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无人问津的路程,需要独自去行走。 就像这个女人,这样的路程,一走就是15年。 而且,还在一直往前延伸。 15年,5400多天,她一个人坚持走了过来,用坚韧和大爱,带给太多人感动。 当时,只有31岁的她,身处异国他乡、丧夫、独自抚养三个孩子、赡养两位老人…… 面临的,无疑是一段痛不能言,苦不能语的日子。 怎么看,她的未来都是一副烂牌。 而她,悄无声息地扛下所有的伤痛。 2014年1月12日,这位来自异国的女人登上"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的领奖台。 一时间,她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主角。 很多人好奇,一位外国女人,为什么会参加"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评选? 她又凭什么当选? (娜佳) 要知道,"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的评选,是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原"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 打造河南人民的精神偶像,褒奖鼓舞人心的传统美德,评选活动以网民投票为主。 2013年10月13日,当期投票截止,在500万网民的投票中,她以高票获选。 网友赞叹: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这首歌颂葵花向阳而生,懂得珍惜阳光,忠贞不二的诗句,就是对她最高的礼赞。 她叫杜拉维茨·娜佳(下文称娜佳),是从乌克兰远嫁到河南新乡的媳妇。 外国美女,为何远嫁异国,她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 现在的她,过得怎么样?我们一起去看看。 1976年,娜佳出生于乌克兰首都的中产阶级家庭。 她拥有典型的欧洲美女的气质,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白皙的皮肤,还有一头耀眼的金发。 她从小深得父母的疼爱。 1994年,18岁的娜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著名的乌克兰敖德莎食品工程学院。 也就是那时,她遇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赵鹏 。 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引起娜佳的好奇心。 她的世界里,鲜有黑色头发,黄色皮肤的东方人。 这个男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出生的地方是什么样的,那又是怎样一个国度?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娜佳开始靠近这个男孩。 渐渐地,她被男孩的聪明、勤奋吸引。 而男孩,也被她的热情、开朗吸引。 爱情的种子,在两个异国年轻人的心中,悄悄地萌芽。 他们的爱情故事,像普通情侣一样,浪漫、温情,回忆起来全是甜甜的味道。 他们一起旅行,一起品尝美味,互相分享关于自己的一切。 赵鹏身上不同的民族文化、饮食习惯、风土人情,让娜佳深深地着迷。 校园时光总是短暂的,即将毕业的两个人,面临着巨大的人生抉择。 对于娜佳来说,家庭条件优越,富养长大,留在国内肯定比远走他国更幸福。 更重要的是,父母根本不相信这个中国男孩。 他能不能把女儿照顾好,女儿若是受了委屈找谁诉说,他们想女儿了又怎么办? 与此同时,国内赵鹏的父母也在担心,从小生长在不同国度的两个人,未来到底会不会幸福? 浪漫的爱情,第一次遭受到严峻的考验。 一边是爱自己的父母,一边是自己爱的人。 娜佳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赵鹏郑重地问娜佳: 未来,你愿意和我一起生活在中国吗? 搭建一个幸福的小家,相爱一辈子! 那一刻,娜佳羞涩却又无比的坚定,她愿意! 