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女子也能从政,浅谈明朝女官制度的发展及影响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
自古以来,古代王朝的内廷都是由女性来进行管理,由于她们数量庞大,自然使内廷事务也特别繁琐,因此女官一职应运而生。
女官自周朝设立起便极大的提高了内廷的管理效率,因此历朝历代都对其特别重视,并针对当时的发展予以完善。
及至明朝,终于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女官制度。层层选拔,方可进入深宫
中国古代女官从广义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指后宫中的嫔妃,另一类是专门从事宫廷日常生活运转的事务女官。
她们在狭义上则说的是专门负责内廷日常管理的女性,没有妃嫔之意。
秦汉时期,皇后、夫人之下皆属后宫女官,其实实际上也就是古代皇帝的侍寝之人。
在唐代,"女官"包括内官与宫官,内官即妃嫔,宫官则是承袭自隋代并加 以完善的六局二十四司及宫正司,也就是狭义上的女官。
明朝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就开始设立女官制度,在大体上沿袭唐朝的制度,之后又进行了多次的完善,才最终确定了职权明确、层次分明的明朝女官体制。
内廷之中的这些女官,靠着她们非凡的智慧以及出色的办事能力把内廷之中的事情巨细无遗地处理好。
同时因为自身良好的品行以及贤淑的品德为嫔妃、宫人做了榜样,因此对内廷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任何职位,选人是重中之重,在古代更是重视宫廷人员的采选。
《明初琐记》中记载,"洪武三年,诏选天下女子之秀者入宫……入选者,皆得为女官矣。"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女官的来源主要是从民间选择。明朝选择女官的第一要义就是德行兼备,要知书达理、品行端正,只有这样才会有机会被内廷选中。
在初选过后,被选中的女子还要再进行下一项为期三十天的考察,只有这次考核通过才能算真正被选入内廷成为女官。
朱元璋在位时期,采选女官对于其年龄有一定的要求,对象必须是独身女子,并且年龄不宜过小,因为这个职位的性质是需要女子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生活经验的。
这说明选拔女官与选宫女的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女官是不备后宫之选的。
最终被选入宫的女官,朝廷不仅减免它们家庭的徭役,就连去往京城的路费也是朝廷出,这对于一些贫苦百姓家已经算是极大的皇恩。
之后随着女官制度的完备,对女官的年龄下限做了一些调整,在个人能力方面也有了更多要求。
需要会读书写字,并且要会算账,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女官的整体素质。
明代的女官除了通过官方组织于民间采选这一主要选择途径进入宫廷外,也有少数是通过其他途径入宫的。
如孝宗生母纪太后,起初只是宫内的侍女,后来因为她贤良淑惠并且人品较好因此被安排为守内藏的女史,而且她是被俘进宫的,并不是常规的民间选拔。
但是此类人只是极少数,在整个明朝历史中屈指可数。各司其职,制度完善
明朝女官制度的完备,都是在明太祖时期进行修改,并最终定型。
明太祖在让礼部议定宫官制度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沿用前朝的的制度,即设立六尚局及宫正司。
后来经过两次修改,最后终于成为了人员数量庞大、分工明确、机构完备的明代女官制度。由此也可以看出来明朝后宫的事务之繁琐。
因为后宫事务众多,所以需要大量的人手。
《明史 职官志》记载,"凡宫官一百八十七人,女史九十六人。"可以看出此时女官人数不在少数了。
虽然女官人数众多且等级分明,但是她们的职位并不高。
其中最高一级的"尚"字女官仅正五品,并且人数寥寥无几,只占庞大的女官队伍的很小一部分,而占据总人数几近三分之一的女史,则流于品外。
因此可以说明代的女官制度的建立赋予她们襄赞后妃、表率宫女、整肃宫闱 的职权,但却并没有赋予与她们身份相应的地位。
明代女官的职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负责宫中的常规事务处理,二是负责皇室礼制中的事务。
女宫的职务范围涵盖人员管理、日常礼仪、物品保管与供给、饮食医药、 宫廷服务、生活杂事等诸方面包括宫廷事务中的各个环节。
虽然六尚女官的职掌看起来确实林林总总,十分复杂,但其实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类,包括宫廷管理、宫廷礼仪和宫廷生活。
