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会师! 神舟赴九天,家国同欢庆。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五号, 里程碑式的突破接连涌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些令人欢呼雀跃的画面吧! 三位航天员在出征仪式上敬礼神十五升空 箭月同框的浪漫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14秒,铿锵有力的口令声落下的那刻,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挟烈焰腾起,飞上夜空,与月同框, "硬核而又浪漫" 。带着梦想的三位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开启他们的"圆梦之旅"。 箭月同框多年沉淀 终成华章 01 费俊龙 本次执行航天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中,费俊龙是唯一的 "再飞老手" ,这也是他时隔17年再度担任指令长。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随神舟六号飞船出征。返回后,费俊龙参与了航天员选拔训练的工作,同时依然坚持接受训练。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费俊龙毫不犹豫地回答: "再次飞天?时刻准备着!" 他表示,时刻准备出征,是航天员的职责。17年前接受央视专访时,费俊龙回忆道:"返回的时候就在想, 这么美的地方,我还会再来,我必须再来。 "如今,17年前的誓言实现,再次飞天已经成功。 神舟六号返回舱落地 航天员费俊龙(左)、聂海胜安全回家 02 邓清明 用 "守得云开见月明" 形容航天员邓清明再合适不过,同费俊龙一样,邓清明也是中国首批航天员。不同的是,神舟十五号出征之前,邓清明是唯一没有执行过航天任务,却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24年10个月来,日复一日的训练,多次备飞,他却直言:"一次次与任务擦肩而过,有过失落,也有过泪水,但我从没有彷徨过,更没有放弃过。 作为航天员,坚守飞天初心、永不停歇训练,是我的常态,更是我的姿态。 "追梦者终圆梦,二十四年磨一剑,一飞冲天梦终圆,邓清明飞上了太空,亲身体验队友口中精彩的太空生活。 邓清明在水下训练 03 张陆 "我们带了宣纸和毛笔,可以写字,我会首先写下 ‘矢志不渝’ 和‘笃行不怠’ 这两个成语。"张陆表示。此次乘组的三名航天员都热爱书法,写字可以使他们在训练重压下放松身心。他们还带了两个一体式卡拉OK话筒,张陆曾经梦想当歌手,如今他将 在太空中歌唱 。此外,张陆的口琴也随他飞向了太空。"古调穿松影,山淮赴穹境,辞岁在人间……"张陆专门为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创作了歌曲《壮志行》。他把飞天梦写在歌声中,写在书法里,写在12年的奋斗里。 张陆的书法作品 张陆演唱《壮志行》首度实现太空会师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中国六名航天员太空同框,都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这是神舟十五号乘组与神舟十四号乘组 太空"会师" 时的场景。2022年11月30日5时42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 自主交会对接 。此次神舟十五号乘组不再是独自出征,神舟十四号乘组正在空间站等待他们的到来。两个乘组首度实现太空"会师"。 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顺利"会师" 中国人的星辰大海 1970年 "东方红一号" 发射,这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也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飞。 2003年 "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16年 "天宫二号" 发射,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对接"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实现多人在轨长期驻留。 2018年 "嫦娥四号" 发射,这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月背软着陆,"玉兔二号"、鹊桥中继星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 "嫦娥五号" 返回地球,这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完成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 2021年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发射,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21年 "神舟十三号" 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组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 2022年 "神舟十五号" 发射,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组成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接力空间站建造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最后一棒,向着建造空间站的终点冲刺。 郑大制造持续助力 从神舟七号到神舟十四号飞船,航天员使用的 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和相关塑料件 都是由郑州大学的团队所研制。面窗组件是宇航员在外太空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可以说是宇航员的"眼睛",它不仅要给宇航员提供一个清晰、良好的视野,也是航天员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 2005年,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接受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委托,研制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模具中心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在 申长雨院士 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上百次的反复实验,终于突破了航天和军工塑料制品的成型和模具技术,成功研制出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服面窗等关键防护装置,为"神舟"系列飞船与"天宫"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荣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 刘春太和"飞天"出舱宇航组合影 "格物而致知,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解决都在细节上,都在持续的精益求精中"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刘春太教授 如是说。 郑大学子对天空的向往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王菁 "神舟十五号发射的意义是值得纪念的,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具有 承前启后 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人,我非常自豪能够见证它的成功发射;作为青年人,我感受到的是对航天的向往;作为我自己,此时此刻我只能感受到我内心难以掩饰的激动心情。希望祖国航天事业一直蓬勃发展。" 神舟十五号与空间站对接 物理学院2022级赵怡康 "我从高三开始对航天感兴趣,起因可能只是一篇关于神舟十三号航天人的素材,但是我深受震撼。此次神舟十五号出征虽然因为特殊原因没有看完,但是我仍然能感受到中国航天人的 前赴后继、永不懈怠 ,仍然能够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希望在未来能够从事航天科研,为中国航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征 物理学院2022级唐浩云 "我看神舟十五号出征时内心是非常激动的。我很喜欢邓清明,他那种坚持25年——每一次任务都能踏踏实实完成,有时甚至 超额 完成的毅力让我感动。同样,我对中国航天充满信心,我认为中国航天事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我也会一直关注下去的!" 物理学院2022级侯超杰 "初中时我看了杨利伟写的 《太空一日》 ,从此对中国航天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在此次神舟十五号出征中,当看到 箭月同框 的画面与听到 一系列遥测参数汇报正常时 ,我内心十分激动。近年来我国的航天成就举世瞩目,未来将向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方向深入发展,我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充满信心。未来我打算在物理科研方面深耕,物理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学科之一,其发展也必将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杨利伟的《太空一日》 少年意气,挥斥方遒。支撑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勇往直前、无问西东的航天梦,也给予了同学们一个美丽而又广袤的星空。神舟十五号出征的场景牢牢刻在他们脑海,激励着他们坚定目标、无畏前行。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 一代代航天人执着坚守阵地, 不停探索浩瀚星空, 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篇章。 航天梦是科技强国的生动注脚, 航天精神托举中国人迈向浩瀚寰宇。 航天面窗里凝聚着郑大人的热爱与梦想。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郑大学子, 怀揣梦想与激情,拥抱勇气与坚持, 脚踏实地,踔厉奋发, 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来源|郑州大学报 编辑|周凡璇 审校|李林格 审核|马文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