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女教师花一半工资给穷学生买棉鞋,26年后学生送房贺寿
文|赵睚眦
从2003年开始,大庆油田的陈志德,就一直想把最敬爱的张秀荣老师,从内蒙老家接到大庆来住,可好说歹说张老师就是不肯。
转眼4年过去,时间来到2007年,今年是张秀荣的60岁大寿,陈志德的初中同学,准备集体给她举办一个盛大的生日宴。
得知消息的陈志德,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给张老师准备了一份厚重的生日礼物。
张老师生日那天,来了很多学生,她高兴地摸摸这个,看看那个,准确叫出了每个同学的名字。
每个同学都精心给张老师准备了一份礼物,或大或小,张老师又欣慰又感动。
他们亲昵地依偎着张老师,回忆往事诉说近况,其乐融融,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
只有陈志德空着手,一个同学调侃他:"你小子可真抠门,张老师对你那么好,你居然连份礼物都不送。"
陈志德爽朗地笑着:"我要送张老师一份大惊喜!"
果然,这份礼物,把张秀荣和同学们都惊到了,因为,陈志德送她的,居然是一套70多平的精装修新房,还有10万元钱!
"不行,志德,这礼物太贵重了,我不能要!"张秀荣坚决推辞。
"老师,您为我付出得太多了,没有您,哪有我的今天?在我心里,早就把您当成了我亲妈,您就收下儿子的一片心意吧!"
张秀荣流着泪接过房门钥匙和10万元现金,母子俩拥抱在一起,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那么,在张秀荣和陈志德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会让他以如此贵重的礼物相赠?01 有梦想的少年
陈志德1962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平安镇尹家沟村,一个贫困的家庭。
父母体弱,家里有一群孩子,陈志德是老大,下面还有3个妹妹。
从小做家务,放牛喂猪,他样样拿手。上学以后,更是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
陈志德家里的墙上,那满墙红艳艳的奖状,让破旧阴暗的房子蓬荜生辉,在他幼小的心里种下一颗向往的种子。
他想上学,想考大学!他迫切的盼望着改变现状,出人头地!
可心想事成就是一种愿望,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天不遂人愿"。
陈志德关于美好未来的设想,在他上初三那一年全都化为泡影!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击垮了陈志德母亲的身体,让她卧床不起,让这个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更加拮据。
看着嗷嗷待哺的幼女,瘦骨嶙峋的病妻,陈志德的父亲万般无奈之下,缓缓对儿子说道:"大小子,爹也实在没办法,你弟弟妹妹等着吃饭,你妈的病还得花钱。要不,你就别上学了,帮我撑起这个家吧!"
陈志德含着泪点点头,就这样,初三的课堂里,少了一个认真听讲的少年。
如果不是张秀荣,或许陈志德的命运真就如此,在偏远落后的小村子里,过着放牛,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
可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人生的贵人——张秀荣老师。
02 幸遇好老师
所有被张秀荣教过的学生,提起来都会忍不住感慨,这是个一心为学生的好老师。
1973年,26岁的张秀荣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呼和浩特武川县第一小学任教。
这所学校分为小学部和初中部,5年后张秀荣被调整到初中部担任初二3班数学老师,兼任这个班的班主任。
第一堂课,张秀荣就被班里的学生给深深感动了,干净整洁的讲桌上,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白开水。
她给同学们深深鞠了一躬,开始讲课。大家听得特别认真,张秀荣注意到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小男生,虽然穿着朴素,但一双眼睛格外明亮,一堂课,他的眼睛紧紧追随着老师。
无论张秀荣讲到什么问题,他都能马上给出解题思路,甚至举一反三,一道题能想出五六种解法。
张秀荣觉得能遇上这么聪明好学的学生,真是当老师的荣幸啊!她注意上了这个出众的学生,知道他叫陈志德。
陈志德也不负老师的期望,每次考试数学都是全校第一。
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得更扎实,张老师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再给他们多讲一两个小时的课。大家都踊跃参加,学得十分起劲。
可是"数学尖子"陈志德,却一反常态,总是一放学就不见了踪影。 后来张秀荣从同事和其他同学口中了解到,陈志德家庭困难,家务活特别多,他还要回家干活。
张秀荣听了,心里特别疼惜这个孩子,课堂上她时刻关注他的学习状态,课下也常常找陈志德谈心,肯定他的坚强好学,鼓励他好好学习,争取用知识改变命运。
陈志德总是认真地聆听,完了再给老师深鞠一躬,感谢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他向张秀荣保证:一定努力拼搏,改变自己的命运!
