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宣布限制半导体原料出口,美日韩集体转向,中国或成最大赢家
援引媒体报道,6月2日,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突然宣布,为回应之前有关国家和地区对俄罗斯半导体领域进出口的限制,俄罗斯联邦将在今年年底前限制氖气、氪气等惰性气体的出口。届时除非获得国家特别许可之外,俄罗斯能源出口商将不得对"不友好国家和地区"出口惰性气体。
事实上,俄罗斯当局早已发出预警,提醒"不友好国家和地区"重视对俄惰性气体的进口依赖,但聚焦于制裁俄罗斯的美西方,显然没有听进去克里姆林宫的警告。据了解,全球近70%的惰性气体产自俄罗斯与乌克兰,其中俄罗斯占据全球30%的市场。
虽然俄乌地区惰性气体储量丰富,但由于当地半导体生产、研发水平较弱,不具有从事高纯度惰性气体加工和生产的能力,因此大部分情况下,俄罗斯企业都是在开采后简单提纯后销往国外,和石油大亨一样靠资源优势吃饭。
外媒分析称,限制惰性气体出口,是莫斯科自天然气"卢布结算令"之后,反制西方制裁的又一重要手段。俄乌冲突爆发后,面对美英及其盟友对俄罗斯的围攻态势,普京签署命令,将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在内的48个国家和地区列入"不友好名单",向其挥舞能源大棒。
此外,这一举动也有"敲打"台当局的意味。就在俄罗斯宣布出口禁令前一天,台当局发布最新一份禁止对俄出口产品清单,以计算机、传感器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和各种芯片禁止出口到俄罗斯。
自2020年末开始,一股来势汹汹的"缺芯潮"便席卷世界,时至今日,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之久,但芯片短缺、半导体价格暴涨现象却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一两年全球芯片价格涨幅基本上以5倍、10倍起跳,各大半导体龙头的产能早被客户抢订一空,挤压订单甚至在2年左右。
对于目前市场上愈演愈烈的"缺芯潮",美国当局格外关注。美商务部长雷蒙多警告称,由于尚未有明显迹象缓解芯片短缺情况,因此全球芯片短缺局面将至少持续到2023年。美国总统拜登,更是打破常规将访韩首站选择在三星电子的半导体生产基地,将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列入美韩4个同盟之一。
放眼全球半导体市场,美日韩三方无疑是最仰赖半导体原材料的国家。由于采购量大、供应链较稳定,韩国具备一定的采购优势;美日等半导体厂商,因为体量相对有限,对俄罗斯依赖更深。
在丧失俄罗斯这个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后,为维持企业生产运转的需要,各国都将寻求更加稳定的供货渠道列入其下一步发展重点。在当今国际市场上,除了俄罗斯以外,谁还能为各大半导体龙头提供一定数量的惰性气体呢?
事到如今,不管美日韩三国愿不愿意,只有中国才能为其提供大量的惰性气体,保证其半导体生产的继续。以韩国为例,其进口的惰性气体主要来自中俄乌三国,其中中国占比在60%以上,伴随着俄乌冲突继续和俄罗斯出口禁令的出台,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攀升。
据韩国关税厅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韩国进口氖气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300美元,比今年3月份提高4.5倍,而今年3月份的价格更是去年同期的5倍。
俄罗斯专家在受访时表示,中国凭借其庞大成熟的工业体系,不仅能快速生产大量惰性气体,还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以更高的价格向跨国半导体巨头出售,从而获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俄罗斯的惰性气体出口禁令发布,一方面反制美西方对自己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又在无形中让中国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成为这场国际交锋中的最大赢家,真是一件魔幻而又神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