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当下中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
学生学业负担重,在书山题海中艰难跋涉。没时间静心读书,更不能随心所欲地读自己喜欢的书。日常读书是为了完成阅读理解题,应付考试,功利性强,肢解了文本。死记硬背几句美文是为了粉饰作文,装点门面,并非出于真心热爱。
也许是繁重的学业压力(课程多,难度大,作业多)让孩子们疲于奔命,他们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美丑恶,视而不见,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活鲜鲜的生活素材。缺少了真实的独具个性的第一手作文素材,写作就只能胡编乱造,七拼八凑。
既不能输出,也没有输入,只能按套路出牌,千篇一律的作文就层出不穷了。
作文千篇一律,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很不舒服,但是你又无可奈何。在我们这个崇尚标准答案的教育氛围中,这又似乎是必然的结局。
写作,应该是语文考试中最适合自由发挥的部分,是最能反映一个人个性的部分,本该闪动着无比精彩的思维之光。然而遗憾地是,并没有!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我试着列举几个:1、写实类的作文太少,没有深入写作的经验
我们的作文一般都是几百字的要求,要求结构完整,用词华丽,到底是不是真情实感,无从考究。当学生习惯了胡编乱造,甚至被鼓励使用各种"感人"的材料来写作时,作文就会进入套路化。
写实类的作品,尽量减少感情的抒发,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材料,通过自己的思维把材料进行梳理,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作文需要花很长时间,而且写的内容很长。在我们现在快餐式的教学环境下,是不被鼓励的。
我们无法做到少而精,我们倍鼓励要做到多而广。知识都被浅尝辄止,培养出一个个"虚胖的灵魂"。
2、为了分数,为了速成,孩子们走向套路,放弃思考
如果考试没有作文,相信平时没几个学生会写文章。这是现实,学习的现实。既然大家关注的都是成绩,那么任何的学习内容都指向了成绩!必须高分,而且要不耗费时间。
作文的分数很高,关系到考试的成败,怎么样做最安全?只能放弃个性,用最符合主流的题材来写作,用最受欢迎的思想来代替自己的思想。背范文,强行抒发感情,这是当下学生作文的普遍现象。
在众多写作的高分经验中,重点说明了高分作文主要关注的几个要点:
题目、结构、选材、语言、立意、书写。
一篇作文,短短几百字,一旦套路化后,能够发挥的空间已经很少。最主要的是,我们已经习惯了不要发挥。一切都是,拿来主义!
想要弥补应试作文的危害,只能靠平时自己进行写作练习。说实话,如果一直写几百字的迎合考试的文章,学生肯定不由自主的落入套路当中。
为什么当下中小学生作文都是千篇一律?
昨天改试卷,改到作文,我真心改不下去。因为是本班学生的作文,只能硬着头皮一篇篇地读完,画出错别字、病句,本着鼓励的原则,尽可能给70%以上分。这次我没有写评语,实在是没法子写啊!我打算下周来一次集中点评。
说实话,我感觉教的学生在数学外语方面和过去比厉害了不少,但在语文方面是一届不如一届了。我现在教的这帮七年级孩子,还都是来自城关镇最好的小学,代表着县城最高的小学生语文水平呢!粗略的总结了一下,他们的问题有这么几点:
1.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看拼音写汉字,4个全对的全班只有一个!要么别字代替,要么写错,要么空着不写;
成语使用有一半人不了解词义;
名著导读有一半人根本没看过相关著作。
2.阅读理解能力欠缺。 一是根本读不懂文段的意思,七年级的叙事类作品,有许多人看不懂文章的主题,文段长一些,有的甚至看不完;
二是抓不住题目的重点,回答与题目风马牛不相及,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审题的;
三是回答问题没有紧扣要点,对于得分点没有概念,多是漫谈式,想到哪儿就胡乱写上几句。
3.作文水平令人担忧。
一是主题乏善可陈。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尽是些老生常谈的陈腐想法,而且只要选择的是同题作文,想法几乎都是一个样,一看就是小学时中毒太深;