听到心上人的肯定回答,赵鹏主动去拜访娜佳的父母。 在他提出带娜佳回中国时,却被娜佳的父母严厉回绝了。 一次又一次,赵鹏执着诚恳的心,终于打动娜佳的父母。 渐渐地,他们的内心开始动摇。 终于,在两人的坚持下,双方父母最终成全了这段跨国姻缘。 1998年,22岁的娜佳告别风光如画的故乡。 她怀揣一颗异常兴奋又忐忑的心,跟着赵鹏万里迢迢,回到中国,来到河南新乡。 见到赵鹏父母的那一刻,娜佳愈发不安。 她担心这对朴素的农村夫妻,会在意自己与他们的不同。 她用生硬的语言打招呼,"爸爸好!""妈妈好!",随即热情地上前拥抱婆婆,惹得婆婆乐不可支。 娜佳感受到婆婆的喜悦,准备去拥抱公公。 吓得公公连连后退:"咱不兴这个,不兴!" 第一次,娜佳真切地感受到,两个国家不同文化的差异。 1998年10月,在素朴的农村小院里。 娜佳和赵鹏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而又热闹的中式婚礼。 (娜佳和赵鹏在农村小院里结婚) 对于从小生活在乌克兰的娜佳来说,中国的每一处地方,包括婚后的生活,都让她感到新奇。 习惯了左手拿叉、右手拿刀的生活,对于中国的"筷子"文化,娜佳是又喜爱又头疼。 训练了半个多月,才渐渐熟练。 乌克兰的食物,多以肉类、果蔬为主,在新乡却是以面食为主。 虽多有不习惯,娜佳却也从不挑剔,婆婆做什么就吃什么。 而公婆一直都担心,这个"洋媳妇"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又不同,不会喜欢农村的生活。 种种的问题,都让这对夫妻忧心忡忡。 娜佳却全然不认为,这些问题有多严重。 每每见到婆婆从早忙到晚,娜佳总忍不住伸出大拇指: 我的中国婆婆最勤劳。 看到婆婆忙碌时,娜佳常常会用蹩脚的普通话说:"妈妈,我来!" 娜佳用最简单,最淳朴的方式,轻松地将这些问题解决掉,打消了公婆的担心和顾虑。 1999年,娜佳生下了她与丈夫的第一个孩子。 因为儿子是在乌克兰出生,所以一出生就加入了乌克兰国籍。 同年,赵鹏从乌克兰毕业。 两人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之后,选择在浙江宁波创业。 2003年,娜佳与丈夫在宁波开了一家汽车零配件出口贸易公司。 凭借精通俄语和汉语的优势,他们将国产汽车零配件销往东欧、西亚等国家,一年的销售额上千万。 赵鹏从一个农村穷小子,变成身家千万的老板。 2006年,事业成功的同时,这个小家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一家人的日子其乐融融。 原本不看好他们的亲朋好友纷纷感慨,希望能从他们的身上,寻找到爱情事业双丰收的"秘诀"。 丈夫的贴心爱护,公婆对自己的呵护,让娜佳彻彻底底爱上了这片土地,对未来更加憧憬和向往。 只是,世事难料。 2007年,一份医院的检查报告,把这个幸福的家庭推向痛苦的深渊。 丈夫赵鹏积劳成疾,查出肝癌晚期。 赵鹏就这样倒下了。 娜佳将所有的积蓄用于丈夫的治疗,甚至将公司以低价变卖,一心只求丈夫能活下来。 她不断地祈祷,希望上帝能放过自己的丈夫。 可无论她怎么努力,怎么祈求,丈夫最终还是带着不舍离开了人世。 留下了3个孩子,年迈的双亲,还有他最爱的妻子…… 这一年,娜佳31岁。 忍着悲痛,娜佳把丈夫的灵柩送回新乡老家。 失去此生最爱的人,鲜活的生活突然消失,那个约好冬天去看雪的人,变成了一堆黄土……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那个说一辈子爱她,要给她幸福的人没了。 那自己该何去何从? 冷冷清清的家,早已不复往日的热闹。 看着身边的孩子,最大的仅有8岁,最小的也才一岁。 还有年事已高的公婆,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以后,一夜之间苍老了10岁。 对于老两口来说,女儿远嫁南京,唯一的儿子是一生的骄傲、下半辈子的寄托。 不成想,命运难测,晚年丧子。 一个曾经幸福的家庭,面临解体。 所有人都在等,等娜佳的决定。 (娜佳的婆婆) 甚至,远在乌克兰的父母,已经开始催促娜佳回国。 3个孩子都是乌克兰国籍,那里对多生子女家庭有优厚的福利制度。 回到熟悉的家乡,有家人朋友,一切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好起来。 