谁知,丰满的理想,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
初三一开学,张秀荣就看到陈志德的座位空着,她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
下课一打听,果然,陈志德辍学了!
一放学,张秀荣就心急火燎直奔陈志德家。
远远看到那个茅草屋,张秀荣的脚步忍不住放慢了。
推开门见到的景象,比想象中还要让她吃惊。
低矮昏暗的房间里,一个瘦弱的女人躺在炕上,3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穿着不合体的破衣服,蜷缩在母亲身边。
家里真是穷得啥都没有,唯一的装饰品就是满墙的奖状。
得知张秀荣的身份和来意,陈志德的母亲抹起了眼泪,连连说都是自己不争气,拖累了孩子。
不一会儿,陈志德放牛回来,进门看到张秀荣,他愣了愣,随即扑到张秀荣怀里大哭起来,边哭边抽抽搭搭地说:"老师,对不起,我食言了。"
张老师抚摸着他的脑袋,深情地说:"孩子,相信老师,把这一切交给我。"
收工回家的陈志德父亲,刚好看到这一幕,他叹了口气,对张秀荣说:"张老师,孩子天天回家说起您对他好,我也知道对不起孩子,可是谁让他命不好,生在我们这样一个家庭呢? 我也真是没办法啊!"
张秀荣语重心长地说:"您的命运没法改变了,苦了大半辈子,难道您还要让自己的孩子,也过这样的苦日子吗?眼前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唯一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您确定不会后悔吗?眼前是难,可就算再难也会过去,但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这一次!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了!"
陈志德父亲不断点头,最后他一咬牙:"张老师,您说得对,再苦再难我们也能咬牙挺过去,可是孩子被耽误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我明天就叫他去上学!"
就这样,陈志德又重新出现在他热爱的课堂。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陈志德万分珍惜。他恨不得把时间延长到一天有48个小时,除了争分夺秒的学习,他还给同学们讲授数学题,帮老师打水,用一切方式表达对张老师的感激。
那一年中考,张老师教的班级在全县名列前茅,陈志德更是考了全县第一名。
上高中前,陈志德去跟张秀荣告别,张秀荣告诉他:"到了高中,别跟同学比吃比穿,一门心思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大学,把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陈志德用力地点头:"张老师,您就放心吧!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我都不会放弃求学的机会,也一定以优异的成绩向您汇报!"
陈志德奔跑在教室、餐厅、宿舍之间,三点一线的生活,紧张而又充实。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高二的时候,陈志德母亲因病去世。得知消息的张秀荣,怕他承受不住打击,匆匆赶到他家。
陈志德哭着对张秀荣说:"老师,我没有妈妈了!"
"孩子,你妈妈只是去了天堂,让我们祝福她在那里没有病痛。以后,老师就是你的妈妈!"
在张秀荣的安慰下,陈志德擦干眼泪,坚强地向前走去。
后来,张秀荣每到节假日,就会到陈志德家中,照料他的3个妹妹。
给她们辅导功课,尽管工资不高,自己家也不宽裕,她还是会拿出一点钱来,帮她们改善一下生活。这样的照顾,一直持续到3个女孩长大。
高中3年,转眼过去,高考成绩出来后,陈志德考了全县第二名,数学成绩全县第一!
他被长春地质学院录取,当时这所学校在李四光的带领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在全国都是很出名的学校。
陈志德拿着录取通知书,一蹦三尺高,激动地跑到张秀荣家,大声喊道:"张老师,我考上大学了,是长春地质学院!"
张秀荣接过录取通知书,翻过来覆过去看了好几遍,眼泪流了下来。
她一字一顿地告诉陈志德:"志德,你妈妈在天之灵,可以得到安慰了!这份录取通知书来得有多不容易,你比我还清楚,以后一定要像李四光那样,为国争光!"
"放心,老师,我会的!"
