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成都,百廿川大。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滋养,沉淀底蕴,四川大学薪火不息,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怀卓立中国高等教育之林。撷往日芳华,谱今日篇章。 继往开来,矢志一流——百年学养深厚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这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四川大学正肇始于此。 1902年,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川督奎俊奉旨将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大学堂。年底又奉旨改称为四川高等学堂。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大、公立四川大学,三所学校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最早的13所国立大学之一,并在办学规模上位居前列。 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四川大学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1960年,四川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全国13所全国重点文理综合性大学之一 。 1994年,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完成强强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再度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原属卫生部的国家重点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四川大学,成为新四川大学的华西医学中心。 至此,学校完成三强合并,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学科体系,文理工医等学科协同进步,使四川大学再次形成了高度综合、强大而多元的学科格局。2016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视察,勉励川大要为全国"双创"带头,多出世界一流学科。 跨越两甲子风云,走过百余年韶华。诞生于民族存亡之际,从开启四川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到今天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四川大学始终秉承着开放、包容、厚重、大气的独特气质,肩负着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 学养精进,实力一流——昂首高歌猛进 春华秋实,积厚流光,四川大学以"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精神,覆盖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12个学科门类,成为全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当前,学校有36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39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川大共获评A类一级学科16个,文、理、工、医均有一级学科进入A类,其中口腔医学学科连续四届全国第一。 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 川大凭借上榜57个学科的出色成绩排名全国第3,考古学、口腔医学和护理学为顶尖学科。其中,口腔医学在2018-2021连续四年的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亦是稳居全国第一。 今年5月12日,科睿唯安更新了2022年5月最新一批ESI数据,四川大学5个学科入选ESI前1‰学科,分别为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实力硬核。 学校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成效显著,整体建设成效被评为第一档。今年2月14日,在国家教育部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川大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6个重点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四川大学正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力奋进。英才济济,追求一流——执守接续奋斗 联翩俊彦,以心耕耘,一代代川大人接续探索、不懈奋斗,谱写了中国高校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同进步的壮丽篇章。 回溯历史,四川大学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探索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涌现出了朱德、杨尚昆等开国元勋,亦有王右木、刘伯坚、江竹筠等革命先驱,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秉承造就通才、广纳英才的教育理念,张澜、吴玉章曾任学校校长,汇聚了钱穆、朱光潜等大师巨匠,培育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等国家栋梁;云集无数学术大师、兴业精英,如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等仁人志士。 看如今,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截至2022年1月,学校教学科研岗共6571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22人(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62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69人(77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名师璀璨,积厚流广,他们为川大学子传道授业,孕育出无数胸襟开阔、眼观未来的川大人—— 1953 届校友王方定带领团队完成中子源的技术攻关,开展核武器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工作,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1977级校友张富源设计中核集团"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将自己的一生连接于中国核电事业,勤勉不休; 2004届校友胡兴军停留沙漠腹地十年,考古发掘,为世人打开了一幅唐朝边塞军事和生活全方位图景; 2005级校友邓楠楠聚焦细胞膜仿生构建,解决了人工细胞膜构筑的难题,成功实现了大批量高度分散、高包封率、结构可控人工细胞模型载体的构建; 2009级校友张晓雅,随中国女排国家队获得2016年瑞士女排精英赛冠军、最佳副攻,2016年女排亚洲杯冠军,2015年女排世界杯冠军,2014年女排亚洲杯冠军…… 潜心育人,精益求精。学校建"金专"、铸"金课",持续推行"探究式—小班化"等课程教学改革,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擦亮"川大通识教育"名片,以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升级。成功举办8届"国际课程周",开展"大川视界"学生海外访学计划。 学无止境,行而不辍,川大学子不负所望。《四川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四川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2.54%。国内外继续深造者占毕业生总数的33.05%。 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根和本,四川大学始终坚守着育人育才的初心使命,笃定前行、奋斗不息。面向新时代,学校聚焦和强化"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让"开放、包容、厚重、大气"的文化特质成为每一个川大学子的人生底色,让"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成为每一个川大学子的人生境界。担当奋进,不负一流——前路"川"流不息 任鸿隽老校长曾说,"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川大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走在矢志创新、引领时代的道路上。 川大开创了中国现代口腔医学和教育,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制革专业和高分子专业,创建了西部现代医学和药学教育体系。 从首创中国农村三级卫生保健体系,到开创中国数论二次型研究的先河; 从完成世界首例不对称催化反应,到首次提出生物材料骨诱导理论; 从编著世界上第一部《甲骨文字典》,到填补国内空白系统论述道教思想发展史的著作; 从东方红四号卫星,到华龙一号核能发电机组; 从三星堆遗址发掘,到西部边疆安全研究…… 在我国科技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每一个历史浪潮中,皆有"川流"。 当仁不让,四川大学坚守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 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川大人奔赴一线,全力救治; 雪域高原,凉山彝乡,川大人精准帮扶,对口支援; 从偏远山区,"一带一路",川大建成西部最大规模的远程医疗体系,覆盖千家医疗机构、惠及5亿人口…… 他们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心怀"国之大者"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历经风雨却生生不息,镌刻在每个川大人的心灵深处,成为引领他们不懈前行的精神力量。 渊渟岳峙,山高水长,川大科研于峥嵘岁月中守正传承,于时代盛世下开拓创新。 太阳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所赵德威教授团队在1cm2面积钙钛矿/钙钛矿(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中国最高太阳电池效率记录; 华西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陈茂教授带领的瓣膜病介入治疗多学团队成功实施了全球首款全释放可回收自膨干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统Venus-PowerX临床应用; 植物多酚基复合物的抗SARS-CoV-2病毒性能 郭俊凌教授团队利用植物提取物(植物多酚)开发一种低成本、安全可靠、环境友好、操作简单以及对新冠病毒具有消杀能力的喷雾剂…… 时代的接力棒传到如今,川大是吴玉章老校长所怀念的"追求知识、孜孜不倦、意气焕发"的川大,是张澜老校长所期望的"多诚笃君子、聚有志之士"的川大,是陈寅恪先生心目中"渺渺钟声出远方,四海无人对夕阳"的川大。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风风雨雨百廿载,孜孜矻矻终如一,何谓"一流",川大如是。 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四川大学官微、软科荐校、四川大学官网、川大研究生官微、成都档案、青塔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