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17岁如花朵一般的年龄,家境殷实的郭翼青却深受"包办婚姻"的毒害,上吊自杀,绝食对抗,最后还是被迫嫁与年长37岁如兄父一般的程潜;听来好似是中国传统的"牺牲者",可现实的转变却让人乍舌。 几十年来,郭翼青为程潜怀孕16次,孕育6女,彼此陪伴相互扶持走过33年的情爱时光。 程潜去世,郭翼青孑然一身走过28年的孤独岁月,更是留下遗言要与丈夫合葬。两人所塑造的老夫少妻的恩爱佳言,究竟经历了何许极端的转变? 大家闺秀,不受束缚 1919年,郭翼青在"五四运动"的激烈炮响中出生了,也许是上天注定,郭翼青身上自出生之后就是新思想的追随者。 她出生于广东汕头,其家庭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富户,父亲是见多识广的商人,而母亲更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 在父母的影响下,郭翼青从小知书达理,也许是时代的影响,在读书中她接受了很多新思想和新教育,俨然已经成长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 虽然母亲是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女性,但郭翼青身上所展现的不同,也注定了她命运的不同。 当时广东作为通商口岸,一直都是以开放和自由为称,处于革命前沿的学校,也让郭翼青受到了非常先进的新式教育。 在"五四运动"中出生,在"新开放"中成长,郭翼青身上所带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在中国的运动中越来越深刻。 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孩子的缩影,在学校是积极奋进的中国新青年,在家中恪守家规,笑不露齿,温文尔雅,举止从容。 "开放"和"传统","新文化"和"旧文化"都在这个十几岁的女孩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她追求新思,但又不得不受传统文化的束缚,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和真实写照。 但是家庭的温存和教育的滋养,让她成长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很快,在新时代的解放中,郭翼青长大了。 1936年,是郭翼青生命的转折点。17岁的她如花朵一般的年纪,虽然同龄未读书的女孩已经结婚嫁人生儿育女,但她所受的教育让她更加强调自身的发展,所以在还未找到自己人生之路的时候,便猝不及防地被父母安排了婚姻。 年长数岁,却为夫婿 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父母给她寻得的夫婿,竟然比她年长37岁!他完全是可以当她的父亲了,怎能娶自己为妻子呢?即便以现在的眼光,这也是一段让人不能接受的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处于那个时代的郭翼青,没有权力更没有能力去为自己争取幸福,专制社会的压榨郭翼青已然是一个牺牲者。 虽然她接受新思想,参加新活动,但仍然不得不带上旧社会的枷锁。 可也许就是因为她的新思想,让她懂得去挣扎,即便挣扎是无用的,但有行动的反叛既是为自己,更是为国家。 她"绝食"、"自杀"、"跳楼",用尽了极端的方法来对抗父母强加给自己的不幸婚姻,但她也终究是时代的"牺牲者"。在一良辰吉日中,郭翼青还是被扭送上花轿送到了程潜的家中。 虽说是认定的婚姻,但郭翼青直到婚礼当天才第一次见到程潜。当眼前的这个男人出现在自己眼前时,郭翼青惊呆了。 这位年龄可以做自己父亲的男人,居然如此温文尔雅。虽然自己知道程潜是一名军官,但她眼中军官"粗暴无礼,蛮横粗俗"的模样,在他身上居然一丝一毫都未体现。 眼前的这个男人眼神坚定,沉稳内敛,温文尔雅,年过半百真实年龄,却拥有如此英俊沉稳的面庞。从这一刻起,郭翼青变了,她的心也跟着变了。 虽说程潜在娶妻之时,只是想找一个人能够帮自己管理家务。但他也未曾想到,眼前的这个女孩,是如此知书达理,满腹经纶。 新时代女性的气质,在她身上显现的非常极致,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两个人,终于在婚礼上"结为夫妇"。 "悲剧"从这里结束,"幸福"也从这里开始。 都深受新思想影响的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中合得来,日常也能够进行精神交流,经常彻夜长谈至清晨。 但程潜作为二级陆军上将,日常工作是十分繁忙的,几日婚假很快就过去了,这意味着郭翼青和程潜两人将要过上聚少离多的日子。 虽说两人家庭殷实,家中也有保姆照顾起居,但郭翼青仍觉得日子无聊,不想像传统女性一样相夫教子被束缚于家中,她便向程潜开口说:"我才17岁,我还想继续读书。" 本以为会遭到拒绝的她,没想到程潜会同意。并且支持她继续去学校读书,郭翼青心中感激,甚至也暗暗自喜,幸好自己嫁过来了。 父母之命,嫁人为夫 婚后的生活,程潜给了郭翼青足够的尊重。虽然两人相差37岁,但思想的平等让两人之间拥有聊不完的话题。彼此的接近,打开了彼此的心房,这场婚姻终究还是打动了郭翼青,让她感受到了无尽的踏实和安心。 善用行动代替语言的程潜,用自己的行动向郭翼青表达自己深深的爱意。出生于湖南的程潜,口味辛辣,甚至无辣不欢。 但在得知郭翼青口味清淡之后,便悄悄地将家常菜系变成了以潮汕口味为主的清淡菜式,自己在辣意难忍之时,便会再餐桌上加一碟湖南辣酱。 