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核弹头规模悬殊,美国为何不敢对中国动手?止战的关键在哪?
在实际生活中, "任何持久的关系,本质都是双方的势均力敌。人和人的尊重,到最后,拼的也都是硬实力" 。人与人的关系如此,国家间的关系亦然。
在实力为根基,利益为纽带的国际社会中,"均衡之美"永远是维系国际和平的根基柱石——势均力敌的力量对比格局,是制约国家间动辄武力相向的底牌底线。
核武器出现之后,一方面,其巨大而恐怖的破坏力令世人生畏;另一方面,"核战争无赢家"的属性,也使之成为了制约战争的积极因素。 中国和美国都是举世公认的核大国。
但事实上,作为世界上最早研制出核武器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核弹头在规模数量方面,依然远远领先中国。
但多年以来,美国为了打击中国,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但始终不敢动用武力。
那么,核力量占据巨大优势的美国为何不敢对中国动手?止战的关键在哪?
一、中美两国之间在核弹头规模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关于核武器的几个历史片段。
美国是核武器的诞生地,也是无可辩驳的核超级大国。
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的"质能方程",让人们意识到了原子聚变、裂变可能产生的巨大能量,这就为核武器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二战后期,美国几乎是倾尽全国之力,汇集了整个西方的科技精英,搞出了核武器。
广岛"小男孩"的一声巨响,让全世界见识到了核武器的惊人破坏力。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原子弹可谓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美国人也的确考虑过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搞"核垄断"。
但原子弹的巨大军事战略价值,就好比散发着香味的"禁果",让世界各国趋之若鹜。
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美国曾霸道地向联合国提议,将所有国家的核武器研制以及核材料的生产置于"国际监督"之下,其言外之意就是要垄断核资源。
但令其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四年之后,1949年8月,苏联就引爆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令美国人措手不及。
此时,原子弹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管理、如何使用,何时用、何地用,也都还是一个新命题,美国人也并没有制订出一个成熟的国际核战略去制约苏联。
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方面,我们新生的人民政权如旭日东升,充满朝气;
但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又是异常复杂—— 为首的敌对势力虎视眈眈,反动分子蠢蠢欲动,意图颠覆我们的新生政权。
美国更是多次挥舞着"核大棒",对我们进行恫吓威胁。
在此危难关口,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开发"两弹"的战略决策。
经过多年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让中国也迈入了有核国家的序列。
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美之间的核力量还是存在巨大差距 。
2014年,美国负责国际安全核不扩散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特里曼曾向外界透露,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美国储备有核弹头4804枚,这是近二十年来美国官方公布的最为准确的核武器数据。
但该数据并没有将数量多达千枚的退役或待毁核弹头统计在内。
美国的所谓"核裁军"战略奉行的是"裁而不减,削而不毁"原则,那些被裁撤的"报废"核弹头完全有可能被再度修复使用。
如果再加上这些,美国可以使用的核弹头数量保守估计在8000甚至9000枚 。
而中国官方从未公布过我们的核弹头规模。
但《原子科学家公报》2010年的报告显示, 在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等五个核大国中,中国的核弹头数量最少,大约只有300枚左右,甚至不及美国的一个零头 。
二、核武器"相互确保摧毁"属性,是美国不敢轻易使用的根本理论逻辑
美国人为何不敢在独自拥有核武器时,对于那些胆敢偷尝"禁果"的国家,直接进行核打击呢?同为有核国家,力量占优的美国为何不敢对中国动手? 换言之,核武器制约战争,维系国际和平的逻辑和机理何在?
