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网络还在传闻国产运-20可能前往奥地利,参加9月2日开始的"Air Power22"航展。如今,官方已经公开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示参展运-20已于30日动身。虽说自2014年以来,运-20早已公开亮相,并多次出国执行重大运输和救援任务,但实机参加国外航展却还是首次。尤其是"Air Power"系列航展知名度很高,堪与法国巴黎航展、英国范堡罗航展并列,本届航展在时隔三年之后再次开启,并且特意邀请运-20参加,背后蕴含的深意耐人寻味。或许在若干年后,回首运-20的发展历程时,在2022年9月的这次出国参展,会被视为运-20真正登上全球舞台的开始。 运-20已经出发前往奥地利 201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首飞不到两年的运-20实机现身,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颇为巧合的是,当时隶属阿联酋空军的一架美制C-17A战略运输机,作为其"骑士"飞行表演队的后勤保障平台,也抵达珠海停留了20小时。再加上当时参展的国产空警-2000大型预警机(以外购的俄制伊尔-76运输机为平台),珠海机场出现了三个国家的三款现役大型军用运输机齐聚一堂的场景,一度引发外界热议。更让人难以料想的是,8年前三款军用运输机所处的状态,正是如今这三者发展趋势的真实写照。 三款大型运输机同框的奇妙一幕 1971年3月25日,由苏联伊柳辛设计局设计的伊尔-76运输机顺利首飞,试飞员在结束约1个小时的试飞后,对这款新型运输机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事实上,伊尔-76也确实当得上这番称赞,第一架原型机在首飞之后的2个月,也就是1971年5月25日,就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航展,引起了很大轰动。不过,由于之前伊柳辛设计局主要设计攻击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同时代美制C-141运输机的设计,欧美媒体抓住这一点大肆抨击,一度影响了伊尔-76的声誉,但事实证明,伊尔-76确实是一款非常出色的大型运输机。 伊尔-76大型运输机生产近千架 从1978年开始,设置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工厂,开始生产量产型伊尔-76M,在陆续下线了170余架之后,稍加改进的伊尔-76MD正式登场。这是整个伊尔-76系列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型号,具备19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和48吨的最大载重,也是伊尔-76广泛宣传的基本性能。苏联解体后,由于提前准备了生产资料,伊尔-76本身又很受欢迎,因此塔什干工厂生产线一直运转到1995年,最后交付的一架伊尔-76系列成品,是在2006年出售给印度空军的伊尔-78MKI空中加油机。算起来,塔什干工厂一共下线了940余架伊尔-76,除了数量最多的伊尔-76M系列军用运输机之外,还有伊尔-76T民用运输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A-50预警机等衍生型号。 出口印度的伊尔-78空中加油机 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近400架伊尔-76处于服役状态,其中一多半属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原苏联加盟国,剩余100多架则分布在世界各大洲。使用方不仅有中国、印度这些强国,也有安哥拉、苏丹、赤道几内亚、老挝等第三世界小国。事实上,在伊尔-76诞生后的几十年中,共有超过200架出口到其他国家,也算佐证了伊尔-76性能可靠,确实广受用户喜爱。不过,随着塔什干工厂停产,伊尔-76的生产随之终止,俄罗斯航空工业虽然重建了生产线,并推出了换装14.5吨推力新发动机的伊尔-76-90A,但至今也只是小批量生产,也没有获得国际订单。分析起来,这正是运-20出口的绝佳机遇。 基于伊尔-76-90A的A-100预警机 目前国际军火市场上,对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需求不小,俄罗斯凭借原有的技术积淀,显然也乐意分上一杯羹。然而,设计成熟、曾经大量出口的伊尔-76,现代化改进之路并不顺利,今年以来的俄乌战事又导致欧美对俄凶狠制裁,伊尔-76-90A短时间出口的可能性已经非常低。