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李迪 "近年来公募行业头部效应明显,但依然有基金公司异军突起,成长为市场中的‘黑马’。这些公司在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前大多经过了一个积淀期,在投研改革、机制完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打造有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企业文化,这也是民生加银基金投研改革致力的重要方向。"谈及民生加银基金投研改革的思路,民生加银基金投研主管领导朱永明作出了上述表示。 深化行业研究、搭建前瞻性团队 打造高效的权益投研平台 朱永明是民生加银基金权益和固收条线的投研革新领头人,曾就职于中国银行及中国民生银行,2018年1月加入民生加银基金,2021年11月起陆续分管公司权益和固收投研条线。 在投研层面,朱永明侧重"完善机制、塑造文化",以六大机制保障并推进革新:投研合作机制、宏观指导机制、产品匹配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奖优罚劣机制。 朱永明认为,资本市场的制度和居民理财需求都在不断变化,权益投资业务的体系机制也不能默守陈规,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革新。他对民生加银权益投研团队进行了赛道化改革,成立了医药、消费、科技、周期、高端制造及新能源、金融地产等六个行业小组以及一个宏观策略小组。 "近两年,由产业链发展而爆发的投资机会不断显现。要抓住这类机会,做投研工作一定要有前瞻性,从产业链视角出发提前进行研究覆盖。" 在革新投研体系的基础上,对于权益条线的产品结构,民生加银基金也将进行优化。朱永明认为,基金产品的整体种类应尽量丰富多样,且产品应与基金经理的风格和能力圈相匹配。"民生加银基金也在优化产品布局,致力于实现‘单一产品定位清晰,总体产品多元化’的目标。目前,民生加银基金在医药、消费、科技等行业领域的产品布局相对充分,未来我们还将布局半导体主题基金和新能源主题基金,以丰富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 除优化投研体系以及丰富产品结构外,打造"前瞻性"团队是朱永明的另外一个工作重点,遵循"内部培养为主,外部招聘为辅"原则,去年以来,民生加银权益研究员数量大幅扩充,人才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红利,提升权益投研团队的工作效率,朱永明还着力推进公募业务和专户业务的协同式发展,在有效隔离和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对两块业务进行统筹协调,使人才红利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对内部体制进行一系列革新和优化的同时,朱永明也没有忽视对外部互动方式的改善和升级。他认为,团队不仅要埋头做好投研,还需要加强与渠道和市场的互动,与外界进行全链条联动。 完善投研体系、丰富产品策略 锻造固收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权益类业务的优化和完善,民生加银基金在固收业务上也大力改革,锻造固收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朱永明坦言,过去两年多,民生加银在固收业务上虽然出现一定的下滑,但公司一直坚守"投资者利益第一"原则,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大力改革,目标是重塑民生加银的固收投资,锻造固收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针对公司固收业务开展了较大力度的改革。目前公司对固收条线的公募、专户、研究部三个关键部门总监进行了更换,吸引了头部公募的核心投研人才加盟,为固收业务改革打造了较好的人才基础。" 在完善核心人才配置后,民生加银基金推动了投研一体化改革,加强固收类业务的策略、管理、监控、分析等系统化流程,持续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并带动产品的业绩表现。同时,公司通过投委会决策机制及时调整投研层面的偏差和重点,通过风险管理部门的后台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提升公司投研的专业能力。 在固收类产品方面,民生加银基金整体降低了固收条线产品的风险偏好,丰富产品策略,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产品布局。朱永明介绍,未来,将按照三大产品条线布局和完善,一是货币和"货币+"相关产品,比如同业存单和中短债基金;二是利率债和信用债;三是"固收+"相关产品。 为了有效规避固收类投资风险,民生加银基金还将完善考核机制,杜绝以信用下沉、扩大风险暴露等方式提升收益,而是鼓励基金经理通过优化产品策略来提升业绩。民生加银基金打造固收投研中的"赛马机制",统筹市场需求、产品定位、投资能力等因素,动态优化基金经理的在管产品。在客户服务方面,也继续强化了市场互动,重视市场声音,持续优化和提升客户体验等。 基金行业正积蓄力量 中型公募应优化机制"突围" 近年来,我国基金行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而今年市场的震荡使行业发展面临一定挑战。难关在前,朱永明认为,暂时的"休息"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积淀蓄力、补上短板"的重要窗口期。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永不停歇的高速增长是难以实现的。行业近两年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此前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的,未来,行业要再上一个台阶,需要对自身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转型和升级。"朱永明认为,基金行业要更优质更稳健地发展,需要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持续完善投研体系,持续优化文化机制。 在积淀蓄力时期,行业"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朱永明也观察到了这一趋势,但他并不焦虑,坚信"只要坚持做好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出符合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企业文化体系,一定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突围。" 据朱永明观察,公募行业头部效应确实明显,但依然有基金公司异军突起,成为市场中的"黑马"。朱永明深入研究了这些"黑马"的发展路径,发现这些公司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前大多经过三五年以上的积淀期。"在积累期,这些公司在投研改革、机制完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打造出有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企业文化。"基金行业市场格局远未定型,只要持续深耕,谁都有机会。"朱永明说。 除了深化内功度过积淀期外,朱永明还建议行业参与者放眼未来更长远的大趋势,关注基金投顾业务的发展,并据此对自身业务做出适时革新。 谈及基金投顾业务的发展潜力,朱永明指出,"近年来,投资者对基金行业的认可度逐步提升,越来越多地通过购买基金参与权益市场投资,散户直接炒股的大时代已经过去。参考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我预计,在未来,随着基金投顾业务的不断成熟发展,个人投资者直接买基金的大时代也将过去。" 我国的基金投顾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认可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升,投资者为投顾服务付费的意愿也相对较低。但朱永明认为,基金投顾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不会改变基金投顾业务的长期市场潜力。"随着基金投顾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多,我国投资者的接受度也会越来越高,基金投顾将成为市场主流,个人直接购买基金这种方式在居民资产配置形式中的占比会越来越小。" 为适应基金投顾业务发展的大趋势,朱永明建议基金公司注重投顾能力建设,同时打造风格更清晰的产品。"未来,若机构配置基金成为主导,基金公司在开发产品时也需要考虑能否适应投顾机构的资产配置模型。通常,投顾机构的资产配置模型会更偏好配置风格清晰的产品,这就要求基金公司打造定位更清晰的产品,避免风格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