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曾经设计过一个调查问卷: 假设有一个叫琳达的单身女性,31岁,直率而聪明。作为哲学系学生,她曾经非常关注歧视和社会公正,并且参加过反核游行。 根据这些情况,请你对以下对琳达的种种描述,做一个可能性的排名: • 琳达是个小学老师; • 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 • 琳达是个卖保险的; • 琳达是个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 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受试者都认为"琳达是个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的可能性,比"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更高。 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因为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A(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和B(琳达热衷女权)同时成立的可能性,要小于等于A(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单独成立的可能性。 问卷设计者丹尼尔·卡尼曼指出,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分不清"合理性"和"可能性"的区别。 也就是说,"热衷于女权运动"这种具体描述,能够增加对琳达描述的合理性,但是却降低了它实际会发生的可能性。 这个调查结果表明,我们认为合理的,有时并不是最可能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让我们出现下意识反应的直觉本能,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会误导我们。 在现代这个信息轰炸的社会,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推送信息。大到社会要闻,小至推销广告,它们的背后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刻意加工,目的是希望唤起受众的某种情绪或反应。 消息越多,我们往往越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样辨别信息真伪,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这些报道,更甚至,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反应,去面对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消息。 疲于奔波的身体已经很累,如果再让外界的靶向消息随心所欲击中自己的主观判断,从而让我们被左右了心绪,以至于跟着焦虑或疯狂,我们的生活将变得不堪一击。 到底去哪里可以找寻到一味良药,解答我们的困惑,同时安抚我们焦虑不堪的心灵呢? 这样一颗生活定心丸,或许可以从马特·海格的新书《焦虑星球笔记》中研制。 马特·海格(Matt Haig),曾经的抑郁症患者,现在的英国畅销书作家,曾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亚里克斯文学奖、约克郡青年成就奖等荣誉,被《纽约时报》赞为"兼具严谨与天赋的小说家"。 20出头时,那段与抑郁病魔的长期斗争经历,让马特·海格拥有了一颗极度敏感的心,就算是痊愈后的人生之路,他依然走得缓慢而又小心翼翼。 在自我疗复的日子里,阅读和写作为马特注入了一股强心力量,最终也为他带来了重生。 《焦虑星球笔记》是一本马特应对忙碌生活的贴士合集,也是他在一次次抵抗心魔之余,对这个不断蔓延焦虑情绪的社会的思绪收录。 著名文豪卡夫卡曾说:"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马特深以为然,他坚信,在这个将真实自我与外界不断剥离的忙碌世界,阅读和思考将是通往心灵自由的不二选择。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无数压力席卷而来的今天,能找到这样不被外界影响、有着高度自主意识的人做纸上朋友,是我们的幸事。 一起去这个焦虑星球探险吧!一、"过载"人生的焦虑真相 1.我们的人生已经严重"过载" "在如今的这个世界,万物皆过载。" 这不是《焦虑星球笔记》这本书的危言耸听。哪怕就作者马特·海格推崇的读书来说,书籍这类物品,也已经是多如牛毛到过载的程度。 截至2016年,保守估计,全世界一共有134021533种图书,如今已经是2019年,书籍数量已经变得更多更不可数。 也就是说,我们就算打破了速读的世界纪录,我们一辈子能够看完的书,也只是书海里的沧海一粟。 书籍过载已是如此,更不用说生活中其他的过载现象,比如消费过载、工作过载、环境过载、新闻过载、信息过载…… 信息轰炸的时代,我们早已过了匮乏而无可选择的需求状态,转而陷入了左右为难的新型焦虑。从许多层面来看,人类的生活完全可以比过去更健康、品质更高,甚至更快乐。问题在于我们的生活一片混沌,问题在于我们在这一片纷纷扰扰中迷失了自己,问题在于我们得知道我们是谁? 2.有多少焦虑是本不必要的? 在《焦虑星球笔记》中,记录了一条马特一针见血的笔记,他指出了一个营销界非常不想人们知道的事实:其实我们应有尽有,一无所缺。 