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和罗荣桓也是老搭档了,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四野所向披靡,也离不开这两位日后光芒闪耀的开国元帅。 其实,在他们指挥部队一路高歌猛进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林彪与罗荣桓的交锋 在革命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极为出名的组合,比如"刘邓大军"就常常被人们所称道。 林彪和罗荣桓也多次共事过,他们也在战争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他俩也早都认识了,在1930年罗荣桓还在红四军担任政委的时候,军长就是林彪;此后在红军一军团、八路军一一五师以及后来的东北野战军期间,罗荣桓则一直负责着军队的政治工作,表现也非常优异。 很多老一辈干部在日后都回忆过,想要和林彪共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和林彪思考问题和指挥部队的方式有关,他的性格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问题。 在抗日战争刚刚获得胜利的时候,国共双方也都认为东北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开始有所行动了。 在中共的领导下,东北局和东北人民自治军也成立了,彭真为书记并且兼任自治军的第一政委,那会林彪是副书记和自治军的总司令。 在东北局工作过程中,因为意见上产生了分歧,林彪和彭真的矛盾也渐渐公开化,不过当时自治军第一副总司令吕正操和东北局组织部的林枫都没有支持林彪,大家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问题的,出现意见不一也属于正常情况。 后来林彪担任了东北局书记和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兼政委后,也掌握了东北的大权,他的身边,只有罗荣桓、刘亚楼这些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了。 罗荣桓的胸襟十分坦荡,他做了这么久政治工作,深知该如何团结好同志们,大家要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在重大问题面前,罗荣桓从来不会退让,也和林彪有过激烈的交锋;可若是在一些小事上遇到了分歧,罗荣桓也会主动去维护林彪的威信,尽量尊重林彪。 "林罗"在解放战争期间也有过矛盾,一直持续到战役结束后。 在1947年的时候,林彪等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发动了春秋冬三次攻势,取得了很大的战果,蒋介石30万人被歼灭,还有50万蒋军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这几个大城市中伺机而动。 中央军委很快了解到了东北战场的情况,在发来祝贺电的同时,也明确指示了东北部队应该尽早做好南下的准备。 此时的林彪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应该先把长春这些大城市给打下来。 很快,他也付诸了行动,派出了两个纵队的兵力去攻打长春机场,可是并没有成功,部队徘徊在长春到沈阳一带,几个月来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在这种情况下,罗荣桓主动站了出来,对林彪的这种做法提出了批评。 林彪对于罗荣桓的批评依旧是不为所动,也不认为他是对的,又拖了很长一段时间。 一直到当年9月7日由毛主席亲自发来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命令林彪的东北野战军不要去管在长春、沈阳这些地方的敌人,要去歼灭榆关到唐山一线的敌人,争取将卫立煌给解决掉。 这件事让林彪对罗荣桓起了一些情绪,不过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打胜仗,林彪还详细询问了罗荣桓的想法,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他的观念里,锦州里面有十几万的敌人,且修筑了非常坚固的工事,万一一时打不下,沈阳之敌西进,就要吃大亏了。 林彪思考的这些,罗荣桓也想到了,他表示可以让二纵五师和三纵去义县,然后让四纵马上南下去阻击葫芦岛方向的敌人。 这么一聊,林彪的心结解开了不少,也就同意了。 可就在准备进攻锦州的时候,林彪这边又有了变化。 那会葫芦岛和锦西的敌人已经增员到11个师,罗荣桓他们都决定继续攻打锦州,可林彪却板着脸说:"我已经向中央军委建议了,还是要回去打长春。" 马上就要上阵了,结果出现这样的变故,自然是让罗荣桓气不打一处来,他也没忍住责问道:"司令员,这么大的事情,你应该和大家提前商量一下再做决定啊!" 听到这样逆耳的责问,林彪也不想多谈了,只是用嘴皮子应付回怼着。 罗荣桓更加生气了,一再强调部署的重要性,可林彪也拍了桌子,大声地对罗荣桓怒吼。 罗荣桓已经和林彪认识这么久了,他们俩共事也有很长时间了,在林彪面前,罗荣桓此前还从来没有如此大动肝火。 这次吵架,让林彪的面子也有点挂不住了,身边的工作人员们都没有见过这种场面,纷纷目瞪口呆。 可吵架不是关键,关键还是要去解决实际问题,林彪被罗荣桓说得无法还嘴,就问了身后的刘亚楼:"参谋长,你的意见是什么?" 刘亚楼也丝毫没有迟疑:"我同意政委的意见,锦州非打不可。" 由于林彪那封建议电报已经发出去了,看到后来林彪一直没有说话似乎也是默认了,于是罗荣桓就起草了一份电报,主动承担了责任,并且向军委作了深刻检讨,表示坚决按照原计划攻打锦州。 林彪看完这封电报,也没有多说话,就丢给秘书去发了。 之后,中央军委接连来了两封电报都是在批评"回师长春"的错误做法,还都强调了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也指出只有打下了锦州,才能掌握住战局的主动权。 宛若一盘象棋,毛主席此刻思考的是全局,想着如何能布局吃"帅",而林彪的想法只是在思考如何吃"车"。 在辽沈战役的一段时期内,林彪完全是被罗荣桓他们给"推"着走的。 毛主席在几天之后再度分析了长春和锦州的选择问题,他也再次指出:如果不去锦州打,那就是要犯历史大错,要把指挥所搬到靠近锦州前线的地方。 在罗荣桓再三催促下,林彪才同意将指挥所往前搬,在阜新安营扎寨。 