而公公婆婆,似乎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拦。 只是,乌克兰离新乡真的太远,太远,以后想再见上一面,谈何容易? 老两口早已做好最坏的打算,偷偷地跑出去给自己定了墓碑,就连材质、形状都选好了。 婆婆联系好尼姑庵,只等儿媳带孙子回国后,残生与青灯古佛相依。 她含泪对颓唐憔悴的老伴交代: 儿子没了,孙子以后怕是也见不着,活着也没啥指盼了…… 我也无心管你了,重要的证件、衣物我都收好,放在柜子里了。 等孩子们一走,我就去庵里。 人活一世,最难自愈的不是你跌倒了,而是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 夜里,娜佳辗转难眠。 无论如何,她都应该做出选择了。 到底是远离这个曾经拥有美好生活的地方,还是留下来守护? 天亮了,娜佳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 她要留下来,和孩子们一起留下来,继续守护这个家。 娜佳在公公婆婆面前郑重地宣布: 爸爸、妈妈,孩子的爸爸在中国,亲情在中国,离开的话,孩子们也会不开心。 为了这个家能重新幸福起来,我决定留下来,延续赵鹏没做完的事,帮他照顾好你们,好好养育他的孩子…… 昏暗的房间里,老两口不敢相信这是娜佳的决定,生怕这只是安慰他们。 看着惊愕的公公婆婆,娜佳再次认真地说道: 妈妈,我爱赵鹏,也爱你们! 我们要好好活着,用最幸福的方式来怀念我们最爱的人,让他在天堂放心。 下定决心之后,娜佳一门心思扑在公公婆婆身上,为的是不让他们睹物思人。 她将丈夫的照片、生前物品藏了起来,全心全意地照顾公婆; 让3个孩子每天陪在爷爷奶奶身边,以解他们的哀思之苦。 半年的新乡生活,把娜佳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媳妇"。 她的汉语越说越流利,还能说一些新乡方言。 洗衣拖地一人揽尽,甚至换着花样做中国菜、河南烩面…… 渐渐地,老两口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娜佳在菜市场) 村里人每每提到娜佳,无人不赞,都为娜佳的能干、体贴竖起大拇指。 只是,新乡处处充满了对丈夫的回忆。 白日里可以用忙碌来麻木自己,到了夜晚,娜佳的心便阵阵发疼。 曾经的幸福,化作无数锋利的尖刀,一刀一刀地刺向她残缺的心。 为了鼓励自己,也为了寄托哀思,娜佳找来向日葵的种子,亲手播种在院子里。 她希望未来的自己,能更加坚强、勇敢、乐观地活着。 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学业,娜佳决定带着孩子重回宁波,回到与丈夫一起打拼的城市。 昔日的老板娘,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工作。 终于,她在一家外贸公司找到一份能糊口的工作。 但靠一份工资养活三个孩子、两位老人,又谈何容易? 娜佳便利用空闲时间,又找到几份兼职零工,她说: 只要能赚钱,多苦多累我都会干。 几乎连轴转的她,天不亮,就要起床做饭,送孩子上学。 她一只手牵着老大、老二,一只手抱着老三。 因为老三太小,无法上托儿所,她只能每天带着孩子上班,就连出差也不例外。 下了班,还要洗衣做饭,辅导孩子功课…… 同事们都十分钦佩这个乌克兰女人: 天很热的时候,需要骑自行车送货,十几公里的路,都是她自己去。 为了省钱,她把40多平的小房子改成70平的迷你小复式。 上层卧室,下层厨房、卫生间、客厅、餐厅、书房,一室五用。 娜佳天性乐观好强的性格,深深影响到每个孩子。 儿子们会主动分担家庭琐事,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知道把家里布置得整洁又温馨。 虽然看上去略显心酸,却充满了爱的味道。 偶尔,公婆会来看他们,娜佳就把唯一的床让给老人睡,自己打地铺。 公婆帮忙干点家务,娜佳都是抢着做,不愿让二老碰上一丁半点。 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带着三个孩子,身在异国他乡,这日子怎能好过? 他们拿出自己的积蓄,希望娜佳能换一个大点的房子,又或是能找个保姆,让自己轻松一点。 但娜佳都一一拒绝: 房子够住,不需要浪费。 我年轻,多干点活不成问题。 