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传来关键数据,看来是我们低估了中芯国际! 在相关限制的不断升级之下,全球芯片产业链已经一片混乱,在相继中断与华为、俄市场的合作之后,美企直接失去了国际信誉,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明白了技术自研的重要性。 在有了华为的经历之后,芯片国产化也被国家所重视,在中科院正式官宣开始研发光刻机之后,各大企业也不断在加码芯片技术研发,致力于在2025年之前,实现芯片70%的自主化。 如今国内芯片的自主化比率不到20%,70%的目标看似不可能,但实则只差了"临门一脚",只要国内能够实现对于28nm光刻机的量产,就能够实现这一个目标了。 而按照此前上海微电子传来的消息,预计在下半年就能够实现28nm光刻机的组装,届时完全自主化的成熟工艺生产线,就能够建立起来了,因此完成2025年的目标,基本上不会存在太大的难度。 很多人都会存在一个疑问,如今台积电、三星已经在推进3nm工艺了,国内还在为14nm、28nm苦苦挣扎,这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而这一切的质疑也被推到了中芯国际身上! 成熟工艺的重要性 在华为能够研发5nm的芯片之后,国人就想当然地以为,对芯片的所有需求都会转移到高端芯片上,但实际上高端芯片的需求量很低,超过80%以上的使用量都来自于成熟工艺芯片。 此前多名院士就呼吁,没必要追赶台积电的5nm工艺,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对于成熟工艺的稳定化,而中芯国际也听从了建议,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28nm产能的扩产上。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个举动,被网友吐槽为"不思进取",两三年前就已经实现了14纳米工艺,期间也一直传出7nm工艺有所突破,但最终都还是不了了之了。 龙芯的总设计师胡伟武曾表态:"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做起,逐步将系统以及芯片的产业链建立起来,不要盲目跟风去执着于5nm的工艺!" 而倪光南院士也对此发表了看法,表态:"国内的芯片短缺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在很多主要的工业领域,国产芯片是可以实现替代的。" 两个人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要想彻底解决芯片供应问题,就必须要从最基础的做起,如果连成熟工艺的芯片都不能完全自主化,盲目去研发高端芯片也不过是徒劳。 而俄市场投入3万亿卢布,也只不过是为了在2030年实现28nm工艺自主化,而很多国家对成熟工艺依然是一头雾水,只要我们能够实现成熟工艺的完全自主化,就相当于已经走在了前头。 是我们误会中芯国际了 在近日谷歌的原CEO发表了一篇文章,把一切都说明白了,看来我们是真的误会了中芯国际,加码成熟工艺的做法没有错。 文中的态度和张忠谋大致一样,虽然台积电、三星都已经赴美建厂,甚至都还是5nm、3nm的制程工艺,但这种花钱来维系的供应关系,终究难以有什么大进展。 并表态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土产业的发展上,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制造上都要下足功夫,如果老美还没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很有可能会直接输掉这一次的芯片竞争。 而其中的核心意思,就是要让老美全员出动,先把基础打好,再去追求新的、高端的工艺。 这么看来的话老美在芯片领域的困境,实际上和我们是差不多了,虽然拥有着顶尖的研发设计能力,但在制造环节已经呈现空心化,英特尔作为最先进的代工厂,也只不过徘徊在10nm的工艺上。 但相对而言,美企拥有着最顶级的供应链,而国内厂商连光刻机都获取不到,可见他们的问题不是一般的严重,如果老美短期之内不能打造出自主化产业链,后续的竞争力可能会逐步落后于中国市场。 而尽快提升成熟工艺的自主化,有助于我们摆脱对美企芯片的依赖,毕竟现在的尖端工艺芯片,就算运用到手机上使用,也出现了性能过剩的情况,相对而言暂时还用不到如此高端的工艺。 因此中芯国际的做法是正确的,尽全力打好基础实力,从低端芯片做起,完成对于芯片的自产自销,有了市场之后就会有订单,这样才能够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