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15日,在云南广南县坡么村中,一群警察正在焦急地四处行走,似乎在寻找些什么。 "在这里!他在这里!"随着一声惊呼,周围的警察都围了上来,他们不约而同地深深凝视着地上的一具尸体。 在场的警察们都忍不住掩面哭泣,有人蹲下身去,轻轻拂去了尸体上覆盖着的一层白色冰霜。 当尸体的脸庞全部露出来的时候,警察们才发现,他的一双眼睛,竟然还没有闭上。 此时人群中终于有人放声大哭起来 ,他边哭边说:"对不起,建军,是我们来晚了。" 这个死者到底是谁?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投身缉毒工作 1962年,陈建军在云南省麻栗坡的一家医院中呱呱坠地,他的降生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浓重的喜悦。 陈建军的父亲是派出所的一名警察,他兢兢业业工作了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有个儿子。 陈建军的到来自然让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因为陈建军出生在八月一日,正好是一年一度的建军节,因此陈建军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给他赐名为"建军"。 由于陈建军的母亲也有自己的工作,因此她会和陈建军的父亲轮流陪伴小孩。 轮到陈建军父亲带小孩的时候,他总是会把陈建军带到派出所去,让陈建军跟着他一起工作。 陈建军的父亲还经常给小小的陈建军讲自己抓贼的故事。 一来二去,警察就成为了陈建军心中最为神圣的职业,父亲也成为了他心目中唯一的偶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陈建军就把自己的梦想定为了成为一名警察。 陈建军的父亲对陈建军的这个理想颇为满意,毕竟他自己也是警察,自然希望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衣钵。 但当他知道,陈建军想要成为一名缉毒警察的时候,这个老警察却突然沉默了。 和普通民警不同,缉毒警察面对的是穷凶极恶的毒贩和十分危险的工作环境,稍有不慎就会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丢掉性命。 陈建军的父亲想要劝说儿子再考虑一下,可看着儿子兴致勃勃的脸庞,他终究是什么也没说出口。 陈建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理想,跟云南省的社会环境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云南省毗邻东南亚,越过边境就是毒贩猖獗的金三角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历来就是毒贩的天堂。 进入我国内陆地区的毒品,很多都是从云南边境地带流入的,因此云南的禁毒行动必须要提上日程。 在1982年之前,我国没有专业的缉毒队伍,缉毒工作通常是由派出所内的普通民警协助完成。 1982年,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毒品泛滥问题,我国终于决定成立一支专业的缉毒队伍。 彼时陈建军刚刚年满二十,正是满腔热血的年纪,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立即就决定参加选拔。 陈建军的父亲见儿子决心已定,也没有再说什么,而是默默支持着陈建军。 在云南省,像陈建军这样的热血青年并不少,他们大多都见识过毒贩的厉害手段,知道毒品对社会产生的危害,因此格外希望能够加入禁毒的队伍之中。 第一批缉毒警察的名额有1000个,这听起来是个不小的数字,可仅仅是陈建军所在的麻栗坡镇,就有800人报名。 陈建军知道这是一次十分激烈的竞争,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必须加倍努力才行。 于是陈建军加强了体能方面的锻炼,每天都按时进行各项训练,一直坚持到了选拔的那一天。 成绩出来之后,陈建军看到自己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高兴得跳了起来。 他成功地进入了缉毒队伍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缉毒警察。 相较于儿子的兴奋,陈建军父亲的笑容里则带着一丝苦涩,作为过来人,他无法改变儿子的决定,只能祈祷儿子能够从每次任务中平安归来。 陈建军背起行囊离开家的那天,他的父亲在门口驻足良久,在他的背影完全消失后,老人不易察觉地叹了一口气。成为卧底警察 成功进入缉毒队只是成为缉毒警察的第一步。 一个优秀的缉毒警察不仅要掌握各种战斗技能,还要学会如何和狡猾的毒贩打交道。 毒贩个个都是行走在违法地带的人,他们的阴险狡诈是平常人想象不到的,和他们周旋的时候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缉毒警察,陈建军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知识,从来不喊苦喊累。 因为他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出类拔萃的品质,陈建军很快就被调到了平远街,在这一片地区执勤。 在当时的云南,平远街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彼时正好是1983年,离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不过过去了4年而已。 云南和越南接壤,受战争影响较大,而平远街更是通往老山的必经之路,这里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由于战争需要大量的战斗物资支援,内陆曾经源源不断地把大批杀伤力巨大的军火物资运往云南。 这些物资中的一部分还没有抵达前线,就遭到了盗窃。 铤而走险的军火贩子和毒贩们通力合作,拦截了大批军火物资,这些枪支弹药不久之后就流落到了毒贩手里。 毒贩手里有了家伙之后,行事更加无法无天,把云南边境地带搅得乌烟瘴气,百姓叫苦连天。 这些毒贩个个都是刀尖上舔血的人物,他们不仅心狠手辣,而且善于伪装。 即使陈建军和同僚已经在平远街附近侦察多日,也仍然无法确定毒贩的具体数量。 为了能够把毒贩一网打尽,他们不得不深入毒贩内部,刺探情报。 陈建军学会了乔装打扮,隐藏自己的云南口音,扮作对云南不熟悉的外地人,去村寨中打探情况。 