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1日,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55周年纪念日。在江苏无锡,这个美丽的江南水乡,一位老人不幸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当天清晨醒来,他熟练地打开收音机,跟往常一样收听新闻节目,可传出的却是不悦耳的声音,"批邓反右"、"走资派还在走..." 老人勉强听完了这一大段鼓噪的声音,喝了几口米汤,什么话也没说,静静躺着休息,没有一点不详的预感。 直到下午4点,老人在准备如厕的时候,小声嘀咕了声"心里难过得...",言犹未了,便突然昏倒在了警卫员身上。 虽经现场医护人员全力抢救,终于无力回天,当天下午7点30分,老人心脏完全停止跳动,不幸离开了人世,享年76岁。 呜呼!一代伟人就这样遽然逝去,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图/张闻天 这位老人,名叫张闻天 ,生前曾担任党的最高领导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与毛主席被人们并称为"毛洛"、"洛毛"。 张闻天曾化名"洛甫"。 事实上,在毛主席所有战友中,张闻天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们都曾是党的领袖人物,在1943年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毛主席都是张闻天的上级。 但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职务上,张闻天其实是毛主席的上级。 即使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内部已经形成了以毛主席为红军和全党领袖的情况下,因为各种原因,张闻天依然是名义上党的最高领袖,他担任了党的总负责,也就是"总书记"的角色。 对于这样一种特殊安排,毛主席丝毫没有作难,他尊重张闻天在党中央"总负责"的地位,在许多人面前,亲切地称呼张闻天是"明君" 。 而张闻天虽然身居高位,也毫不贪恋,多次表示要"让权",就连毛主席也不止一次感叹:"洛甫这个同志是不争权的。" 图/张闻天 张闻天1900年出生于江苏南汇县(今上海浦东新区),一个祖祖辈辈种田为生的农民家庭里。 马克思曾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同所有的伟大人物一样,张闻天从幼稚到成熟,从平凡到伟大,也曾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练。 1917年,他进入江苏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学习水利。 后来经过1919年五四运动的洗礼,他决定跳脱出"繁杂的功课",参加真实的社会实践。 之后数年时间里,他参加了各种青年组织,去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留学,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做一个"小卒"。 1925年,张闻天在上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10月赴苏联留学,直到1931年2月中旬,从莫斯科返回上海。 在共产国际的青睐与支持下, 张闻天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并于1933年1月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 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张闻天与毛主席开始了数十年的战友生涯。 图/毛泽东(左二)、周恩来(左一)和张闻天(右一)在红军时期的合影。 虽然当时毛主席在红军里的威信很高,但事实上在一开始,张闻天对毛主席并不十分"感冒",因为对毛主席的思想与才干并不十分了解,因而关系非常普通。 直到1934年2月,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两人开始朝夕相处,不仅工作接触多了,就连住的地方也紧挨着,两人的关系才逐渐密切起来。 有一次,毛泽东患上恶性疟疾,高烧不止。情急之下,赣南省委给张闻天打电话求助,张闻天二话没说,立即派红军"神医"傅连璋,星夜赶往于都为毛泽东诊治。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毛泽东、张闻天与王稼祥一起行军、露营,当时毛泽东的恶性疟疾刚刚止住,体虚血亏,走不动路,张闻天身体稍好些,基本是骑马行军。 图/毛泽东(中)与张闻天(左) 漫长的西征,给他们创造了一个绝佳的交换意见的平台,其中主要话题就是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张闻天向毛泽东、王稼祥,谈论了自己对李德、博古军事指的种种不满,而毛泽东也细致分析了李德、博古军事领导上采用单纯防御路线,否定运动战的战法等错误。 他们一路随意交谈,充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豁然开朗。 多年后,张闻天曾在叙述着一段经历时写道:"长征出发后,我同毛泽东、王稼祥二同志住在一起。毛泽东同志开始对我们解释反第五次‘围剿’中中央过去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我很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一直到遵义会议。" 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前期的深入了解,正是通过对毛泽东的深入了解,张闻天彻底认识到了在指挥红军打仗这件事情上,"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 之后,在张闻天的带头支持下,一种意见迅速在红军将领中传播开来,"毛泽东是到了出来指挥红军的时候了。" 图/张闻天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正式召开,在张闻天等人的联合支持下,取消了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虽然张为总书记,但实际上从遵义会议开始,已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中心的中央。对此,张闻天非常有自知之明,他不贪恋权位,总是以"配角"自居,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军事指挥。 尤其是四渡赤水,这个毛泽东自己亲口承认的"得意之笔",当时曾得到不少将领的反对,认为这样的路线会把红军拖垮,质疑毛主席的领导究竟行不行。 