二是选材老掉牙。没有一点鲜活的、实在的材料。还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公交车让座、清洁工扫大街之类的被写烂大街的东西,而且,一看就是编的,不真实;
三是学生腔太重。小小年纪净喜欢扯一些假大空,自己又不是真懂,就把道听途说的或是小学老师教的那些个空泛道理拿出来吓人,小孩子说大人话,说得好叫天真可爱、人小鬼大,说得不好就幼稚可笑、难以卒睹;
四是文笔太差。多数学生思维混乱,语言表达模糊不清,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说什么。错字、病句、表意不明、注水,各种毛病都有,鲜有干净、简洁、流畅的文字;
五是不讲究细节。书写差,随意涂画,卷面脏乱。
五个通病,让他们的作文显得千篇一律,不看名字,大多数学生从作文上根本分辨不出来谁是谁,不像以前我教过的学生,作文都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作文千篇一律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应试教育上。
为了考试得高分,老师打小就搞模式化作文教学:主题要高大上、正能量;选材要中规中矩,不能冒险;行文要按照框架来,不能出格;形式上要按市面上流行的高分作文那样套用;语言上要多用修辞和修饰,怎么华丽怎么来。
这样的教法、学法把孩子们脑子全都搞成了一个样。
改变作文千篇一律的关键就是:我以我手写我心。
1.尊重个性,打破框架。 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写,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不作强行的统一。
2.鼓励真诚,拒绝编造。 让孩子们说心里话,不要为了崇高,胡编乱造。但要注意多往积极、正向、健康的方向去思考,把发自内心的真善美表达出来。
3.尽量写小,不要浮夸。 就写熟悉的人事物,用熟悉的语言。也无需拔高,非要搞什么以小见大。能客观真实具体的描述身边的小,就是成功。
4.注重积累,强调运用。 要多阅读,多观察,更要多思考,把读来的、看到的、想出的东西都尽可能的转化成文字,记录下来,更多地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关于中小学生作文,您有何高招?欢迎留言分享。
因为没有内容可以写,所以会造成千篇一律。
我教过一个孩子,只从他开始写作文差不多都会用到"白驹过隙"这个词,只要遇到形容时间过的快的时候,有时感觉他会想法把这个词用上,为什么我会注意到这个词呢,因为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一般学生都会写"时间过得很快啊"或者"时间一不小心溜走了",看到"白驹过隙"的时候眼睛一亮,突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了,后来慢慢发现这个学习写作文的时候总出现这个词,我一问他,原来这个是他妈教的词,说是形容时间过的快的,一般小朋友都不知道的词,从此以后,他就经常出现这个词了。
这也说明,孩子们写作文太缺乏素材了,导致千篇一律。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是这几方面的原因 1.看书太少,
虽说现在不少学校都布置的有阅读的作业,包括阅读的书本也有规定,但是真的能做到的能有多少呢,有多少家长重视了呢,你想想,孩子放学回家,玩着手机的家长指挥着孩子去看书,有几个孩子可以看进去。
再说了,现在的作业比较多,写完作业可能都十点多了吧,都已经困了,哪还有精力去看书呢,因为看书的作业又没法检查,所以更多的可能就是应付。2.看了不会用
老师和家长只会要求孩子去读书,去阅读,但是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可能就没人教他了。
就像我们平时看到了一个笑话,呵呵一笑,过后啥也不记得了一样。孩子不知道怎么把阅读中学到的东西用到写作中去。3.孩子见识少
孩子上学忙,不是在上学就是在辅导班,好不容易遇到个假期,很可能也是在辅导班度过的,家长呢,工作压力也大,也很少会带孩子出去玩。
这样说吧,学校要求写一篇关于出去玩的作为,你说这些没出去玩过的孩子有啥写的,写在小区玩了啥,还是在辅导班玩了啥,所以是没有素材可写。
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是因为没东西可写造成的,想让有东西可写,那就需要多看、多想、多走。
深有同感!
