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冷不冷,难成年景!冬至将至,北方明显偏暖!今年冬至是在月中会是暖冬吗?专家:不是好事! 再有5天就到冬至了,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古代这一天像过年一样,给家人弄两件新衣服穿,哪怕家里再穷也会借钱弄上一桌好吃的和家人一起享用,还要去祭祀祖先。关于冬至,唐代大文豪杜甫还写过一首诗词: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我们现在所说的"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由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由于气候变化很大,很多关于农耕的谚语也不是那么准确了,但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老辈人总结的经验虽然只有几个字,却字字珠玑,是老辈人在与自然生存斗争的智慧结晶。 "二十四节气"在西汉武帝时期,被编入《太初历》中,作为指导北方中原地区农事的历法的补充,采用周公旦的"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是有悠久历史源头的。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是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或22或23日,今年冬至是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冬月)十八。老话说,"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从这一天开始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夜晚一天比一天短,天气也会越来越冷。老话说,"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今年冬至是农历十一月十八,是在中的,按老话的意思今年会是个"暖冬" 。 不过,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预测2022年1-2月份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将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发生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明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并存,明年春季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局部可能发生春旱。其实,这个和老话多少还是有点吻合的,老话说,"冬至暖,春节冷"。意思是冬至的时候比较暖和,到了春节的时候就会比较冷,和专家预测的1-2月份有寒潮还是吻合的。作为农民来说,还是希望冬至冷一点的,最好再下一点雪,有利于小麦和大蒜等越冬作物安全越冬。老话说,"该冷不冷,难成年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像我这种"干饭人"来说,冬至是不会忘记弄点好吃的!这一天每个地区风俗不一样,吃的美食也大有不同。但是,作为生长在东北的东北人,已经习惯了父辈带来的传统文化。我们这边冬至是要吃饺子的,对于吃饺子也是有历史的。 据老一辈人说,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一个名医,他叫张仲景,医术精湛,心地善良,深受当地百姓的崇拜。据说,有一年冬至这一天,张仲景看到老百姓大冷天的吃不饱,也穿不暖。因为他是个大善人,就带上自己的徒弟和弟子们,在外面街道上支上锅,生上火,熬一锅"祛寒娇耳汤",分给沿途的百姓吃,取取暖,治治冻疮。这里说的娇耳就是最早的饺子了,流传了下来,所以,北方人一到了冬至这一天就要吃饺子! 南方很多地方不吃饺子,会吃汤圆或者一些软软糯糯的东西,比如江西的麻糍,台湾的糯米糕,炸糍粑等等。老话说,"简州包子,石桥面,要吃麻花草池沿,玉成桥的羊肉汤赛团转。"看来冬至这一天的美食还真多,您那这一天吃什么呢?期待您的评论! 冬至是节气自然少不了对农耕的指导,这些老话多是通过冬至这一天天气、温度的变化来预测来年年景的。 比如,老话说,"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冷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意思是说冬至如果在冬月的上旬,"三九"和"四九"就会赶到春节以前,也就是说小寒和大寒都在年前,那么今年冬天就会很冷;如果,冬至在冬月中,雨雪天气比较少,也没有什么冰霜,天气比较十分寒冷。