不过,在后面的战斗中,蒋介石调兵遣将,准备发动"辽西大会战",罗荣桓不断给林彪提出分析和建议,林彪的态度一直比较阴冷。 最终在罗荣桓、刘亚楼等人的一再催促下,林彪才同意了其中几个决定,也不难看出,林彪此时对罗荣桓也有了不满意。 还好,在林彪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林彪这才喜笑颜开,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罗荣桓也写了一份给中央的报告,文中委婉地提到了里面的一些波折,林彪看到后非常生气,将稿子一扔就走了。 到这里,林彪和罗荣桓的关系就已经出现一些问题了。 林彪的不满意,很快之后也体现了出来。 1949年北京在傅作义作用下实现了和平解放,平津战役也告一段落,解放军马上要面临着其他更加重要的任务,战局到了战略反攻的时刻了;此时的林彪想着让罗荣桓离开,并把聂荣臻给调过来。 "林彪不适合国防部长" "调走罗荣桓"这件事其实也比较耐人寻味,林彪和罗荣桓有过几次激烈的交锋,最终还都是以罗荣桓的胜利而告终。 林彪憋着气,想要用罗荣桓将聂荣臻给换过来。 聂荣臻也同样了解林彪,尤其是林彪的个性。 在和罗荣桓的几次交锋中,林彪的谈吐也不是人云亦云,话虽不多可在遣词造句当中极有鲜明的个性,总是能一语切中要害,还有些出自他口中的"经典语言"几乎成为了那段时期的重要标志。 聂荣臻也从不是对林彪的意见无条件赞同,他也和林彪有过几次争执,他对于林彪一样非常了解。 红军时期他们二人就有过几次争执,其中一次两人在争论的过程中,连放在桌子上的盘子都碎掉了。 解放战争时期两人也是有过一次争执的,不过闹出的动静没有那么大。 那是在1948年底到1949年初,由于平津战役的全面展开,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将傅作义集团的60万人分割包围在张家口、北平、天津一带。 随着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等地的捷报陆续传来,傅作义在北平向西南逃南窜的道路也被截断了。 聂荣臻审时度势,认为北平获得和平解放的概率很大,也和林彪、罗荣桓等人提到了和平解放的想法,可林彪对他说:"你这种想法是幻想,不可能实现,还得靠打来解决问题。" 那会的林彪觉得自己打了一辈子仗,人家几十万人凭什么白白送给你? 聂荣臻也继续说明了原因,不过林彪听完还是摇了摇头,显然他还是保持着不同的看法,不过一旁的罗荣桓对聂荣臻的想法表示支持,林彪就没有再多说什么。 聂荣臻这边也觉得若是这么一直争论下去还是没法解决问题,于是就以自己的名义单独给毛主席发了电报,毛主席回电为:完全同意。 到了北平和平解放后,林彪也只是在考虑了聂荣臻和罗荣桓之后,最后才选定了聂荣臻。 不过,那会的聂荣臻还不知道林彪和罗荣桓之间发生了什么,只是回答道: "现在到了战略反攻阶段了,应当由罗荣桓出面主持工作,我现在参加军委工作了,还要兼北平卫戍司令,没有办法离开,至于晋察冀的干部由你选。" 这句话也就相当于是拒绝了林彪的邀请。 聂荣臻是了解林彪,同时也是了解罗荣桓的,他和罗荣桓从1932年开始就在一起共事,抗日战争期间二人分工壮大人民武装;1949年初二人并肩作战促使北平和平解放,双方的了解也非常深入。 到了建国之后,祖国的各方面工作都在推进和建设当中,很多重要的岗位,也需要安排给合适的人选。 对于罗荣桓,毛主席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对他的很多看法也会仔细思考。 那会,毛主席也一直非常关注着罗荣桓的健康问题,罗荣桓担任总政部主任等职务,工作非常繁忙,很难好好休息。 成都会议期间,罗荣桓和林月琴在院子里面散步,碰巧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也对林月琴说:"我们这位病号可是老实人呀!我喜欢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1959年,毛主席单独找来了罗荣桓,两人也谈到了国防部长人选的问题。 罗荣桓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不过他回家之后一直是守口如瓶,林月琴问他和毛主席说了什么,罗荣桓也只是回答道:"一些人事上的事情。" 后来,林彪还是当上了国防部长,并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 这次谈话的内容,毛主席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上直接说明了,他说: "当时,我要罗荣桓同志谈谈他的看法,国防部长人选已经定了林彪的,罗荣桓说林彪在打仗方面还可以,就是主持全面的工作不一定能行,一是身体的原因,二是喜欢小圈子,不能团结绝大多数同志也是他的弱点,现在看来,罗荣桓是很有预见性的。" 不过,罗荣桓的身体在建国之后一直就不太好,组织上也在尽力帮助他治疗,遗憾的是,他还是于1963年逝世。 在罗荣桓逝世后,毛主席在听取聂荣臻汇报10年科学技术规划之前还提议与会者起立为罗荣桓默哀,默哀结束后,毛主席对大家说: "罗荣桓有一个优点,那便是很有原则性,不在背地里议论别人,一生始终如一,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罗荣桓是英年早逝的第一位元帅,1963年12月22日公祭大会上,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林彪都来了,林彪和邓小平等将罗荣桓元帅的骨灰送到了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当中。 而和林彪同样共事多年的聂荣臻,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帅,他于1992年5月在睡梦中安然离世。 聂荣臻和罗荣桓的一生都是充满光辉的,他们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毛主席对于他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毛主席还曾写下了一首吊唁罗荣桓的诗句,上面写道: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对于聂荣臻,毛主席也常常说:"聂荣臻是一个厚道人。" 参考 聂荣臻与罗荣桓的革命交往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庐山会后罗荣桓谏言毛泽东:林彪不宜任国防部长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