写母爱作文,必是"雨天送伞""发烧送医";写公益作文,必是拾金不昧、扶老奶奶过马路;写景作文,必是以游踪为线索,一路花红柳绿……
学生作文无个性,与应试教育、作文教学,以及文创环境有关。
说一件事儿。因为学校月考评比,排名靠前的班级,能得到一笔奖金。虽不多,但教师收入渠道有限,大家比较在乎,明里暗里都在较劲。某天偶尔听到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其方法令人哭笑不得。怎么说?对学生有三个要求:第一、字数,必须写完所有作文格,不许留空;第二,错别字、语句不通不许涂改;第三、开头结尾要按固定套路写。
难怪他的班级,每次月考语文成绩比别人好,原来有秘笈啊!仔细想想,他的做法颇有道理:字写得多,阅卷老师肯定倾向于多给一些分(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头条及悟空问答的青云计划,对字数的要求,也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啊,搞得现在字数"通货膨胀",真赶不上趟儿了)。为什么呢?几百上千份作文,需要在半天时间内半阅完,怎么可能字字句句阅读?只能凭感觉,字数多,想必内容充实,多给点分是应该的嘛。
错别字语句不通不许涂改,也是基于第一个原因,阅卷老师不会认真看内容,如果卷面潦草,却十分扎眼,容易被扣分。开头结尾按套路写(这些套路预先背诵过),看起来文辞优美、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更能给人好印象。
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威力。而这不过是平时月考而已。更重要的中考和高考,作文模式化更是无所不用其极。许多老师要求学生背诵不同主题的经典范文若干篇,或者将这些范文的结构拆解出来,整合相关话题的关键词,然后要求学生在此构架上填充内容,快速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千篇一律才怪。
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历来是跟着考试要求走的。以前多为命题作文,有人认为限制了学生思维,建议改写话题作文。但话题作文写来天马行空,目的性不强,老师指导也困难,于是又出现半命题作文,算是一种折衷。
无论写哪类作文,老师们的指导方法都类似:如何开头结尾过渡,如何铺垫烘托设伏,如何描写议论叙述,如何点明中心……说起方法来滔滔不绝,各种名词令人眼花缭乱。我只想问一句:老师,您自己写过多少作文呢?
老师不写下水作文,如同站在岸上教人游泳,教的肯定都是花拳绣腿。每每看到一些股评人教人买股,内心就觉可笑,这么厉害的招数,何必教给别人呢?自己一个人闷声发大财好了。
其实,作文教学哪那么多道道?记事作文,把事写清楚就可以了;抒情作文,情感真挚就可以了;议论文呢,准确有力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就可以了。没那么玄乎。前年有个叫范雨素的女人,钟点工,从未接受过写作培训,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一文成名。我看她的文字,朴实无华,但很真实,所以打动人心。
这就说到文创环境。
以前是传统媒体把持话语权,普通人我手写我心的个性鲜明的作品,根本没有生长空间。这样的文创环境下,作文教学当然也不能逾矩,所以大家写出来的作文,全都长着一张群众脸。
现在自媒体时代,百花齐放,倒催生出一批优秀的写字人。可惜最近也有收紧的趋势,令人遗憾。
好的有个性的作文,应该是在深味生活的基础上,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诚恳地表达出来。至于文辞是否优美,倒在其次了。
当下中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的确存在,这正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恶果。
我是一名高中的语文老师,教学将近30年了。我主张写作文应该是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作文呢,不讲究套路,甚至没有章法,学生自愿去学习,愿意怎么学就怎么学,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那么平常的考试呢也要以此为标准来判定学生,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才会保持高涨,也就是说学生呢才愿意写,能够写出好文章。
