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4点6分49秒,农历六月【大】廿五,壬寅虎年 丁未月 丁丑日 壬寅时,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7月22日-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典籍记载 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 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耀宵行。另一种也,形如米虫,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复原形,解见前。 土润溽【rù】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高温酷热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在《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恰如左河水诗云:"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烦静在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相关农谚诗词 农谚: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农事诗 大暑处在中伏里,全年温高数该期。 洪涝灾害时出现,防洪排涝任务急。 春夏作物追和耪,防治病虫抓良机。 玉米人工来授粉,棒穗上下籽粒齐。 棉花管理须狠抓,修追治虫勤锄地, 顶尖分次来打掉,最迟不宜过月底。 大搞积肥和造肥,沤制绿肥好时机。 雨季造林继续搞,成片零星都栽齐, 早熟苹果拣着摘,红荆绵槐到收期。 高温预防畜中暑,查治日晒(病)和烂蹄(病)。 水中缺氧鱼泛塘,日出之前头浮起, 矾水泼洒盐水喷,全塘鱼患得平息。 诗词 南朝诗人徐勉在《晚夏》诗中写道: 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 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 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 诗说夏夜纳凉,从房中来到花丛中,席地而卧,欣赏水中莲荷,眼前又有美酒相伴,十分惬意。 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 李白《夏日山中》诗曰: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写出了盛夏时节赤身取凉的狂态。 白居易《消暑》诗说: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诗人认为在室内少放东西,心平气和坐于窗下,清风便会自然而来,凉爽也就由心而生了。 王维在林茂竹翠处纳凉时,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认为,只有古树参天、宁静清幽的深山古寺,才是消暑纳凉的理想去处。 杨万里亦有同感,他在《暮热游荷花池上》写道: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快意写得意趣盎然,可以说是描写傍晚在荷花池畔纳凉的绝妙之作。 清代江堤的《消暑诗》: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来无质堆纸上,巧借柳枝相形容。 则写出了一个柳下纳凉、清风拂面的清凉世界。 左河水的诗《大暑》云: 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 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 描写了我国在大暑季节天气酷热、干旱少雨、蚊蝇叮人情景。 在酷热炎炎的夏日,吟咏着古人留下的这些避暑诗句,如临其境,顿生丝丝凉意,夏日的暑气也仿佛随之而去。可相较于避暑消夏之惬意率性的表达,有的诗人则联想得更深一层,更接地气和民情。 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大热》诗云: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诗写极盛夏的炎热,更衬托出农夫耕种的艰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饮食 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 大暑养生 (1)药粥 著名医家李时珍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 《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2)饮水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物质。由于天气炎热,人体的水分蒸发消耗过快,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平时喝开水最好,也可以饮用绿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药茶,出汗的较多的饮用糖盐水、茶水等,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 (3)盛夏阳热下降,絪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为宜。 (4)食材 绿豆 中医上说:"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肿胀"。 冬瓜 中医认为,冬瓜味甘、微寒、无毒,有清热毒、利小便、止渴除烦、祛湿解暑的功效,是一种解热利尿比较理想的日常食物。连皮一起煮汤,效果更明显。 苦瓜 苦瓜性平、味苦甘,能清热、消暑、生津、清心、明目。传统医学认为,苦瓜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生食清暑泻火、解热除烦;熟食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还能缓解热病烦渴、中暑发热、痢疾、痱子等。 健身 (1)预防中暑 高温天气尽量不外出,不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或者从事体力劳动。 (2)预防情绪中暑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3)运动量不宜大。 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年轻人,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温中健身,也要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 (4)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暑气,保护好心神,让心静下来,确保精神饱满。 度苦夏,除了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格外注意饮食调理,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 增加清热解暑 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 关注-分享-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