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叔这篇国际评论,来分析印度人如何看待该国在俄乌战争中的中立。 印度没有选择公开谴责俄罗斯,也没有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当中,这是可以被预期,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俄罗斯和印度有着70多年的友好关系,印度不仅需要俄罗斯的武器,也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不可能短时间内和俄罗斯说再见。 因此莫迪政府采取的对俄乌战争的中立政策,基本就成了国际社会对印度的认知。 但木叔注意到印度网站最近也经常发表一些印度精英阶层的反思,认为中立当然可取,但是也应该区分理想主义中立和现实主义中立之间的差别。 8月13日,木叔注意到印媒引述一名学者的看法,就从历史和现实主义的角度讨论到了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说法,印度的中立政策不仅仅是今天才有的,冷战时期就有。 当时印度没有加入苏联集团也没有加入美国集团,而是和双方都有交流。但西方对此似乎更懊恼,因为当时的美国称赞巴基斯坦为"和平、民主和自由的朋友"。 印度在这一期间只有两次没有参与到所谓的"中立主义"中来,而是接入到了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一次是1988年,印度向马尔代夫派遣海军舰艇以避免该国流血政变;另一次是1985-87年以维持和平的名义向斯里兰卡派遣军队。 以上或许就是印度的理想主义中立。 此后印度从未直接参与过另一个国家的军事冲突,坚决避免了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他战争的压力,包括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以及9/11事件后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战争。作为替代,印度选择以联合国维和名义参与。比如印度维和人员在苏丹、科索沃和刚果等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行动当中表现很出色。 这或许也是印度的一种现实主义中立的体现。 俄乌战争以来,莫迪政府的中立政策是理想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 所谓理想主义就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呼吁,看似美好,但没法采取实际行动; 所谓现实主义就是认识到客观情况的真相,无论美好还是残酷,都要以此作为突破口。 目前看还是理想主义更多。因为印度没有参与实际可能的调停角色。 而现实主义者认为,大国之间的战争并不再是战争——它们成为一个声望问题。乌克兰战争现已进入这一阶段——普京希望不惜一切代价击败乌克兰就有这个考虑,而西方则认为俄乌战争是在经济和军事上削弱俄罗斯声望的好机会。 因此,印度必须考虑到这一现实。它必须区分理想主义中立和现实主义中立。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到双方都要承担责任,现在更需要的是找到结束战争的方法,参与调停,而不能一味中立下去。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别。那么印度如何在俄乌战争中来展现自己? 木叔注意到这名学者提出的一个例子是朝鲜战争。当时印度作为中立国,被赋予监督双方敌对行动结束和禁止跨越38线以实现停火的责任,印度还被授权遣返双方战俘。 是不是俄乌战争也能出现类似朝鲜战争后,印度作为中立一方的作用而得到彰显? 这需要很大勇气也需要印度的决心。 【所有作品已受版权保护,严禁抄袭、转载,否则将承担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