他们还培养了自己的线人组织,通过线人获取毒贩贩毒的情报和证据。 缉毒这条路蜿蜒曲折,陈建军和战友们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一不小心就会被湍急的河水裹挟着去往万劫不复的深渊。 但陈建军却丝毫不怕危险,他只想把毒贩全部抓起来,还云南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在陈建军和战友们的努力下,云南原本猖獗的毒贩活动有所消停,他们也破获了不少大案要案。 1985年,陈建军被要求去面见上级,在这次谈话中,他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任务。 从那天起,陈建军就变了,他不再是那个充满正义感的缉毒警察了。 陈建军离开了缉毒队伍,他的上级对外放出的消息是,陈建军违反了组织纪律,已经被开除出缉毒队。 而陈建军本人,也开始抽烟喝酒,过得十分颓废,他的头发蓄了好几个月都不剪,身上还多了几个莫名其妙的纹身。 除了每天在外面鬼混之外,陈建军回到家之后也不消停,他会经常和妻子吵架,一言不合就会大力摔门离开家里。 当时陈建军的妻子刚刚给他生下一个可爱的孩子,两人的感情也一直十分融洽,妻子也不明白陈建军为何会性情大变。 只有陈建军自己知道,他背负着一个谁也不能说的秘密,一个可能会对组织有所贡献的任务。 陈建军被上级安排到毒贩中间去做卧底,做卧底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陈建军在缉毒警察的岗位上干了好几年,当地的很多毒贩都认识他。 因此他必须有所伪装,才能够骗过这些毒贩。 事实上,在缉毒警察内部,也有少数人会因为执行任务而染上毒瘾,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陈建军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人。 他精湛的演技骗过了包括妻子在内的所有人,除了几个知情的同僚之外,其他人都以为他已经变坏了。 陈建军信心满满,他觉得自己一定可以给毒贩一个沉重的打击。倒在缉毒道路上 1986年8月,经过一年多的伪装,陈建军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组织认为时机成熟,所以安排他去执行第一个卧底任务。 这次的目标是云南当地毒贩冯育焕,冯育焕曾多次买卖毒品,给陈建军的战友们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这次他要出手的毒品更是一个大数目,如果这些毒品流入内陆,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陈建军在经过精心的伪装之后,化身成了一个从广东来云南"拿货"的大老板。 他说着熟练的广东话,逐步降低冯育焕的戒心,并且还给了冯育焕一个他无法拒绝的价格。 毒贩本就唯利至上,听到陈建军开出的价格后,冯育焕最后一点怀疑也烟消云散,立马同意和陈建军交易。 两人约定了时间地点,冯育焕前脚刚走,陈建军后脚就把这些信息告知了战友。 第二天,大批缉毒警察已经埋伏在了交易地点附近,冯育焕拿着货出现后,警察们鱼贯而上,将其一举拿下,人赃并获。 在卧底生涯中,陈建军一直游走在生死线上,在很多瞬间,他都有殒命的风险。 有一次,陈建军扮演了一个回族老板,毒贩为了测试他是否真的是回族人,悄悄地把猪肉丢在了他的碗里。 好在陈建军足够敏锐,他当即识破了毒贩的计谋,并且当场拍桌走人,把毒贩弄得不知所措。 经此一役,毒贩相信了他是回族人,但他们还没有完全信任陈建军。 因此毒贩给出的交易信息一变再变,这使得陈建军没有足够的时间把新的地点告知战友。 为了确保周围没人埋伏,毒贩最后约定陈建军在一座高山上进行交易,这座山山势陡峭,三面都是悬崖,陈建军的战友们无法埋伏在周围。 好在陈建军的战斗素质过硬,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他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成功逮捕五名毒贩。 陈建军原本以为,自己总会从各种危险境地中全身而退,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勇敢的战士,也会有一天倒在战场上。 1987年12月13日,云南缉毒队收到线报,毒贩冯德国将会有大动作。 他手上有一批数量不小的毒品,正在寻找买家,此时正值春节前夕,缉毒队的警察们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一定要让群众过个好年。 在这种情况下,逮捕冯德国刻不容缓。 陈建军又一次假扮买家和冯德国接触上了,经过你来我往的试探,冯德国最终答应把毒品卖给陈建军。 陈建军提出,希望冯德国能够在广南县珠琳镇进行交易,到时候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冯德国本来答应得好好的,但临到交易时,他却突然变卦了。 冯德国告诉陈建军,要么去他的老巢云南广南县曙光县小波幺村交易,要么这笔买卖就此终止。 而且冯德国还强调,陈建军只能一个人去,如果出现多余的人,交易也不能进行下去。 要独自一人深入毒贩老巢,这其中的危险可想而知,陈建军思考了片刻,还是同意了。 12月15日,陈建军按照约定到了冯德国老巢,此时他的战友们就埋伏在距离小波幺村不远的地方。 当陈建军和冯德国碰面,两人正准备交易的时候,陈建军脸色一变,拔出枪就对准冯德国,与此同时他还拉响了信号弹。 冯德国见势不妙,匆忙扔下毒品,向外面跑去,陈建军紧随其后地追着他。 就在陈建军下楼梯的时候,冯德国的小弟带着枪支赶到了,他和陈建军狭路相逢,两人都开了火。 冯德国的小弟当场死亡,陈建军也受了重伤,此时他还惦记着要把冯德国捉拿归案。 但冯德国早已跑了出去,他还叫来了自己的家人,这群人个个手持木棍,把陈建军团团围住。 陈建军身上鲜血直流,意识渐渐模糊,在冯德国家人的攻击下,他最终失去了呼吸。 此时陈建军的战友们终于赶到了,只可惜,陈建军已经英勇牺牲了。 陈建军此时才25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他不满两岁的孩子和深爱的妻子还在家中等待着他的归来。 在陈建军短短两年的卧底生涯中,他曾经深入毒穴24次 ,前23次他都顺利完成任务了,谁也没想到,他会倒在第24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像陈建军这样,为了禁毒付出生命的警察数不胜数,致敬所有的缉毒警察! -完- 编辑丨大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