但是,明年可能会发生春旱的情况,农民朋友要做好灌溉的准备;如果,冬至出现在冬月尾,说明今年冬天不会太冷了,冷天气要出现在明年二月份了,也就是过年那段时间,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农民要提前做好防冻措施。 当然,这些老话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也不是那么准确了,并且还分地区的,这些老话多数都是指导北方中原地区的,拿到东北来肯定就不实用。所以,我们还是多留意官方发布的预警信息,避免造成损失! 关于冬至的谚语还有很多,像"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等等。虽然,只有简短的几个字,但是总结的很到位,字字珠玑,让人佩服。 如果,今年是暖冬农民朋友就要防范明年的病虫害了。因为气温暖和再加上咱们秸秆还田相当于给病菌和虫卵盖了一层棉被,不容易被冻死。特别是小麦赤霉病的病菌会在秸秆上越冬,温度高冻不死,明年四月份就会来势汹汹。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好防范。 再有,冬季偏暖,土壤水分蒸发快,来年庄家起身时容易出现干苗、瘦弱的问题。加上土壤墒情不好,含水量不足也不利于庄稼的越冬!所以,提醒农民朋友,明年开春要及时对庄稼进行灌溉,并且,适量追肥,以确保来年庄稼的收成!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就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是不是好事并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我们用辩证的角度来看,冬至将至,北方明显偏暖了,应该是有利也有弊。 先说弊病。 1.有一句谚语说得好,"该冷不冷,定有灾情"。说的是到冬天该冷的时候一定要冷。如果不冷,有利于病虫害越冬。今年冬天北方明显偏暖,这样就给病虫害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来年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就要大一些。 2.天气偏暖,冰雪消融和土地水分蒸发的就快了,这样就影响了来年春季的墒情。近几年由于禁烧秸秆推广秸秆还田,没腐熟的秸秆增加了土壤间隙,造成了土壤墒情变差,土壤中水分流失严重。这样就容易造成来年春季播种后出苗率下降,造成缺苗少苗,影响当年的收成。 当然这些弊病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种地户勤观察及时处理,是能够完全避免的。例如病虫害发生及时防治,土地墒情差的适时播种,有条件的可以灌溉,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增加土地镇压来改变土地墒情。 再说有利的方面。 1.北方气温明显偏暖,这是这几年来的大趋势。气温偏暖,有利于春季播种提前,延长作物生长期,有利于作物产量的增加。 2.气温偏暖,农作物的生长积温增加,农民可以选择生长期相对较长,产量较高的品种去种植。这样单产增加,农民的收入也相应提高了。 虽然气温偏暖,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是也要避免盲目早播和盲目选择生长期过长,跨区域品种的引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老祖宗留下的谚语,虽然是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传下来的,但是由于近些年气候变化较大,很多谚语并不是那么精确了。只有根据现在的情况来分析,做到与时俱进,才不容易出现偏差。 不仅北方偏暖,南方也一样,冬季居然可以长时间穿短袖,往年可不是这样。 而对于"该冷不冷,难成年景"!这句话个人觉得是坏事也是好事,应该从两方面看待: 其一,寒冷的冬季可以有效地冻死害虫,开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有道是"瑞雪兆丰年"不外乎如此。而且如果冬季不冷,春季出现倒春寒的几率会增加,影响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导致减产。另一方面不下雪或者下雪少,北方开年可能会出现干旱,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冬季雪景 其二,暖冬对种植的人来说虽然不是好事,但是对于老人、小孩和部分有疾病的人来说就是个好事了,为什么现在北方人都喜欢往南方跑,不就因为南方和暖适合过冬吗。暖冬可以降低部分疾病的死亡率,暖冬也可以减轻供电压力,节约能源。 南方的冬天 所以"该冷不冷,难成年景!"这句话已经不能用过去的思维来看待,现在农村务农的人太少了。 我是滨州的,今年的温度就反常,有几天零度到10度,穿棉袄还热,人们开玩笑,说今年没有冬季,只有春夏秋冬。我记得小时候,四季分明,冬天特别冷,早上起来,水缸里面都结节了冰,我们都穿着大棉袄,还冻的缩着脖子。