建立在学习上来说的,从教育上来说,赢在起跑线,在教育学习中取得成绩会更大。
但是现实社会是360行,任何一行,都可以出人头地。如果不同的行业来比较成就大小,那标准就比较复杂了。毕竟不同的人,选择的行业不同,起跑线也不同。你在这个行业起跑线可能是落后了,但是在另一个行业,你可能也是赢在了起跑线。
比如人家是30了才毕业加入这个行业,你15就开始辍学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那是不是在这个行业"赢在了起跑线"呢?那你取得大的成就是不是也是理所应当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赢在起跑线"还是对的。
写在最后
"赢在起跑线"是对的,但是是建立在父母懂得教育方法,掌握教育的"程度",过度教育不仅无疑反而有害。
话又说回来了,什么事情过度了不都有害吗?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笑话听说,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自己的童年,这时你上能跳芭蕾拉丁,下能弹钢琴古筝,前有珠心算,后有奥数题,画得了素描,写得了书法,昂头挺胸三条杠,品学兼优三好生,既是少先队乐于助人,兼做大队长同学榜样,现在呢,除了玩手机,废人一个。
其实就算赢在起跑线又怎么了?
你后来不坚持下去,不保持自己的优势,你照样被别人赶超,被甩到西西伯利亚!
大家好,我是空妈。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看你个人把人生当做了什么,如果在你的眼里,人生就是一条笔直的起跑线的话,那么确实"抢跑"、"抢先",甚至是直接干脆就站在终点线上,都是"莫大的成功"。
但是人生真的就是如果简单吗?相信很多人跟空妈的答案是一样的,就是:人生不是那么简单的。
现在有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眼界决定你的世界。
所以如果你的眼界不够开阔,只盯着孩子那一点点的小成绩,而反复纠结伤神的话,那么你的孩子将来成长的空间,肯定也会被无限地束缚住。
这个世界的变化其实超乎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如果家长只一味地看重孩子的成绩,眼前得失,那么他们未来的路也注定了被框在其中。
看个人怎么对待了,反正空妈觉得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其实更加可悲。
我是空妈——育儿是个繁琐长远的事情,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变得越来越好。
很荣幸能参与讨论这个问题。
在作出结论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起跑线"?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我是一个5岁半男宝宝的妈妈。今年上幼儿园中班。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他爱玩耍,各种蹦跳跑爬,只要是关于"玩"的,天天有用不完的电量。因为是幼儿园阶段,他们并没有太多课业上的压力。偶尔老师会让写写数字或者英文字母,做做手工画副画。基本上老师布置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没有刻意去学习更多的东西。
但是他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写作业非常认真,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速度也很快。我并没有教他认字,他却自学了1000+的字,数学竟然可以算出1000以内的混合加减法。
我观察了,也总结了好久,得出了一些经验。他并不是神童,并没有明显过人的智商(当然比我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