美国知名学者,国际关系领域迄今唯一一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的"相互确保摧毁理论",对此进行了精彩的理论分析。
二战后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人的核力量是远远强于苏联的。但随着苏联核技术的发展,美国也日益感受到了苏联蘑菇云的"威胁"。
1957年8月21日,苏联方面从拜科努尔航空基地发射了一颗"SS-6"洲际弹道导弹,在飞行了6000公里后精确集中预设目标。
这也就意味着,苏联拥有了随时对美国本土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能力,这对于一向孤傲的美国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
但从技术层面祛除苏联的核威胁显然不现实。
于是,一些学者就开始从国际战略层面进行研究,力图规范有核国家的行为,规避毁灭式的核战争。
这个时候"相互毁灭保证"(MAD)理论,应运而生。
防止核大战,关乎全人物类的共同利益,没任何国家都不敢轻举妄动。
当今世界表面上看似乎风平浪静,但威胁人类生存的核战争阴霾始终笼罩不散。
在国际法层面,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是全球公认的"核武器合法拥有国"并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此外,还有9个国家事实上拥有核武器,北约诸国也享有来自美国的"共有核武器"。
换言之,目前全人类似乎都是在"核武火药桶"上栖息生活。
在此情况下,核大战未曾爆发,人类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就在于各方都在竭力避免出现最糟糕的结果——人类集体毁灭。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这种"同归于尽"的"恐怖平衡"战略就是一种"相互保证毁灭"的"纳什均衡"。
具体而言,各个有核国家之间(无论力量强弱),任何一方想要使用核武器攻击 另一方,就必须考虑可能招致的对方的全面核报复,引发全球核大战, 从而造成双发甚至全人类共同毁灭的双输博弈境况。
也就是说,表面上人类文明有可能毁于核战争,但核武器的"相互保证毁灭"属性,反而也在无形之间,成为了保护人类文明的最后一道屏障,使得"核冬天"反倒离我们更远了一些。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即便核弹头众多,但依然不敢对同为核国家的中国动武的最根本理论逻辑。
三、中国的核武器数量不多,但使用得当足以遏制美国的侵略意图
现实中,中国虽然核弹头的数量不及美国,但核武器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具备充足的"二次核反击"能力。
简单来讲,如果一个国家在第一轮核打击中就被对手打得完全丧失核能力,那拥有再多的核弹头也是白搭。
因此,所谓"核威慑力"的关键就在于"二次核反击"能力。
所谓"二次核反击"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在遭受一轮核打击之后,仍然能够保有足够的核力量用于报复还击。
就中美关系而言,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山地、峡谷众多,海域面积广阔。
我们的核弹头数量虽然不及美国,但被我们国家广泛部署在了祖国各地 ——翱翔蓝天的先进战略轰炸机、蛰伏深海的战略核潜艇、机动灵活的陆上洲际导弹发射车等,都能够保证即便遭受一轮核打击,我们依然有充足的力量予以反击。
例如,我们的战略核力量"撒手锏"东风-41洲际导弹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具备了井下发射、公路机动和铁路机动三种发射方式。
在核战争时可以深藏地下待命,一旦国家需要就能够随时喷射而出,突破美国的反导拦截系统,直击其要害城市,单凭这一点就足以遏制美国的狼子野心。
而且,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核武器制造的相关技术,早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
制造核武器的最大瓶颈,在于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这对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制造业实力和经济实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中国拥有全球最为完备和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辽阔的国土面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铀矿等相关资源,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淬炼,我们的核武器制造技术更是领先世界,再加上庞大的经济体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社会制度。
一旦国际形势有变,国家安全需要,我们完全有能力在短时期内制造出规模足够的核武器,以制衡美国的侵略野心。
四、贸然使用核武器会让美国成为国际舆论的众矢之的
无论任何国家,贸然使用核武器必然会背负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
作为一种动辄杀人以万计,核污染数十年的非常规武器,核武器的使用绝非一条命令、一个按钮那么简单,必须慎之又慎。
二战时期,即便是面对"穷凶极恶,毫无人性"的帝国主义日本,为了迫使日本投降,美国人使用了两颗原子弹,也还是让美国人背负了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
对此,许多参与研发核武器的科学家发表的那些"自责言论"和"反核宣言",可以从中略窥一二。
1945年8月6日,鼎鼎大名的爱因斯坦正在在纽约萨朗那克湖休假,当他从《纽约时报》的报道中知道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中之后,极为震惊和遗憾。
作为原子弹理论的奠基人和推动美国开始原子弹研究的第一人,爱因斯坦自责地说道: "我现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后悔,后悔当初不该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我当时是想把原子弹这一罪恶的杀人工具从疯子希特勒手里抢过来。想不到现在又将它送到另一个疯子手里。……我们为什么要将几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作为这个新炸弹的活靶子呢"?
当年的11月,爱因斯坦再度在《大西洋月刊》上刊文指出: "我认为原子能在可见的将来不会是一种福音,因此我必须说,它当前是一种威胁"。
众所周知,中国的核武器研制,是在特殊国际环境之下,"逼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中国向全世界庄严承诺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因此,美国人如果一旦发起狂来,对14亿人口的中国进行核打击, 先不论成功与否,代价如何,其在国际舆论层面首先就输了理,必然会面对波涛汹涌的国际舆论指责。
五、结束语
在力量对比层面,我们核武器的数量和规模始终比不上美国,但美国为何不敢对中国动手?
