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公众视野里消失了许久的陶华碧, 接受了媒体的专访。 她74岁了。 大儿子弄出了烂尾楼;小儿子砸了招牌; 2020年和腾讯的"逗鹅冤"事件;老干妈变味; 桩桩件件的负面,外界都期待着陶华碧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是,几十年的辛苦打拼, 从年幼时的不识字,到后来企业做大后的不上市, 陶华碧的种种传奇经历, 如今听来,都已经带有很多传说的味道。 企业还是她的企业,但是她辛苦多年打下的天下, 内外夹击之下,早已在一点点变色了。 现如今,只有老干妈瓶盖上,陶华碧中年时的照片没变。 可在岁月面前,回到半个世纪以前, 一切都恍如隔世。 陶华碧是贵州湄潭县永兴镇人。 1947年,陶华碧的出生,让一个农场家庭里的孩子,增加到了8个。 她虽然是最小的那个,但在记忆中的童年, 陶华碧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父母的溺爱。 上面7个孩子,都是陶华碧的姐姐。 因此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父母对最小的女儿陶华碧, 反倒会有一种"怎么又是个女子"的怨恨。 贫穷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吃不饱饭,更不要提什么上学。 即便到中年后开始经营企业,除了会简单地算账, 陶华碧也仅仅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小小年纪,她就得给全家人煮饭。 没有粮食,很多时候还得上山下田挖野菜。 传闻说,那时候的陶华碧,就用自家的辣椒,制成了天然风味的辣椒酱。 这种辣椒酱,家里人都爱吃。 20岁,陶华碧和一名普通的地质普查员结婚了。 接下来的生活,几乎是能一眼看到底的。 先后有了两个孩子,生活的重负还是一如既往。 尤其是丈夫后来多病,每个月30块钱的工资, 大部分都用来吃药了。 为了这个家,陶华碧起先卖过豆腐。 黑天半夜在家里磨,赶天亮再到早市去卖。 再后来,陶华碧又远去广州打工。 为了省钱,她经常用自制的辣酱充当蔬菜。 那时候她还没想到,自制的辣椒酱,未来会成为她命运的助燃剂。 再后来,丈夫走了。 为了照顾两个孩子,陶华碧回到了贵州。 她再次做起了小买卖。 卖过凉粉,抡过大锤,也背过黄泥。 42岁那年,陶华碧在贵阳南明区龙洞堡的街上, 开了一个卖凉粉和冷面的小店。 确切说,应该是个小吃摊。 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就连盖房的砖头,都是陶华碧一点点捡来攒下的。 小店名叫"实惠饭店"。 附近正好挨着一所学校,小店后来确实实惠了学生。 有学生吃不起饭或者没带钱,陶华碧都给赊欠。 一来二去,来吃饭的学生越来越多。 甚至于有时候看到哪个孩子的衣服破了,陶华碧也会给缝补。 有一次,几个坏小子又在打架。 陶华碧了解到,在同学面前充老大的那个孩子,家里很穷。 打架斗殴,就是想让别的同学请他一顿吃的。 当即,陶华碧就免了他们的饭钱。 而且还让他们想吃了就过来吃。 从那之后,陶华碧就成了这帮学生的"干妈"。 转眼开店四年多,1994年的时候,贵阳市修环城路。 陶华碧饭馆所在的龙洞堡街上,成了主干道, 四方过路的司机陡然增多。 从那之后,饭馆里除了学生,司机也成了最主要的顾客。 有时候吃完饭,陶华碧还会送司机自制的辣椒酱。 别的东西她送不起,辣椒酱是自制的,送给大伙儿算是一种纪念。 一来二去,反倒让陶华碧自制的辣酱传出去了。 有时候,市区里的人,还专门跑到她这个小店买辣酱。 从那之后,街道办的人就经常怂恿陶华碧: 既然大家都喜欢吃你的辣酱,何不把饭馆关了,专门开办一家辣椒酱厂呢。 一开始,陶华碧没想过这件事,饭店关门了,附近学生吃饭就没着落了。 但到后来,希望她办厂子的人越来越多。 不光是街道办,包括之前受过她资助的学生,也希望她能办厂。 于是,又过了两年多,陶华碧在南明区的云关村,正式办厂。 最初的两间厂房,还是借村委会的。 此时的陶华碧已经49岁,干妈老了,因此企业取名为老干妈。 但谁都没想到,走过半生的陶华碧,人生下半段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不过,厂子创办最初,一切都很艰苦。 生产上,40人的工厂,其实就是一个作坊企业。 没有机器,没有生产线,全部都是手工操作。 其中,切辣椒和捣麻椒,这两道工序,很多人都不愿意干。 强烈的刺激,会让人在工作中不停流泪,时间长了还会灼伤皮肤。 不得已,最初陶华碧只能将这两道工序,都留给自己。 眼看着老板亲自上阵,到后来,员工们也无话可说。 