为此,张闻天主持召开了会理会议,不仅肯定了毛泽东的指挥能力,还严厉驳斥了队伍里存在的一些谬论,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红军里的领袖地位。 而对于张闻天在此期间的种种支持,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多次提出遵义会议这个"功劳",不能光放在他一个人的名下,张闻天和王稼祥是绝不能忘记的两个人。 图/张闻天与周恩来 在张闻天担任党的总书记期间, 作风民主,凡是重大事项必征求毛泽东的意见,两人相互尊重,配合得十分融洽。 因此 ,毛泽东常常戏称张为"明君",称他的妻子刘英为"娘娘"。在历史档案里,从1935年10月到1938年10月,在张闻天署名的电报中,64%都同时署着毛泽东的名字,也就是所谓的联合署名"洛、毛",或"毛、洛"。 对于张闻天,毛主席曾不止一次地赞叹:"洛甫这个同志是不争权的。" 张闻天没有个人的野心和权欲,多次想要让权,几次提出不再担任书记的名义,但没有被采纳。 直到1943年3月16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主席,张闻天才正式离开了书记处。 由此在组织手续上,张闻天终于完成了向毛泽东移交党的最高领导职务的全过程。卸下了重担,张闻天松了一口气,安之若素。 图/毛泽东与张闻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抽调大批干部奔赴东北,张闻天主动要求前往。他将自己全身心扑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期间就连家乡解放,也没有及时与家人互通音信。 将近五年的时光,张闻天为建立东北根据地、建设东北的大后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5年时光,也是他一生中工作和生活最愉快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闪亮的点。 1951年初,结束了近五年的地方工作后,张闻天临危受命,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大使,幸运见证了中苏关系最密切的那段时光。 1955年1月19日,张闻天卸任回国的时候,莫斯科车展送行的场面之隆重,是其他任何国家大使都未曾享受过的。 图/张闻天 之后数年时间里,张闻天担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成为周总理的得力助手,参加了当时我国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因为"大跃进"等问题的争论,张闻天被点名批评,并撤销了主要职务,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 忙了大半辈子的张闻天,突然停了下来,很不适应,他对妻子刘英说:"我不能闲着!我要工作,大的工作干不了,就做小的工作。" 庐山会议后,即便是在被批判、打压的的十几年孤寂日子里,随着岁月的侵蚀,他的视力已经下降到只有0.2,依然不放弃读书、写作和调查研究。 没有卡片纸,他就拿小学生的练习本裁开来写,或拿旧台历反过来用。他自己列专题,写在卡片上,一叠一叠,分门别类,简直就是一篇专题论文的提纲。 图/张闻天晚年 在幽居广东肇庆的6年时间里,张闻天常常站在住所旁边,对着芭蕉出神。他到西江大堤散步,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也常常陷入沉思。 当时的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四人帮"横行霸道,张闻天虽远离政治中心,但心始终跟国家和人民在一起。 即便是被剥夺了一切,张闻天仍然不停止思考,1974年夏天,他对前来探望自己的外孙说:"书可焚烧,书可禁读,但禁不住写书人的思想波涛。不是吗,我过去写的读书笔记,被掠夺一空,今天我又重新写了一大叠!" 不仅如此,他还把列宁的一句话写在台历上,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为了能够分析和考察各个不同的情况,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图/张闻天去世前在无锡 张闻天在肇庆的流放生活,一直持续到1975年8月下旬,他和妻子离开广东,经党中央批准,正式落户江苏无锡,开始了自己的最后一段时光。 原本,他想回自己的家乡上海,但无奈遭到"四人帮"打压,便选择了毗邻上海的江南水乡无锡,也可以说是叶落归根。 抵达无锡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张闻天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一方面是全国形势有好转,一方面是无锡的美丽景色让他心旷神怡,还因为无锡离上海近,让他难得享受到了家属的慰藉。 所以在抵达无锡后不久,张闻天曾开玩笑说:"我要加入无锡籍,做无锡人了!" 图/张闻天晚年 然而正当他的家人们放下心来的时候,从1975年秋冬开始,随着寒流的侵袭,张闻天身体遭受巨大冲击,患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度病危。 除了自然界的寒流,从1976年初开始,政治界的寒流,成了冲垮张闻天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无法抵挡。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张闻天听完广播后,心痛如绞,默坐良久,潸然泪下。他戴着黑纱,同医护人员一起为周总理默哀、道别,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自此后,他的心绞痛和肺水肿不断发作。4月的一天,也许是自知不久于人世,他对妻子留英留下遗言:"我不行了....别的倒没有什么,只是这十几年没能为党工作,深感遗憾。" 张闻天嘱咐妻子:"我死后替我把补发给我的工资和解冻的存款全部交给党,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 这话重复说了几遍,还让妻子刘英拿来纸笔,写下保证书,签上名字,才微笑点头,放下心来。 之后数月里,他的病情时好时坏,直到197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55周年的时候,张闻天老人突然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 呜呼!一代伟人就这样遽然逝去。 因为当时特殊的形势,无法举行正式的追悼会,就连妻子刘英献给张闻天的花圈上,也只能写:"献给老张同志。" 现实虽然残酷的,好在历史是公正的。张闻天生前曾多次提到:"历史最公正,是非、忠奸,这一切,历史终将证明,终将做出判断。" 就在张闻天去世3年后的1979年8月,党中央为张闻天补开追悼会,给了张闻天应有的历史地位。 巨星在历史的天幕上重新升起,经过时间的磨砺,显得更加耀眼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