有的学生他不愿意写,但是如果这个学生他有一个好朋友,他有一个喜欢的笔友,他愿意跟他交流,愿意写信,那么这样的文章也会打动人,也会感染人,这也是对写作能力的一种锻炼,但是这种方式,在中学阶段是不可能大面积推广的。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但是事实上,现在的写作却不是这样,老师从小学就开始给孩子们立规矩,应该这么写,应该那么写,应该选这样的题材,不应该表现那样的题材,结果呢,就把一个个的套子,一个个的框框,把孩子给束缚住了,孩子按照这样的思路往下走。而老师在阅卷的时候千篇一律的,也是按照某一个套路去看待学生的文章。这样学生,思想上,被束缚住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上被限制住了,写出来的文章就难免会雷同。
有时我痛心疾首的在想,我们这些年其实教学生写作文就是让学生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说一些没用的话,其实,这是多大的浪费呀?还不如让学生愿意怎么写怎么写,愿意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愿意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这样,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很可能作用更好一些。
学生写作雷同,责任在教师,责任在我们这一个浮躁的社会。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因此我们可以畅想,什么时候当这一切环境都改变的时候,人们不再把写作当成获取高分数的唯一目标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写作很可能就会出现让人欣喜的变化了。
我是一名教语文的老师,很期待能够跟大家一起沟通交流,我们共同进步。
一样的格式一样的分,稳妥。谁敢在高考冒险呢,那不如练个放心文,拿个放心的!
学生写作基础差,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当中,高年级老师埋怨低年级老师教的不好,初中老师埋怨小学老师对作文缺少指导,高中老师埋怨初中老师给的全是套路。
我就是不知道,大学老师是不是也埋怨高中老师教的学生,作文中没有思想。还有小学低年级老师又埋怨什么?只能说是小学生的素质和家庭教育了。
实际上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很正常的事情。
(一)学生的年龄相仿
年龄相仿那么孩子们的思维水平是差不多的,所以思考的事情,对事物的理解也基本上是一致的。
比如说带三四年级如果让孩子们写最爱的人,基本上就会写老师啊,爸爸妈妈。如果写妈妈的话,孩子们印象比较深刻,想要表达的肯定是在病中,爸爸妈妈,对他的照顾。试想一下,生病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不是最为细致?
(二)学生的经历相似
现在的孩子高一级和低一级的经历基本上也是相似的,上学听课,放学写作业,周末或辅导班或玩手机。
比如说让他们写一件难忘的事,或什么样的一件事,在高一的时候,孩子们写的比较多的都是初中毕业的离别之情,要不有的孩子还会写到失去长辈的苦痛,高一的时候可能有的不少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有一个比较疼他的长辈去世了,给他的影响很大,都属于离别的痛苦。在高一阶段,学生们对此的体验比较深刻,偏向于这两个方面。
(三)学生的积累一致
实际上现在孩子们自己的阅读量还是比较小的。一年下来也读不了几本书,不是孩子们不学习,而是有些重复性的作业,质量不高的作业挤占了读书的时间。还有家长老师们的急功近利,让孩子阅读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但是收效,一时半会儿是看不到的。
有时候老是没办法,学生真不会写。老师就会教套路,还有老师会找一些材料。老师找的材料,每个学生人手一份,那么孩子们积累的也是一致的,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也就见怪不怪了。
那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状况呢?
班主任张老师认为:
(一)一定要让孩子多阅读。不能怕阅读占用其他的时间,阅读也是学习,我们还是不能太急功近利,杀鸡取卵。
还是举例子来说吧,语文课文后边有名著导读,但是,孩子真正读完这些名著的是很少的,说实话,不读这些名著考试的时候照样能答得上题,在导读里有啊,或者老师把几个重点的,会考的问题说一说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读书,怎么会写作文?靠老师教给套路和给找的那点材料,不撞车撞文才怪呢。
(二)一定要让孩子会观察。多观察和会观察真是不一回事儿。孩子们看到了好多花和树,和看到了什么样的花,什么样的树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
(三)还要让孩子看世界。读万卷书,走千里路。经历多了,我们不仅有什么可写,不容易和年纪相仿的同学写的一样了。也就是,内容会丰富好多。
我是小学班主任张老师,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感谢邀请!
