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天下王权的九鼎,竟然被债台高筑的周天子换钱了?
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收取青铜制作了象征天下九州的青铜大鼎。
从此以后,"九鼎"就成了建国大业的代言。《左传》和《史记》都记载了,夏朝灭亡,九鼎迁商,商朝灭亡,九鼎迁周,这样王朝更替九鼎搬迁的事情。
这是真的,还是只能当成故事会看看?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九鼎的的确确存在。唯一一次"摄影级"记载
秦武王举鼎而死
公元前307年,大力士秦武王带领着他的"举重选手",浩浩荡荡抵达了洛阳。当时周天子就是最后一代周赧王。
秦武王抵达洛阳之后,直接来到了东周的宗庙,摆放九鼎的明堂。他找到象征秦国"雍州"的龙文赤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离地面一尺,正要迈步,结果砸伤了自己的腿骨,不久就命丧黄泉。
这个记载,是周武王伐纣,向天下展示九鼎之后,将近800年的岁月里,第一次有外人看到"九鼎",并且做了充分的描述:雍鼎是红色的,有龙纹装饰。
秦武王作为秦国国君,一言一行都是有史官记载的。这说明,九鼎真实存在,而且真的是九个,而不是大家猜测的一个。九鼎制作探讨
今天举重运动员保持的世界纪录是挺举500公斤,保持者是英国运动员,号称"野兽"。一般的举重运动员能举起自身2-3倍的重量。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秦武王,按体重80公斤举重3倍算,大概能抱动250公斤。我们现在出土的鼎,最重的是"后母戊鼎",重达832.84公斤,制作年代是商朝晚期。
夏禹比商朝晚期制作后母戊鼎的时间要早800年以上,比夏都二里头遗址也要早200-30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并不重,但是工艺已经相当完备,有青铜器制作作坊,掌握了陶范制作方法。也就是说,可能夏禹或者夏早期已经具备了制作大鼎的能力。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的夏朝同期的遗址中,并没有发现大型青铜器。即便是商朝早起,青铜器很大很重,但纹饰都比较简单。龙纹更晚一些,商中晚期很多都有回龙纹装饰。
这么看来,鼎或许是商朝的产物。鼎的去向之谜
让很多诸侯觊觎的九鼎究竟被谁搬走了?
这个问题,司马迁也很糊涂。《史记》中关于九鼎去向的记载相互矛盾。一会儿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一会儿又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乱?其实,很简单,司马迁也不知道周朝灭亡后,九鼎去哪里了。他根据当时的"流行说法",记录了两种可能性,搬到秦国或者丢了。
九鼎搬到秦国说不靠谱。东周的确是秦国灭的,所以天下诸侯都想当然认为九鼎也是秦国搬走了。秦国呢,即使没有找到九鼎,也要宣称"搬九鼎",以彰显获得了天下九州。
后来,班固在《汉书》里记载了,公元前327年,周赧王把九鼎沉在了泗水,秦始皇巡游到徐州市,还派了几千人打捞九鼎。当然,没有打捞上来。
既然秦始皇专门打捞九鼎,那九鼎肯定不是秦国搬走的。那么,象征天下九州的鼎去哪里了呢?"债台高筑"天子周赧王
债台高筑的周赧王
我们都知道,东周的天子是一代不如一代,国家越来越小,也越来越穷。有时候连丧葬费都要向其他国家讨要。但,相比之下,没有最穷,只有更穷。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就是"更穷"的那一个。
周赧王的"穷",成为了一个成语,流传于世,就是"债台高筑"。
周赧王为了对抗秦国,作了"垂死挣扎",号令天下攻打秦国。为了做表率,他发行国债,众筹搞了一支几千人的军队,在龙门等着会师诸侯。这一等,就是小半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来。这些乌合之众也就作鸟兽散。
钱花了,事情没有办成,也就没有掠夺秦国的金银珠宝,没有办法还账。被人追债追急了,周赧王就躲在了宫室后面的高台上,这就是"债台高筑"。
这么穷的人,又欠了一屁股债,你让他守着九鼎,没有一点想法也不现实啊。毕竟,那个时候,铜钱和鼎都是铜。那么重的鼎,可是一笔价值不菲的财富。
即使周赧王不动心,那些追债的人也会有想法。偷偷拉走,熔点换成钱,还要什么债啊。后记
如果这样,九鼎当然就没了。秦国灭了东周,翻箱倒柜也找不到九鼎,却背负了搬走九鼎之名。
周赧王也不想让真相大白天下,使自己背负万世恶名,于是向世人撒个谎:扔河里了。
如果这样,别说秦始皇,就是现在各种仪器一起上,把泗水翻个遍,也休想找到"九鼎"。
九鼎,化于无形。可能是一枚铜币,一个箭头,一块铜镜,也可能什么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