与此同时,美制C-17A战略运输机从1995量产到2015年停产,也未开发其他的衍生型号。欧洲联合发展的A-400M运输机、日本C-2运输机,性能又与运-20有不小差距,在此情况下,仍在持续改进改型的国产-20,已然是当下全球在产的军用运输机中,性能最出色的型号。 运-20仍然处于高速生产、持续改进的状态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空军都建立了由洲际运输机、大型运输机、中型运输机组成的三级运输体制,然后再按照具体运输任务的距离和物品尺寸重量选择不同运输机型号。这种模式虽然覆盖任务种类广,但从后方向前线运输的步骤却比较繁琐。因此,美国空军在90年代推出C-17项目,其核心理念,是设计一款体型处于大型、洲际运输机之间的型号,机舱尺寸较大以容纳主战坦克、远程防空导弹载具、高机动火炮等现代装备,同时还能在野战机场降落,以最大限度确保在前线使用。最终量产的C-17A,也堪称完美地实现了这一设计理念,在性能、制造费用、使用成本、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C-17A可以在前线机场起降 国产运-20虽然是以引进的俄制伊尔-76使用经验为基础,也是第一款国产大型运输机,但却非常敏锐的把握了C-17A设计理念的优秀之处,最终成为在其之后的第二款新时代战略运输机。在如今C-17A已经停产的情况下,同样优秀的运-20完全具备获得国际买家青睐的性能基础,更重要的是,运-20还具备令买家心动的一大优势——价格适中。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国际贸易价格一向不菲,本世纪初期,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家以不到3000万美元价格,对外销售伊尔-76甚至是伊尔-78,本质上属于典型的"崽卖爷田不心疼",反正都是苏联空军遗留下来的二手货色,价格高低并不重要,倒是买家确实暗暗欣喜。 国产运-20的价格具备很大优势 然而,当俄罗斯航空工业恢复生产伊尔-76-90A后,新机的价格就直接翻番,甚至俄罗斯自家的空天军采购单价都高达1.3美元,即便如此,生产厂家认为由于早期对成本估算不足,实际上每架亏损至少2800万美元。而美制C-17A的价格就更加离谱,印度空军在2011年以41亿美元购得10架C-17A,然后又在2014年以3.66亿美元购得最后一批C-17A中的一架,总平均价格超过4.2亿美元,大型军用运输机的价位可见一斑。 印度空军的C-17A机群 以我国三代半战斗机出口价格,与美制同水平战斗机外贸价格对比来看,运-20基础型号对外出口的价格应该达到C-17A的一半,也就是2亿美元左右。当然,这是指完全形态,也就是搭载国产涡扇-20的"运-20B"对外销售的价格。目前仍然使用俄制D-30KP-2型发动机的运-20A,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出口机会。一方面,受推力不足的影响,目前运-20A最大载重量只有约55吨,航程、耗油量确实存在一些不足,还未达到完善的技术形态。另一方面,鉴于俄罗斯受到欧美制裁的现实情况,D-30KP-2发动机的装机使用,也令国际买家对购买运-20A心存疑虑。 涡扇-20会将运-20性能推向更高水平 不管如何,继以模型参加2022年8月俄罗斯"Army-2022"技术论坛,表明已进入中航工业对外出口装备清单之后,运-20以实机前往欧洲参展的举动,表明其即将以全新姿态登上更大的舞台。在来自全世界的目光关注下,运-20的缺点和优点其实都会被放大,届时外界对其性能也会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因此,这次飞往欧洲对于运-20来说,风险和机遇并存。回想今年4月期间,20余架次运-20飞往万里之外的塞尔维亚,令其可谓一战成名,此次运-20给欧洲国家和军界带来新冲击也将成为必然。 运-20万里飞行前往塞尔维亚令人深刻印象 对中航工业来说,前往欧洲参加展会并不是首次。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欧洲国家关系缓和期间,国产歼-7、歼-8、强-5都曾前往欧洲,只不过都以模型的方式进行展示,并且也往往处于无人问津的偏僻角落。但这次运-20的出现截然不同,大型运输机的体量、远程飞行性能,尤其是来自中国这个独特的因素,都将令其成为展会的焦点。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公开展示中,运-20才能逐步展示性能、赢得认可,进而促成出口。而鉴于大型运输机的不菲价格,即使是达成有限的出口数量,订单总额也将比较可观,这无疑是军事贸易中最让人心动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