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浪姐3》公演的一幕,太扎心了。 节目组问: "如果现在给你一个电话,你会打给谁?" 郭采洁表示,他想打给1998年的爸爸,说一句: "我的爸爸,决绝地坚决地决定要剖腹产,就完事了。" 原因令人心酸。 郭采洁12岁那年,妈妈迫于家庭压力,高龄生育拼儿子。 结果因为没有进行剖腹产,不幸难产去世。 在妈妈的遗体运回家时,郭采洁和姐姐正在唱着《鲁冰花》。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 脑补一下这个场景,都忍不住泪目。 但是比起两个孩子,我更心疼这个在产床上离世的妈妈。 生育的风险,她独自面对,分娩的方式她却无法自己决定。 郭采洁妈妈的悲剧,尚且有时代的局限。 如今医疗技术成熟,生育相关的知识也得到了普及。 但是,大部分女性在生育上依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决定权。 什么时候生?生多少?顺产还是剖腹产?打不打无痛针? 很多时候,女性无法自己掌控。 产房内 女性失去生育话语权 孕育生命,本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但落在女性身上,却被附加了各种条件和期待。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 "顺产对孩子大脑发育好,不能剖。" 因为这句毫无科学依据的话,女性以身试险。 2017年榆林的那位坠楼的产妇,不就是血淋淋的悲剧吗? 固然这是个例,但在产房内,依然少有人在意女性的感受。 曾有个读者分享自己的经历。 她是一名高龄产妇,孕39周时被引产,阵痛剧烈。 从凌晨1点到早上7点,她痛得一次次把头往墙上撞,想求死解脱。 她一遍遍哀求丈夫和婆婆跟医生商量,选择剖腹产。 但是,被他们找各种理由拒绝。 八点多后被推进产房,她再次要求进行剖腹产,无人理睬。 自然分娩的过程中,疼痛让她几乎失去了意识,胎头却一直没出来。 最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家属才签字同意顺转剖。 身体经历了两次疼痛,遭罪不说,产床上的绝望更无人体会。 多少生育悲剧,是因为缺乏对孕妇的关怀和安抚。 哪怕合理的需求,也被漠视。 自从无痛分娩推广后,不少孕妈为了减轻痛苦会选择打无痛针。 但是到了生孩子时,有的家属依然会拒绝签字。 网上就曾有个新闻。 一位产妇本来和丈夫商量好了选择无痛,婆家坚决反对。 于是,丈夫也没签字。 愤怒之下,她刚生完孩子就冲出产房打了老公一顿。 生育,被视为女性的天职,疼痛和忍耐是必须的。 似乎越能忍痛,越能彰显母爱的伟大。 但是既然有无痛分娩,为什么还要忍受不必要的疼痛呢? 痛,不是成为母亲的入场券。 既然生育的风险是女性独自面对,那么也有权决定分娩的方式。 她们的身体和命运,本该由自己做主。 生或者不生 女性往往被推着走 分娩时,女性尚没有余力干涉家属的决定。 那么,总可以有生的自由吧? 现实中也阻碍重重。 一旦进入了婚姻,生孩子就成了女性的头等大事。 什么自身追求、事业,统统靠边站,不生孩子就是自私。 前段时间看《林深见鹿》这部剧,有个情节特别写实。 剧中的刘映霞,意外怀孕后,为了职业发展考虑不打算生下来。 这个决定,让她受到了全家的催生。 丈夫劝不动,就把映霞的父母接了过来,一起给她施压。 哪怕她再三解释不是时候,却没人理解。 生育明明很美好,但落在女性身上就成了"不得不"的负担。 还有更极端的案例。 曾经在一个博主的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份投稿。 她和丈夫结婚前,就早早商量好了不急着生孩子,先拼事业。 结婚三年,婆婆见她肚子丝毫没动静,时不时打电话催生。 催生无果,婆婆干脆搬来和她们一起住,加倍施压。 到了什么地步呢? 有一天,婆婆进到小两口的房间把避孕套全都扎了小洞。 刚开始,她没有察觉,直到意外怀孕才发现端倪。 毕竟孩子也是一条小生命,她不舍得放弃,只好生了下来。 身体、心理都还没准备好,却不得不迅速适应妈妈这个角色。 产后抑郁、事业停滞,这些附带的代价更无人承担。 以前我总觉得,因为家人逼迫违背意愿生孩子的女性太懦弱。 