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连丰!"安徽夏粮颗粒归仓,交出了"大丰收"的喜人答卷。 一粥一饭,关乎国家安危、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近日在四川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不负重托,最是丰收悦人心。时下的江淮大地,全省4280万亩夏粮收获已全面结束。作为全年粮食收获的第一季,夏粮丰收进一步夯实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作为粮食主产区和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皖粮"满仓,为端牢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再次贡献了安徽力量。 时间给出了江淮夏粮"大丰收"的结果,却省略了全省上下奋斗"大丰收"的过程。一段奋斗特别之年夏粮丰收的历程,就是安徽从实出发、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挺立潮头创新驱动、不懈奋斗的恢弘篇章。 俗话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言外之意,奋斗粮食增产,来不得半点"虚功"。无疑,保面积是一项"基本功"。没有种植面积的稳定,粮食安全就会"打摆子"。从实出发的安徽,把保面积作为头号任务抓牢抓实。往回溯,近3年全省每年种粮面积超过1亿亩,高出国家明确的"水位线",并且呈现持续上扬的好势头。 然而,保面积,并非易事。不易之事,更要倍加努力。安徽始终坚守农田姓"农"这一底线,坚决有力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从压实农业责任横向到边,党政共挑"金扁担",到分解种粮任务纵向到底,从省到市再到县、乡、村,分区落实、压茬推进,种粮政策"工具箱"里装满了激励和惠农的实招,让每一寸耕地都不闲置、不浪费。 面积不仅要保,产量更要跟上去,安徽求实、求"新"并举,蹚出了一条新路子。"新"从何来?向技挖潜能!俗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此"胆",就是勇于创新之"胆"。从今年安徽一家庭农场示范点的"产量",可以管窥出安徽在田地里创新的"胆量"。913.18公斤,这是今夏安徽小麦单产的新高度。在此前两年,全省小麦单产纪录分别为819.85公斤、860.6公斤。单产突破900公斤,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一条单产上扬的曲线,深蕴着全省上下突出产能导向,向良种、良法挖潜能的深谋和"远视"。组织科研力量,育好"一粒粟",把科技论文写在八皖大地上,一批批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新品种落地江淮,小麦品种越来越优、集中度越来越高,"皖粮"丰收不仅有"产量",更有"质量"。 与此同时,全省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蹄疾步稳,科技化、智能化的"金戈铁马"粉墨登场,全省小麦、水稻和玉米均已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持续加码创新,"良种+良法"互动,安徽现代化农业卷轴徐徐铺展,与金灿灿的夏粮"丰收图"交相辉映,扮靓了山河,升华了幸福,现代化美好安徽就在这可感可触的一点一滴中。 安徽,不仅口粮自给自足,而且愈发挑起了全国的稳粮重担。一亩亩铺展开来的良田,无限链接着市场的角角落落。把农田生产与企业需求更广泛衔接起来,"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一条从农田到市场的新路子脱颖而出。"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成为时下江淮农业新时尚,不仅让农民有赚头,市场还能得到优质粮,实现了"钱袋"和"粮袋"两头鼓,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还提升了"皖粮"含金量。去年,安徽小麦全产业链入围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作为全省唯一,更觉以小麦为主的安徽夏粮丰收的深层意义。 一碗"皖粮",几多耕耘几多甘甜。丰收的季节,让我们致敬奋斗,礼赞丰收。不负农时,接力耕耘,用心擘画全年粮食丰收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