如果我们一直满足于当前所拥有的,我们就不会想着冒险和尝试,对于急于推销和售卖各类商品的厂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所以他们开始贩卖起了焦虑。 早在上一本书《活下去的理由》中,马特就已经领略过这种伎俩:怎样卖掉抗衰老的润肤霜?让人们担心衰老。怎样让人们为政党投票?让他们担心移民。怎样让人们买保险?让他们担心一切。怎样让人们做整容手术?突出他们的身体缺陷。怎样让人们看某个电视节目?让他们担心错过好戏。怎样让人们买新手机?让他们感觉自己落伍了。在当下这个时代,平静反而变成了一种标新立异。 我们真的需要每一件商家大力宣传的,我们值得拥有的所谓商品吗?至少营销人士们,是真的发自心底里,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更甚至,对于商家来说,他们不光在觊觎我们的存款,他们还试图隐约唆使我们,排斥一件对我们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睡眠。 是的,对于当今的商业来说,睡眠不仅成了降低工作效率的罪魁祸首,还有幸升格为真正的商业竞争对手。资本主义对睡眠的态度:睡眠沦为了某种值得怀疑的东西,仅仅是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再上网、消费和付款。 是不是有一点不寒而栗? 那些向我们鼓吹所谓新知识的商家,从文案到导购,都想控制我们,他们恨不得用所有方式,给我们洗脑,半哄骗半强制地劝说我们,把他们推广的产品买回家。 至于因此而造成的情绪恐慌,人们实际的身心健康状态,以至引发的社会秩序混乱,他们,并不关心。 我们可以细细回想一下,在近期做过的事,或脑海中出现的想法里,有多少是受了他人或外界有意识的引导或控制才产生的? 所有你能想到的,问题没解决而引发的焦虑,真的都会实质性影响到你的生活吗? 很多人的人生已经"过载"二、你被同化成了乌合之众吗?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1895年出版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用于研究社会上的群体特点。 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不存在理性的人。因为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为了被不孤立,他们宁愿丧失掉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乌合之众》 马特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同样认为"我们一旦将自己接入这个浩瀚无垠的神经系统,我们的喜怒哀乐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群体性,群体的情感将我们自己的情感无情碾压,最终同化。"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其实未必,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情感来自于群体对我们的评价。"——《乌合之众》 以我们眼下常讨论的时间管理为例。 马特认为,我们太在意数字上的时间,从而忽略了自然的时间。人们之前起床,或许是因为生物钟让我们在七点醒来。 但是最近这几个世纪,我们起床只是因为到了早上七点,闹钟催促我们需要在这个时间点起床,从而赶上地铁或班车,去进行上学、上班等社会集体活动。我们把自己的生物本能地交给了时钟,我们逐渐被时间所奴役,不复为时间的主人。我们因时间而懊恼悔恨,我们慨叹时间都去哪里了。我们沉溺于时间不能自拔。 类似的同化还有很多:比如为了及时响应不错过消息,我们被手机控制,时刻刷新各类应用界面,各个公共场合随处可见低头族;为了不错过喜欢的视频,我们的生活习惯被播放平台控制,导致推迟睡眠时间,生生等待剧集更新; 比如为了不被排斥和孤立,我们被流行的价值观控制,放弃了一些小众而特别的思想观念,因为怕被狂热的群体蜂拥讨伐;更甚至,有些人连内心的欲望也被控制,部分商家似乎支配他们的意愿,只需要告诉他们"你应该需要这个/你应该去做什么",他们就会真的相信这些是自己生活的必需品,从而乖乖照做…… 就这样,被各类团体和价值观裹挟着,我们加入了不断忙碌的阵营,踏入了永不知足的生活节奏,按照社会流行标准不断更换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和人生目标,恍然间,我们离真实的内心欲望和理想生活越来越远。 不知不觉间,很多人自动或被动地成为了乌合之众,被外界社会控制着一同焦虑,一同恐慌,一同随波逐流。 你被时间控制了吗?三、和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做朋友,才有可能更好把控自己的人生 研究表明,人有一个"损失厌恶"的心理本能。 比如告诉工人,超出计划任务会有奖励的鼓励制度,远远没有告诉工人,完不成任务会有惩罚来得有效。 对于商家来说,这些都是他们能够向消费者个性化推荐商品的得力助手:首先他们假意制造恐慌等负面情绪,煽动引起我们缺乏某样东西,将造成人生不完整的焦虑;接着再借用损失厌恶的心理,营造出价格让利的氛围,让我们有占到便宜的心理愉悦,从而丧失警惕,不由自主按照他们精心设计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推荐页面,去一个个下单处心积虑推荐的商品。 "广告的目的,是制造一种能被购物缓解的焦虑。"