宫廷管理方面主要由尚宫局负责,包括对宫人的管理和六局各种管理事务的总行。
此外,宫正司掌宫闱纠察戒令,其职责亦属于对宫中人员的管理。宫廷礼仪方面,主要是由尚仪局来负责。
宫廷生活方面,则是属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的职掌,分别负责宫中衣、食、住、用的各项事务。
从每局司的具体职掌看,还可细分为对帝后妃的服侍和各种物品的保管。
各局司各司其职,但却不是各自为政,具体事宜的执行办理往往需要各局司之间的相互配合。
比如,尚宫局下司簿司掌宫人廪赐,但具体执行时,则需先由尚功局下司计司度支调配,再由尚食局下司饍司按司簿所掌的宫人名籍进行发放。
再如尚仪局负责后妃礼仪起居之事。但遇后妃出行或参加典礼活动,其他局司的女官必须饮食、服饰、出行等各方面提供服务保障。
甚至参与到礼仪活动的环节中,与尚仪局的女官相互配合,保障典礼仪式的顺利进行。
六尚各司其职分管不同方面的事物,以"尚"字女官为各机构的总负责人,再下分各司细化分工,最终形成一套完备的程序。伴君左右,为君分忧
后宫真正的主事者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女官的设置蕴含着中央集权下皇帝对拥有一个雍肃和睦、井然有序的后宫的美好幻想。
是保障皇权正常运转的辅助手段,也是明代宫廷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女官是宫廷内职,所以是不备后宫之选的。选备后宫的女子与选做女官的女子在选拔标准上是有些差异的。
选择嫔妃的标准自然是姿色为第一位,并结合综合素质来决定,而女官之选则主要是看其个人能力,对于外貌并无特殊要求。
虽然明代的女官大多都是凭借自己出色的个人能力被选入宫中,因此大多相貌并不出众,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美貌的女官。
因为她们本就在内廷工作,因此不可避免的会经常和君主接触,俗话说日久生情,所以有时也会必不可免的被君主所青睐,但她们并不喜欢这种生活。
因为她们精通史书,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历史上红颜祸水的例子太多了,如妲己、褒姒的例子,因此于理她们不会接受君主的宠幸。
况且伴君如伴虎,天子贵为一国之君,脾气秉性自然不会如普通男子,对待儿女之情也会有更多的选择,所以于情她们也深知君主不是良配。
因此她们都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从不做僭越之事。
不仅如此,因为他们本就是宫廷的内官,掌管内廷之包括礼仪之类的各项事务,所以她们也会时常教导她人要严于律己。
正是因为她们的美好品质,所以女官们做事情甚至会比某些嫔妃更能获得君主的信任。
她们大多出自普通百姓家,因此自然不会卷入外戚干政以及其他的权力斗争漩涡。
这些女官因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此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精通算法。
所以她们在宫廷的日常生活管理中也做得井井有条,在一些支出方面也会为朝廷盛夏很大一部分,这是其他人所代替不了的。
另一方面,女官制度的完善在某些程度上也打击了当时宦官的势头,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建立前期朱元璋已经见识到前朝宦官掌权所导致的乱世,因此他开始逐渐削减宦官的权利。
《明实录》记载:"寺人过侍奉洒扫,不许干预政事。"
说明统治者已经不让宦官们识字读书、干预时政了,只当是伺候人的佣人。
既然宦臣们目不识丁,便不能掌管诸如图书管理、日常记录的事情。因此宦官的权利就自然而然的转移到女官的手中了。
如此一来,宦官们既目不识丁又不掌握权力,而女官们天资聪慧、遵循蹈矩,所以内廷的管理就变得容易了很多,皇帝自然是满心欢喜。结语:
明代女官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明代内廷相对安稳,对于明朝的皇权制度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在明朝后期逐渐远离权力中心,但是在整个内官制度中仍旧有着重要的地位。
女官制度的衰落,也为之后宦官再次掌权埋下了伏笔,可以算是明朝覆灭的一个诱因。
女官制度不仅对当时明朝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仍旧可以从其身上学习那些贤良的品性。
参考文献:
《春明梦余录》
《明史》
《明实录》
《太平御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