而在销售上,陶华碧一开始,也是用了最笨的办法。 辣椒酱生产出来,她提上篮子,走街串巷,到单位食堂和大小商店亲自推销。 有时候陶华碧甚至向商店承诺,等把辣椒酱卖出去了,再给钱。 要是卖不出去,退货也行。 办法虽然笨了点,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口感。 很快,食堂和商店,都纷纷催促厂里加送货物。 最初,装辣椒酱的瓶子,是陶华碧找到玻璃厂蹭来的。 因为销量少,贵阳市第二玻璃厂,根本看不上这个小客户。 陶华碧不依不饶,今天不给瓶子,我就不走了。 死缠烂打几个小时,厂长终于忍不住了。 厂长答应,每次可以捡点瓶子拿去用。 不过,对于长期供应几十个瓶子的要求,厂长还是没答应。 有一天,玻璃厂厂长,又接到了陶华碧的电话。 本以为她张口又是只要几十个瓶子。 谁知电话那头的陶华碧告诉他: 我要一万个瓶子,现款现货。 是的,销路慢慢打开了,陶华碧不用再走街串巷,亲自推销了。 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员工人数就增加到了两百多人。 这时候,陶华碧即便还想亲自下车间干活,也没那个时间了。 从产量到销售,从财务到人事,各方面的事情,都得陶华碧一个人操心过问。 她的前半生,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 一下子要处理这么多的事情, 对于连企业名称都认不全的陶华碧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所幸,那时候大儿子李贵山,已经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 他知道母亲处理企业事务很不容易,决定辞掉工作来厂里帮助。 谁知陶华碧坚决不同意。 在她的观念里,儿子绝不能随随便便辞去公职铁饭碗。 不过,李贵山已打定主意回家帮忙。 他来了个先斩后奏,悄悄把工作辞了。 就这样,李贵山成了企业的第一任总经理。 纵然是有了儿子帮忙,陶华碧还是觉得不够。 她让儿子登出招聘广告,广招贤才。 很快,一个叫王海峰的大学毕业生前来应聘了。 陶华碧先让王海峰去干杂活剁辣椒,然后又辗转全国去打假。 半年之后,她任命王海峰为办公室主任。 再后来,王海峰成了企业的第三号人物。 然而,随着企业的越做越大,各地的仿冒产品也越来越多。 最多的时候,市场上居然出现了五十多种"老干妈"。 为了打假,陶华碧下的力气很大。 企业做大后,她甚至每年拿出百万,专门到全国各地去打假。 即便如此,各种仿冒和假冒的品牌,还是层出不穷。 而当年最轰动的,无疑是跟湖南老干妈长达三年的官司。 当时的那款产品,几乎和陶华碧自家的产品一模一样。 陶华碧不依不饶,从北京市二中院,打官司打到北京高院。 尤其在国家商标局,双方更是斗得不可开交。 后来很多人都劝陶华碧,算了吧,没必要再耗下去了。 但陶华碧脾气很倔,我这是真货,它一个仿冒的假货,凭什么让着? 正是她的坚持,2003年,陶华碧赢得了官司。 此外,陶华碧的老干妈,也获得了国家商标局的注册证书。 而那款仿冒的产品,其注册证书被正式注销。 经过这场官司,陶华碧和她的老干妈声名远播。 尤其趁着这股东风,又赢得了大片市场。 陶华碧的这股"倔脾气",尤其在经营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世人都知道,陶华碧的三不原则:不欠债、不贷款、不上市。 还在1998年,老干妈的产值就达到了5000万。 从那之后,来找她送贷款,商量上市的人,络绎不绝。 有一回,厂里要扩大生产规模,陶华碧准备扩建厂房。 正好那时候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在了原料上,建房一时没钱。 有人就向陶华碧提议,干脆找ZF借吧。 毕竟作为贵阳当地的纳税大户,陶华碧张口,肯定能借来钱。 当时南明区ZF得知此事也很重视,专门协调建设银行给企业放款。 一切准备就绪后,区政府给陶华碧打电话,让她去商量此事。 陶华碧就带着一个会计过去了。 来到区委办公室,上楼的时候,陶华碧和会计乘坐了电梯。 整栋办公大楼,包括电梯在内都很旧了。 走出电梯门的时候,因为电梯门坏了,挂住了陶华碧的衣服,让她摔了一跤。 等她爬起来的时候就说,政府也这么困难,我们不借了。 一旁的会计听了,满脸茫然。 但从那之后,陶华碧再没有向政府和银行,借过一分钱。 甚至到后来企业越做越大,银行主动送上门的贴息贷款,陶华碧也拒绝了。 不贷款最大的底气,自然是企业的账面上,有充足的现金流。 这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且各种生意上的往来,也不会有欠债的情况发生。 而随着企业账面上的资金越来越多, 很多人,都曾经向陶华碧提议,上市融资。 