直到看到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迫于压力早早生孩子才改变想法。 在生育的问题上,女性有的时候就是被裹挟着向前的,身不由己。 因为参与进来的,不止老公,还有双方的父母,以及各种亲戚。 孤立无援的女性,被指责、被情感绑架,不是谁都有力气可以挣脱出来。 不堪其扰的,可能就会放弃抵抗,用怀孕来堵住众人的嘴。 作为孕育生命的母体的女性,却失去了自主权。 太无奈了。 但我想说: 生育的真正意义从来不是什么时候必须生,而是自己什么时候想要孩子。 到了年龄就必须结婚生子,更不应该成为女性的魔咒。 女性有自主选择生育年龄的权利,生育也不是她们天生必须承担的使命。 生多生少 都只是因为爱孩子 二胎、三胎政策开放后,鼓励生育的政策遍地开花。 曾有媒体调查: "如果每个月补贴1000块,你愿意生二孩/三孩吗?" 有一个说法我很赞同: 想要的,不在乎补贴,不想要的,补贴再多都没用。 无论是生一个,还是凑一对好,亦或是生三胎都可以,没有正确答案。 但在现实生活中,偏偏有人对女性的生育肆意点评。 生一个的人,时刻被催二胎的声音绑架。 我在生完孩子以后,就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儿女双全才幸福,趁年轻拼一拼。""一个孩子多孤独,两个孩子至少还有个伴。" 幸好,还有老公和我站在统一战线,不然我真扛不住。 生了三四个的呢,又被挖苦讽刺是"生育机器"。 前段时间,郭碧婷官宣二胎,很多人就说她的子宫被绑架。 殊不知,她本身就喜欢孩子,曾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能生三个孩子。 我们的读者,也有不少生了三胎甚至是四胎。 她们都是发自内心喜欢孩子,充分享受生育带来的幸福感。 生一个是源于爱,生几个也是因为爱。 只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既生则养,就没有任何错。 所有的前提,都基于把生育自主还给女性。 她们的意愿被尊重、被接纳,才会有瓜熟蒂落的圆满。 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有关生育的部分让我很是感动。 产房外的丈夫,都表示: "疼起来受不了,首选无痛,听老婆的意见。" 当女性面临生育时的脆弱、无助、风险被看见,生育的痛根本不算什么。 有个怀了双胞胎的孕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必须先做手术。 手术过程中,婴儿存活率只有30%。 丈夫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以大人为主,还一直逗妻子笑。 幸运的是,双胞胎顺利出生,夫妻俩取名"春和景明"。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孕育生命,本该就是纯粹而伟大的事情,不需要额外的强迫。 一个婴儿的诞生,世界为之改变。 女性为了这个小小的生命,也可以变得无比英勇。 当她们被充分爱护着,再多的困难和疼痛,她们都能够跨越。 一直以来,生儿育女好像是每个女性理所应当必须完成的任务。 "到了年龄就结婚,结婚就生娃"更是默认的属于女性的人生路径。 拥有子宫,并不是女性的原罪。 生,有生的选择。 不生,也有不生的自由。 生多生少,也应该被尊重。 希望有那么一天,女性的生育自主不再被剥夺: 当推进产房时,她们能自己定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是否打无痛针;当进入婚姻后,哪怕不想要太早生孩子,她们也不用半推半就成为母亲;当完成生孩子的任务后,她们可以自由地决定是否生二胎、三胎。 孕育生命的美好在于: 在见到你之前,我已经爱上你了。 我们选择生孩子,有且只有一个原因: 爱孩子。 同时,也要记得爱自己。 如果无法忍受生育的疼痛,放心大胆地打无痛针; 如果身体条件不允许,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冒险生孩子。 成为母亲,本就不该是痛苦的。 点个 "赞" ,愿每个女性在生育时,都有选择的自由,拥有话语权。 最后,你被催生过吗?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