你们只需要照顾好自己,就是最好的事。 在中国生活越久,娜佳越明白,自己当初的选择对于公婆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每逢重要的节假日,娜佳都会带上三个孩子回到新乡,与公婆一起庆祝。 暑假,会把孩子带回乌克兰看望姥姥、姥爷,补习俄语。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化,娜佳很难做到游刃有余。 为了能辅导孩子作业,她每次都要先自学一遍课文,一笔一划、一个字母、一个拼音的学。 她和孩子一起努力。 私底下,母子间交流用俄语,爷爷奶奶在就必须用汉语。 (3个孩子小时候的照片)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3个孩子是学校里为数不多,小小年纪就精通汉语、俄语、英语三国语言的孩子。 就连每次参加各种比赛,他们都能获奖。 甚至老二老三被服装公司选中,小小年纪就当上了模特,还能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 她累吗? 当然累! 只是需要她的人太多,肩上的责任容不得她有一丝的松懈。 2011年,娜佳因为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只得向公公婆婆寻求帮助。 没曾想,婆婆刚到宁波,旧疾复发。 而正在杭州出差的她,接到公公电话后,连夜赶回。 婆婆这一病,就在医躺了半个多月。 娜佳每天给婆婆擦洗身子、煲汤送饭,凡事都亲力亲为。 就连病房里的人都感叹: 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也难得这样孝顺啊! 娜佳对于公婆来说,不仅仅是儿媳妇,更是自己的女儿。 对于娜佳来说,他们又何尝不是自己最亲的父母。 娜佳的许多朋友不断劝她: 一个人带孩子太苦,趁年轻找个人再嫁吧。 她只是淡淡地一笑而过。 老两口也曾劝过娜佳,希望她重新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他们坦言: 我们都把你当亲生女儿看待。 你如果愿意守家,家里的财产都给你; 如果你想再嫁,我们会给你准备丰厚的嫁妆,让你风风光光地出嫁。 但都被娜佳拒绝了: 我不要钱,我只需要你们健康,孩子们快乐! 我只爱我的丈夫,我也不想让孩子们有另一个爸爸。 为了让孩子们归根,2015年9月,娜佳带着3个儿子回到新乡市,办理变更国籍的手续。 在接待大厅,3个儿子写下承诺书,自己不再拥有乌克兰国籍,自愿加入中国国籍。 几天后,他们终于如愿取得中国国籍,也成为真正的河南新乡人。 (娜佳和公公婆婆、孩子们在一起) 对于娜佳而言,她了却了丈夫的心愿,也了却了公公婆婆的心愿。 原来,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对爱情有一种强硬的执着。 即使与爱人阴阳相隔,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他依然与自己同行,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春懵懂的女孩。 中年丧夫,被迫承受原本不该承受的苦难,使得她看上去比同龄人略显苍老。 就连婆婆都在吐槽她:"皮肤不如以前白了,眼角的鱼尾纹也越来越重了……" 娜佳只是轻声地说:"孩子们都大了,我再不老,不就成老妖怪了吗?" 嫁到中国24年,现在的她,已经46岁,依旧孤身一人。 她从事着外翻翻译的工作。 大儿子在一所高等院校就读,二儿子也上了大学,小儿子已经上了高中。 两位老人在她的悉心照顾之下,也逐渐走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她倾尽所有,诠释了爱,用全身之力来延续爱的意义,也兑现了当初在婚礼上许下的诺言。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健康还是疾病,快乐还是忧伤,我将一直爱你到终老。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作者:朱小鹿&廿一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