——大卫 · 福斯特 · 华莱士 对于自主意识不强的人,面对这样的营销套路,几乎无法招架得住,几个连环拳下来,他们基本都乖乖中招购物,自己的心情也由此受到了极大波动。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例子: 1)明年会发生一场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我们应该购买相应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2)明年会有地震,从而导致一场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我们应该购买相应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是不是觉得2)说的有道理? 增加细节让2)的合理性提高了,但是实际上,按照本文开头的分析,这类说明恰恰减少了它发生的可能性。 但是很多人在看到2)这种信息因果传递后,会信以为真开始焦虑,从而中了商家的圈套,被引导着不断购买被推荐的物品。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要多和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做朋友。 对于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来说,面对一个会遭遇潜在损失的负面新闻或处境时,他们并不会人云亦云,轻易被自己的坏情绪绑架着做决定,换句话说,理性的人可以超越自己的"损失厌恶"本能。 在著名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3》中,职场人杜拉拉,考虑到职业发展,主动离开了就职已经八年的老东家,转而去了另一家五百强公司。只要能在新公司熬过一到两年,她就有资历和底气,去一家更高的平台,做一名专业而资深的职业经理。因此,在新公司承受的种种艰辛,在杜拉拉看来,都是有价值且需要一一克服的,它们的存在,"正是为了消除未来职业道路上的焦虑"。 杜拉拉的跳槽决定,反映了她当初跳槽的深思熟虑:这是她为了进一步把控自己人生,做出的独立思考而慎重决定的决定,因而对于行动后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她并不会懊悔和胆怯,反而甘之如饴,因为这些都是事先预计到了的,为过上理想生活而奠基的一砖一瓦。做一个谜,而不是盲从者。做一个让计算机捉摸不透的人。 对于这类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聪明人,营销市场上,那些朝三暮四的心理学手段都将无功而返。多和这样的人做朋友,我们才有不被随意影响而不断进步的可能,最终,才能自主把控人生。 做一个谜,而不是盲从者。四、书里焦虑,书外坦然共存 布龙尼·韦尔是一位临终关怀护士,她将自己与老人们的聊天整理成了一本《临终前的五大遗憾》。在老人们的五大遗憾中,高列榜首的是恐惧。 许多人坦承,自己虚掷了一辈子的光阴用于担心和恐惧,大限将至时他们懊悔不已。 因为担心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不少人的大好时光被恐惧一点一点白白吞噬,而这种担心和焦虑也让他们无法施展拳脚,做到期望中的那个真实的自己。 作为曾经深受焦虑症和抑郁症困扰的病患,作者马特·海格比大多数人,都更深刻了解被孤立的痛苦,以及事情不受控制时,不断焦虑带来的恐慌眩晕。 但是在热爱生活的马特看来,从始至终,"生命不仅意味着喜欢自己的工作,也意味着喜欢自己这个人。" 就像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艾丽丝·沃克说的:"在大自然中,万物皆有瑕疵,却又尽善尽美。数目可能盘根错节,怪异诡谲,但仍然极具美感。"也许人生的意义在于放弃确定性,勇敢拥抱美妙的不确定性。 与其焦虑于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如坦然拥抱这随之而来的新鲜体验,耐心等候变化了再更新自己的计划。 在马特看来,既然焦虑无法根除,不如学着与焦虑共舞。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着正确判断形势,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白焦虑并不丢人,试着从心里接纳这个始终会不自觉焦虑的自己。接受痛苦的时刻,才能释放痛苦,让痛苦缓缓地回到他原本的世界。你不接受此时此刻,就到不了你想去的地方。 一本《焦虑星球笔记》,表面看是在记录这个焦虑星球下的生存笔记,实际上,作者马特是希望我们能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那个忠于内心、就算偶尔脱离于群体也不会自我怀疑的坚定者。 拥有强大的内心,我们才有可能挣脱当前的焦虑迷思,蜕变成一个不被手机绑架的人,一个不被所谓剧集和情绪打扰睡眠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拥有不轻易被改变的价值观,遇事能够客观冷静看待的人。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终有一天,凭着自己强有力的自主意识,远离那些刻意而为的控制,"步入清新的空气中,明媚的阳光里。(最终)步入美好的生活。" 祝我们终在理想生活的不远处相逢。 (全文完) 参考资料 万维钢,《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马特·海格,《活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