那时候,沉浸在欣喜中的陈志德,并不知道,命运的打击还远没有结束。03 一双棉鞋和一套房子的情意
屋漏偏逢连阴雨,麻绳专挑细处断。
上了大学的陈志德,除了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就是打工,兼职,勤工俭学。
因为他要努力挣自己的学费生活费,还要拼命攒一点钱,帮父亲分担3个妹妹的学费和生活费。
陈志德天天忙得像个陀螺,却只能吃最便宜的饭菜,穿得更是一年到头就那么两件衣服。
虽然又苦又累,但只要能坐在教室里学习,就让他十分满足,可老天却连这点满足感都吝于给他。
1981年,他上大二时,陈志德的父亲意外去世!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下,那一瞬间,陈志德觉得自己的天塌了。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命会这么苦?那一刻,他想到了放弃,他真的很累了。
张秀荣老师又来了,殷切地说:"志德,再难的坎,咬咬牙也能迈过去,日子已经苦到头了,再苦还能怎么苦?别怕,老师在!"
陈志德泪流满面,他想,自己何德何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为自己操了多少心?以后等自己有出息了,一定要好好报答张老师的恩情。
陈志德重新鼓起勇气,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那年,长春的冬天特别冷,大约有零下40多度吧。
陈志德穿着破了口的单鞋,穿梭在大街小巷,拼了命地挣钱,脚冻得又红又肿,皴裂的口子遍布脚底,被冻伤的脚趾,一暖过来就奇痒无比。
陈志德的同学过来找他,恰好看见这一幕,回去后见到张秀荣老师,他不经意说起这件事。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秀荣的心难过极了。刚好发了38元工资,她回家取了20元,给陈志德写了个小便签,一并邮了过去。
接到张老师的信,看到那熟悉的字迹:"志德,拿着钱赶紧去买双棉鞋,你要是不听,以后别再叫我老师,我也不认你这个学生!"
陈志德心里一阵暖流涌过,他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张老师都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
他花5元买了一双"棉乌拉",让卖鞋的商家给自己写了个凭证,把凭证和剩下的钱给张秀荣邮了回去。(注*东北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棉乌拉是特制棉鞋,极为保暖)
因为他知道,张老师家里还等着她的工资买米下锅呢,给了自己20元,他们家这个月的口粮钱都不够了。
以后,陈志德牢牢记住:惟有坚强不屈,惟有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本科毕业后,他又考取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单位也牢记张老师的教诲:向李四光那样努力为国家做贡献。
一份付出一分收获,陈志德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得到了回报,在单位成了一个有分量的人。
可陈志德从没忘记,是谁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用力拉自己一把。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没有张老师,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去北京出差,他给张老师买特色点心邮回去。
2006年春节回去的时候,他看到张老师依然住在几十年前的旧房子里,潮湿,不方便,他就有了主意。
春节一过,他就托在武川县的朋友,帮自己物色一套70多平,位置,环境,周边配套设施都齐备的房子。
选好以后,就开始装修。听说同学们要给张老师过六十大寿,他想,这套房子正好可以当做送给老师的生日礼物呀。
于是紧赶慢赶,终于在老师生日前把房子收拾利索,可以直接拎包入住,至于10万块钱,他让张秀荣留着应急。
张秀荣觉得过意不去,陈志德说:" 在我心里,您就是我妈,和您对我的恩情比起来,我付出这点,算什么? "
如今,10几年过去,张秀荣的丈夫在2017年去世,陈志德又提出来要接张秀荣去大庆跟自己居住,张秀荣告诉他:"人老了,故土难离,你有时间常回来看看我就很知足了。"她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康健,精神矍铄。附近的小孩子有什么学习上的困难,她也会热心地解答。
而陈志德,除了每年过年回来看望张秀荣,更是经常打电话发信息询问张老师的身体状况。张秀荣有高血压,陈志德千方百计买了特效药给她寄过来。
当张秀荣说药贵,让他别乱花钱时,陈志德说:"这怎么叫乱花钱呢?和您的健康比起来,这点钱算啥?您一定要长命百岁,让我好好尽一份孝心。"
每次回老家,他都要去看望张老师,他的3个妹妹也把张老师家当成自己家。
像张秀荣这样师德高尚的老师,还有很多。感动中国的张桂梅校长,用赤诚之心谱写了教书育人的动人篇章;双目失明的刘芳老师,把真诚的母爱献给贫困儿童,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拾荒8年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浙大退休教师王坤森.......
他们是吐丝的春蚕,给我们带来温暖;他们是燃烧的红烛,给我们带来光明。
关注 @赵睚眦 ,红袖掌灯,只做有温度的故事,喜欢就留下评论吧。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经典:安徽光棍哥俩为养弃婴,卸一车水泥仅赚7元,34年后女婴拼命反哺
黑龙江奇女子刘玉平:我住炕之南,蛇住炕之北,家有它们变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