积年累月出差的程潜,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家中呆一阵子陪伴自己的妻子读书、生活。每一次出差回来,程潜都会为郭翼青带回自己细心挑选的礼物,可能是福州的鱼丸,抑或是江南的丝绸、扬州的胭脂,甚至可能是一本书、一支笔。 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程潜得知,郭翼青非常有善心,每次上街都会将自己身上的零钱施舍给街头乞讨的无家可归的乞丐。备受感动的程潜,便每次都会在郭翼青的钱包中放一些零钱钞票。还借以郭翼青的名义,在她的家乡救济百姓,接济亲戚。 也许是年长几十岁的原因,成熟的程潜让郭翼青非常安心,即便婚后仍然被宠溺的如公主一般。两人相伴出门,程潜便安排好一切,从不让郭翼青操一丝一毫的心。在这场看似年岁不匹配的爱恋中,郭翼青一直被呵护着,保护着,关爱着。 多年怀孕,孕育六女 可幸福的人生中总是包含着些许不幸,"孩子"便是两人的悲痛所在。虽然夫妻二人恩爱至极,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原因,郭翼青虽然怀孕了16次,却只有6个女儿活了下来。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儿子被当作家族的传承,没有孕育儿子的郭翼青被同村的人戳脊梁骨,被骂"不孝"。但程潜从未责怪郭翼青,他认为这不是郭翼青的错,小心翼翼的保护着她,也交代家人,不要提及此事,以免郭翼青难过。 在生小女儿程博玉之前,听医生说:"这一胎可能是个儿子"。两人非常高兴,细心保胎,但事与愿违,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来的仍然是一个女孩。 周总理在得知产女的消息之后,也亲自打电话问候:"听说您的夫人喜得千金,这很好,是大喜事!"。是啊,深受新思想洗礼的二人,仍然非常疼爱自己的小女儿,教育得知书达理,大家闺秀。 郭翼青"相夫教子",程潜"征战沙场",这对原本不被大家看好的婚姻,如今却成为了最和谐最幸福的一对。 闲时,程潜便会给孩子们讲自己的宦海沉浮,讲自己征战沙场的趣事,讲古时候的故事和他所看过的书籍。而郭翼青便会和孩子们一起化身为他的学生,安静地听着,这难得的安逸时光,便是这个家庭的幸福所在。 虽为将军,但文学功底深厚的程潜,经常会转变成郭翼青老师的角色,教她读书给她讲国家大事。在毛主席70大寿的时候,程潜万分高兴,便和郭翼青一起为毛主席作诗,想要献给毛主席。 "军南下气恢弘,群丑如鼷早自逃,东起淮扬通百粤,西包滇藏到新疆。远亲近悦兄迎弟,女跃男歌酒有浆,我本多年邀默契,喜从中夜挹明光。"铿锵有力的文字,展现了夫妻二人对毛主席的敬爱和尊重。 直到后来采访调查的时候,我们才得知,原来一向沉稳的程潜高兴起来是这个样子的。小女儿程博玉说:"我爹爹在给毛主席作诗的时候,高兴地在厕所都要唱一首歌来助兴。" 这对恩爱夫妻,虽然有年龄的鸿沟但却从未有过隔阂。年长37岁的程潜,让郭翼青感受到了丈夫的夫妻恩爱,更让郭翼青感受到了父亲一般的保护。 在程潜晚年的时候,两人举家搬去了四合院,由于程潜年事已高,位高权重,所以经常会有人来拜访问候,郭翼青便成为她的介绍人,悉心帮他记住每一个来的贵客。但在程潜眼中,虽然他记不得别人,但他永远记得自己的妻子。 甚至有一次程潜孙女回家看望他的时候,他开口就问:"这个妹子?你怎么在我们家,你是谁呀?"郭翼青见后打趣程潜说:"这是你的二孙女呀,你一个当爷爷的都不记得自己的孙女了,该打!" 夫妻二人的对话恩爱又有家庭的趣味,人丁兴旺,年事已高的程潜,到晚年之后更是儿孙满堂,围绕膝前的幸福感,让程潜感受着老年的幸福,而郭翼青便是他一生的陪伴者。 老来丧夫,孑然一身 可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日晚上,程潜如往常一样,看过电视后困意来袭准备前往卧室睡觉。可这位80多岁的老人,虽然腿脚不便但也不愿麻烦已经入睡的孩子们,蹑手蹑脚挪回卧室的时候却被门槛绊倒,被家人送往医院的时候腿脚骨折,已然不能行走。 祸不单行,腿脚骨折的程潜,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又不幸感染肺炎。80岁的老人已然没有年轻时的身强力壮,遭受双重打击,身体虚弱的他,在病床上逝世了。 他的生命终结在了1968年4月9日,享年87岁。 其功勋之深,能力之强,即便在特殊时期,周总理也坚定地为程潜举办了个人追悼会。 在有人疑虑询问之时,周总理说:"他是程潜,是我们的国家的伟人,追悼他,难道还有什么理由吗?我们不仅仅要追悼他,而且要郑重的举办追悼仪式,让他牵挂的人民送他一程。" 程潜虽已去世,可郭翼青还年轻,她还要承担起一整个家庭的责任。便鼓起勇气在追悼会上问周总理:"我想请问您,程潜的一生在我们国家究竟算什么人?我们家又是什么成分?"。 周总理激动地说到:"程潜是伟人,是国家革命干部,战功赫赫,是当之无愧的一级勋章获得者,他将自己奉献给了国家!即便他去世了,我们也不会不管您和孩子们的"。 而程潜去世之时,郭翼青才49岁,有人劝说郭翼青再寻夫婿,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她一口否定,孑然一身不肯再婚。她说:"嫁与他,我不后悔,我这一生都只有他一个丈夫。" 守寡28年的她接续完成丈夫所留下来的伟业,用自己遗孀的身份,号召同事和百姓促进两岸和平。 结语: 1996年,77岁的郭翼青也倒下了,葬于八宝山公墓。临终前,她交代自己的儿女,死后将自己和丈夫合葬,此生便可不再分离。 参考文献:周钢.程潜公馆:见证湖南和平解放.快乐老人报数字报.2018年。陈利明.程潜大传.团结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