我是冀老师,从事语文及作文教学29年,创编金点金作文教学法,在此愿意和大家分享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详尽解答同学们在作文方面的种种困惑和问题。欢迎关注,了解更多的作文知识,冀老师将竭诚为大家服务!
我感觉:当下中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原因在于:
一、老师的作文教学注重教大众化的人人都知道的作文理论知识,不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打开的训练,致使学生思维固定、懒惰,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出现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
二、老师给学生现成的范文。现在信息发达,网上的范文也太多,学生思维没打开,只觉得范文是最好的,所以顺着范文的内容与顺序写,作文不千篇一律才怪呢!
三、老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源于生活去抓素材,没有引导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总是引导学生背好词好句往文章里套用,相同的题目,相似的好词好句,相似的抄套凑的恶性循环,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也就不奇怪啦!
四、更有甚者,还引导学生抄写网上现成的作文,考试前多背几篇,以备考,这样,写出的文章能不千篇一律吗?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要做到:
一、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素材、方法及字词句段等不要跟自己以前一样,更不要跟别人一样,引领学生去求异,慢慢地,同学们的思维就打开了。比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雪花动画,然后结合自己的感觉说句子写句子,要求每个同学说出和写出的句子都不能和别人有任何相似的地方,学生造出的句子真的就都不一样的。
二、如果相同的题目,老师想给学生讲范文,要在引导学生写完作文后,再给他们范文,让他们对照自己文章和范文相比,有哪些超越范文和不如范文的东西,告诉他们:文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迷信范文,你可以写出比范文更好的文章!给学生树立信心,他们的文章会越来越好!
三、作文课堂引导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注重引导学生源于生活去抓素材,教他们抓素材的方法。每个人经历不同,抓的素材也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素材,但不同的人的感觉不同,立意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怎么能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呢?
四、严格控制学生抄套凑的现象,引导他们拒绝抄套凑,写自己的感觉,写自己的东西,训练一段时间,就会大有好转。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提问,交流,让孩子早日走出作文困惑。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来聊聊自己的见解,这种现象是的确存在的!
从小学角度来说,作文经常考的无非是写人记事状物,然尔摸清规律的孩子们,就开始放起大招来了。
"不是都说作文难嘛,我怎么就不觉得呢,你看看我,一篇作文写四五年都不用变,照样没问题!"
这种情况我就经常遇到,特别是在全区统考这样的批阅试卷中,更是让你痛不欲生啊。比如说,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好嘛,我了个神啊,全区三千多名学生,我在批阅作文时,都快要疯了,怎么形容呢?早点吃完,就开始了作文批阅工作,看完扶爷爷过马路,过了五分钟又一篇过马路,再然后就开始不停地过马路。我的神啊,我们上学时就写过马路,我刚上班时作文还在过马路,到了正规统考时,还在过马路。
这样的沉旧素材,如何能够提起兴趣啊,也幸运我早点吃得少,要不然得以一百八十迈的速度冲向水房啊!每次批阅作文,越到后面越是一种煎熬啊!
当然,这种情况跟孩子缺少生活经历是有关的。现在的孩子是被关在钢筋水泥房里长大的,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少,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没有生活经历,又不懂得留意身边的点滴,没办法只能借鉴所谓的烂大街的满分作文选,于是,一个过马路写了四五年,都不带换的!
你说,又是谁的错呢?
当然,这种情况,只是一部分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非常优秀的,阅读他们的作文就如同欣赏一场文学盛宴般,让你精神倍爽儿!
如若不然,每篇作文都如此得千篇一律,这还怎么得了?
列位老铁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