首先,核武器的巨大破坏性、毁灭性、颠覆性的物理特质决定了,这种武器一旦使用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其次,中国的核武器虽然在绝对数量上逊于美国,但整体够用而且质地优良,完全可以保卫我们的万里疆土,震慑豺狼。
中国地域辽阔,海陆兼备,战略空间极大,深海核潜艇、陆基核武器、地下核长城等一系列战略核武器相互配合,使我国具备了强大的"二次核反击能力"—— 美国的核力量再强大,胆敢越过雷池半步,定会付出惨痛代价!
总之,美国即便拥有"毁灭全球"的能力,但只要中国具备"摧毁华盛顿"的能力,美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随着中国的日渐强盛,美国遏制、打压中国的狼子野心更是日甚一日。
其用军事力量围堵中国,甚至在他们认为"必要"时,利用核武器优势玩弄"核讹诈"的可能性也在与日俱增。 对此,我们也必须居安思危,做好应对准备。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某资深媒体人曾提出,"中国需要1000枚核弹头,至少100枚东风41。快速提高核弹头尤其是东风-41的列装数量,这是中国对美战略抵抗力的基石",亦是不无道理。
六、参考文献
[1]毛翔编:《现代非战略核武器概论——美·俄非战略核武器理论发展与部署实践》(国家安全研究系列丛书),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 2017年版。
[2]侯锐:《美国战略核导弹发展与控制研究——1945-1980 兼论美苏核安全关系变化与冷战进程》,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2011年版。
[3]邹治波、刘玮:《构建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非对称性战略平衡的视角》,载于《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1期。
[4]程晓勇:《塑造与"反哺":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背景下美国核战略转型论析》,载于《当代亚太》,2021年,第3期。
[5]杨原:《超越"确保摧毁":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原理》,载于《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5期。
苹果抢走高端用户,国产想瓜分中端市场?网友要靠性价比说话!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手机行业现在基本形成定局,苹果独占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华米OV等品牌抢占另一半市场。相比之下,中端领域竞争其实更激烈,主流厂商都推出了子品牌希望分一杯羹,究竟
郡县联播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视频加载中captionssettings,openscaptionssettingsdialogcaptionsoff,selectedBeginningofdialogwind
(生态)都市田园春色好近日,深圳光明区欢乐田园的油菜花开放,吸引市民踏青赏春。2月16日,市民在深圳光明区的油菜花田游玩。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2月16日,和谐号列车驶过深圳光明区的油菜花田(无人机照片)。
一个男人变心了,往往是从不在乎你这些小事开始的文小麦写最暖心的文字,治愈孤寂的心,关注我,温暖你。01一个人在乎不在乎你,无需试探,不必多说,而是在相处的过程,你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爱得越卑微,哪怕是低到尘埃里,也是被人看不起
在湖南喝酒,一定会尝到的4道菜,都是湘菜代表,配上酒更加香醇湖南,自古以来都是鱼米之乡,而且小吃遍地开花,不管是长沙臭豆腐还是糖油粑粑,还是湘菜的鲜辣可口,随便一个家的菜都堪比饭店大厨的手艺。而湖南人喝酒也非常厉害,尤其是湘江两岸,一到晚上
美国加州一特斯拉ModelS撞上停靠的消防车,车主不幸去世IT之家2月20日消息,当地时间周六,一辆特斯拉ModelS撞上了一辆停在美国加州州际公路上的消防车,导致司机当场死亡,另有1名乘客重伤,消防车上的4名消防员也受了轻伤。目前,事故
新装备新科技加速农产品提质助力现代农业增效央视网消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两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农产品,出现在田间市场和大家的餐桌上。如今,新装备新科技的应用也正在加速农产品提质,助
只会更惨!放开生育结婚登记后,普通男性会受益吗?四川最近推出了一项新政策,取消生育登记限制,就是说不用登记结婚也能生孩子了。新办法于2月15日开始实行。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1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2取消办理生育登记时生育的数量限制
成长成就与成为孩子问小孩在变高变大,大人为什么就不变了呢?小孩在成长,大人也在成长吗?成长,是扩大的过程,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部分。小孩身体成长,是看得见的,脑子里知识道理的成长是看不见的。看得见
亚陵寝或墓穴之通道?传统文化中一个人起名字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忌讳一些要忌讳的字。包括不能与祖宗和长辈们同名同字或同号,当然更不能与皇帝同名或同字号。因此给孩子起个名字就是一个非常庄重而严肃的事情。
孕妈必看这样的胎动需警惕!孕期数胎动,相信每个妈妈们都很熟悉,胎动可以方便简单地检测出宝宝的状态。不过还是有很多新手妈妈们不了解,胎动怎么数?什么时候数?什么情况是正常的?什么情况又需要就诊?今天分享的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