但是对于这样的提议,陶华碧每次都是拒绝。 在陶华碧看来,上市就是纯粹的圈钱。 圈了钱,各方入股,然后钱被拿走,剩下的债要企业一直背着。 所以,陶华碧一再表示,这样的生意她不会干。 等到两个儿子先后进入了企业,她也一再叮嘱他们,决不让老干妈上市。 就在前几年,又有两家融资机构,企图说服陶华碧。 但是,陶华碧还是一如既往的把他们赶跑了。 企业做到亿元级别,员工也达到几千人,但是却不上市。 在国内,老干妈应该是独此一家。 然而,陶华碧在一天天老去。 她的理念能否一直被贯彻下去,一开始是存疑的。 随着她退居二线后,此前的理念无法贯彻下去,从怀疑渐渐变成了现实。 67岁那年,陶华碧算是从一线退休了。 她的小儿子李妙行(原先叫李辉),掌管了企业的所有业务。 从老干妈换帅的那一刻起,变化就开始了。 李妙行掌管生产后,首先就把长期用的贵州辣椒,换成了河南辣椒。 此外,原来的人工酿制工序,也被机器取代。 这么做,就是为了减去成本开支,增加利润。 然而这么做的后果,却是让老干妈的口碑悄然下跌。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消费者经常抱怨,老干妈的味道变了,和之前不是一个味儿了。 甚至于贵州本地人都说老干妈在原料上以次充好,使用味精来提味儿。 如此一来,老干妈的口碑渐渐不如从前。 一直到2021年陶华碧接受采访,她才第一次正式回应, 老干妈不存在质量问题,但不用贵州辣椒,确实导致口味变了。 问题绝不仅仅是口味变了。 小儿子接管企业的第二年, 企业的一个前员工,将老干妈的配方,泄露给了竞争对手。 这直接导致公司损失了一千多万元。 此后在2017年,因为油烟污染问题,企业不断被群众举报。 甚至3天时间被举报19次,当年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 又过了两年,企业的厂房失火,直接导致三分之一的产能受损。 这一起又一起的负面事态,实际上标志着,自从小儿子接管后, 并没有带领企业更上一层楼。 换言之,从2014年以来,老干妈企业,一直在吃此前陶华碧积累下来的老本儿。 只不过因为老干妈这么多年下来,在辣酱领域独占鳌头, 因此还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说白了,企业是陶华碧自己的,不管小儿子做的怎么样,她也没办法把他赶走撤换。 至于大儿子李贵山,自从企业一天天做大后,他的商业目标一直在外面。 早年的陶华碧,记着员工的生日,也会亲自给员工煮鸡蛋、征婚。 这种管理模式朴实温暖,有很强的凝聚力。 此后李贵山开始进入企业,他给企业带来了现代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模式。 原本不识字的陶华碧,也是在儿子的教授下,学会了在文件上签名。 但是,母亲不想上市,儿子却对现代的资本运营非常向往。 还在很早之前,李贵山就从事过房地产、医药以及酒店等领域的投资经营。 2005年,他就在昆明投资锦泰大酒店,并一直运营至今。 再后来,李贵山参与投资云润天阳楼盘。 可惜,楼盘后来深陷烂尾纠纷,官司甚至都打到了最高法。 虽然该地产公司一再发表声明,李贵山是独立投资人,和老干妈企业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李贵山的身上,毕竟有着陶华碧儿子这层身份。 因此,自从工程烂尾后,老干妈企业,也被卷入了是非之争。 而根据公开的信息,李贵山参与投资的地产公司, 从成立到2017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5年累计亏损6000万元,2017年一年,就亏损4899万元。 该公司的负债总额,2017年达到了9.54亿。 从李贵山参与投资的项目经营来看, 母亲陶华碧多年来的教导甚至说是警告,他一点也没有听进去。 2021年的采访中,陶华碧也正式回应了烂尾楼事件。 这是大儿子的个人行为,和老干妈企业没关系。 彼时外界猜测,74岁的陶华碧,出面接受官媒采访, 是不是要从幕后走向台前,甚至于要重新考虑老干妈企业的接班人选了。 但这一切都只是猜测。 自从小儿子接管企业频繁"作妖",再加上近几年新辣酱品牌围追堵截, 老干妈承受的压力确实很大。 陶华碧或许有"杀敌"之心,但74岁的年龄,她实际上也回天乏术了。 未来企业会怎么样,客观上来说,已经不是她个人能左右的了。 再者,陶华碧通过早年的打拼,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她的辉煌,已经被定格;她的传说,也会代代传承。 至于有人问,未来老干妈怎么办? 这已经不是陶华碧必须得回答的了。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