河里的冰很厚,不仅能滑冰,而且还能过马车。经常下大雪,一场大雪过后,早上起来,门都推不开。那时候,天是蓝色的,冬天虽冷,但感冒的人不多,人们都说病菌被冻死了。现在,冬天不是冬天,感冒的人也多,大面积的感冒不断,雾霾天气多,人们都不愿出门。天气该冷不冷,说明老天爷也不习惯咱们对环境的破坏,对谁也不是好事。四季分明,才是最好的。 这断然不是一件好事。 就拿农作物来说,果实都有一个开花期。这些农作物只会根据气温变化,来开花结果,就怕该冷时候不冷,等它们都开花,又突然来一次急速降温,结果花期是都寒潮打了,农作物损失惨重。 事出反常必有妖。对北方尚如此。而南方也一样,不光对于种植业,养殖业也同样。对我以前是养殖户来说,可以是深有提会。养殖竹鼠在带仔哺乳期时候,最怕温度大降,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明天要下雨时候,今天温度就特别热。形成高温高湿。然后就是反常天气,极度寒潮来袭。这不仅使竹鼠窝容易滋生细菌,太寒冷还会使竹鼠不爱动,无法分泌乳汁,造成鼠崽死亡。这使养殖户劳动成本增加,负担不起。 总的来说,万事万物,以经习惯这气候的规律,一当从中打破,事必会造成一连串反应,可能有的会从中获得一些好处,但弊大于利,所以我们必须得重视起来。 冬至如大年,家家吃饺子,这是老辈留下的习俗。冬至的到来也就预示着冬天寒冷天气的开始,有句老谚语,冬至冷冻死牛的说法,这就说明冷天来了。 该冷不冷,也不是好事,今年冬天在北方地区普遍都偏暖。这种暖冬天气它主要对来年的农业方面有些影响。 因为冬天天气太暖,雪水少,到来年部分地区会出现旱灾情况,在粮食产量上有所减少,对生态环境可能也有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来年夏天温度更热。 如果天气寒冷可能会给土壤来一次大消毒,土壤里的细菌虫卵等都会冻死,如果冬至不冷,很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现象,这非常不利于农业物生长。 有句老谚语,冬至头冻死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倒春寒。今年冬至在阳历12月21日农历11月18,按谚语所说怎么看都是暖冬。 早在新闻就报道过,气象专家分析今年冬天是极寒天气呢,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种预测,预测也要受结果的检验。就现在的气温象极寒吗,老谚语能靠谱一点。 冬至过了进九才能确定冬天冷不冷,今年冬至正好赶上一般寒潮来临,到时候气温能明显下降,但它也不能维持太长时间。数九天冷不冷就不知道了。 ·听到过这句农谚。它的意思是说,冬天本该冰天雪地,否则来年地里的庄稼收成就不好。 ·现在北方气温偏暖,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因为暖冬会造成雪的减少,而天气干旱,又非常不利于冬小麦主作物的正常生长。再者,如气温居高不下,很容易滋生病虫害,来年的庄稼也必定会减产。 ·农谚是中国的先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农谚一般来讲,它只适用农谚产生的所在地,不能简单地把北方的农谚套用在南方,当然,也不能把南方的农谚搬到北方,否则,就是南辕北辙,贻笑大方。 首先说冬至将至,北方还是偏暖,不是好事。 该冷不冷,难成年景。这句话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冬天寒冷,可以给土壤来一次"大消毒",土壤里的细菌,虫卵等都会冻死,同时冷空气还会带来雨雪的天气,这对农作物生长都是有利的,也就为丰收创造了条件。如果冬至还不冷,很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这非常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有些地方还会用冬至来预测春节的冷暖,"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就流传甚广,农村的一些老人对其还是比较相信的。 今年冬天的气温真的很奇怪,就比如我国最寒冷的黑龙江,前几天竟然下起了雨,冬天黑龙江下雨这是很奇怪的自然现象。还有几天就冬至了,不知道气温会不会下降,不管怎么样都希望明年可以有个好收成。 按照传统的说法,这不是好事。主要是影响农业生产,对庄稼收成有影响。不少农谚都是这样说的:"不冷不热,五谷不结","瑞雪兆丰年","该冷不冷,来年吃紧"。 事出反常必有妖。该冷不冷,难成年景。 近年来,每到冬天总是喊"暖冬",冬天温度高了,下雪的天气少了,很难见到打雪仗、滚雪球的景象了,偶尔下点雪,还没到地面就已经化了,还记得小时候挂在嘴边的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前段时间,看到新闻说因为天气暖和,海棠误以为是春天来了,提前开花,如果大面积的植物都误判了季节,等到突然降温或者春天真真来了的时候,植物还能正常开花、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