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2006年12月,吉林新闻出版局门前突然来了一个老人,声称他们的书籍中有重大错误,他要进行纠正。工作人员不敢怠慢,赶紧问他要指出哪本书的错误,他说,1984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末代皇后和皇妃》中溥仪不能生育,没有后代的说法是错误的,证据就是他本人正是溥仪的儿子。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众所周知,溥仪是没有生育能力的,自然也没有儿子,那么这个儿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如果他真的是溥仪的儿子的话,那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发现了。 出版局赶紧请来了《末代皇后和皇妃》的作者王庆祥,他是长春溥仪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和溥仪的家人也有许多来往,应该能解答这个问题。那么,末代皇帝溥仪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他的这个儿子又是真是假呢? 溥仪出生于1906年,1908年慈禧太后死去的时候他在两岁多。有意思的是当时清朝其实有很多年富力强的皇室成员,溥仪的载沣也还在世,但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却并没有指定那些年富力强的皇室成员作为皇位继承人,也没有让溥仪的父亲载沣来当继承人,反而指定了溥仪这个当时都还不认字的孩童来继位。其中原因究竟何在至今仍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这个决定,给溥仪带来了一段跌宕曲折的传奇人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三次当皇帝"了。 溥仪继位后自然没有执政能力,因此由他的父亲载沣摄政,等他成年后再亲政。但他亲政的那一天终究没有到来,1911年,溥仪继位才三年,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就爆发了。随后大清帝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土崩瓦解,溥仪也被迫签署了退位诏书,以主动退位来换取皇室优待。退位的时候溥仪也才六岁,他稀里糊涂地登基称帝,又稀里糊涂地退了位,这就是溥仪的第一次当皇帝。 不过溥仪退位之后并不是直接就成为平民了,按照民国政府与清廷签订的皇室优待条件,溥仪等人得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中,并保留部分宫女和太监。民国政府每年拨给清朝皇室若干宫廷经费,并承诺不干涉紫禁城内的事务。也就是说,虽然溥仪不是全天下的皇帝了,但依然在紫禁城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他又在这里安心度过了一段时间的"皇室生活"。 但到了1917年,一个"大清忠臣"找到了溥仪,这就是张勋。张勋是一个顽固的保守派,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发布了"剪辫令",号召大家都剪掉辫子。而张勋本人却坚决不剪,依然留着辫子这个满清统治的象征,并且他的部下也不剪辫子,因此有了"辫子兵"的称呼。 当时民国政府内部发生了激烈争斗,史称"府院之争",张勋就以调解争斗为名带着辫子兵进了北京,控制了北京局势。随后就以"大清忠臣"的身份找到溥仪,请他登基复辟。溥仪此时也不过11岁多,在遗老遗少们的撺掇下欣然同意,重新登基,又打出了大清朝的旗号,史称"张勋复辟"。 复辟之后,遗老遗少们又重新过上了过去那种威风八面,风光无限的生活,一时十分得意。然而复辟的美梦是短暂的,张勋复辟的行为遭到了举国反对,段祺瑞在马厂誓师,组织起了"讨逆军",向北京发动进攻。张勋的辫子兵早已腐朽,本就是趁乱进京的,此时在讨逆军的打击下根本不是对手,很快便全线崩溃。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仓皇逃走,而溥仪也稀里糊涂地再次退位,这就是溥仪的第二次当皇帝。 溥仪退位后,考虑到溥仪此时也才11岁多,段祺瑞也并没有追究溥仪,依然让他继续在紫禁城里生活,各类拨款也一如往常。溥仪就这么继续过了几年宫中生活。1922年,16岁的溥仪迎来了一件大喜事——他要结婚了。12月,紫禁城中举行了皇室大婚,溥仪娶了一后一妃。皇后是婉容,妃子是文绣。婚礼十分隆重,一时间,溥仪似乎又回到了当皇帝的风光时刻。 然而幸福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宫中的人们逐渐发现了问题。溥仪结婚这么久,但似乎一直没有孩子啊!如果溥仪只有一个女人的话,那有可能是女方的问题。但现在溥仪有一后一妃,却依然生不出孩子,莫非是溥仪的生育能力有问题?虽然这事大家不敢明说,但民间已经流传着各种小道消息,溥仪本人也是心急如焚,却依然劳而无功。 这边的问题还没解决,溥仪就又遭到了一个新的打击。1924年10月,本来是直系将领的冯玉祥突然倒戈,杀回了北京,软禁了直系领袖曹锟。随后又无视当初民国政府与清朝皇室的协议,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并获得大量宫中财物。此事给溥仪造成了沉重打击,此后溥仪前往天津,秘密联络日本人以获取支持,并在这里组织起了小朝廷,图谋再次复辟。 也正是在此期间,文绣与溥仪的关系逐渐恶化。她反对溥仪与日本人合作,并且她的思想也受到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不再愿意作为溥仪的"小妾"而生活。1931年,眼见溥仪与日本人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文绣索性找机会逃离了天津,随后公开宣布与溥仪离婚,溥仪的"后宫"里也就只剩下了婉容一个人。 不久后,溥仪终究还是禁不住诱惑,从天津秘密前往已经被日军侵占的东北。1932年,溥仪在日军的扶持下建立了伪"满洲国",自任执政。1934年,溥仪正式"登基",自称"皇帝"并改年号为"康德"。然而溥仪的皇帝瘾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不过是日本人的傀儡,表面是皇帝,实际上几乎没有能够自己做主的事情,几乎是相当于被日本人软禁了起来。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也不得不颁布《退位诏书》,不久后就被苏军逮捕,这就是溥仪的第三次当皇帝。 此后,溥仪在苏联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改造,又被移交给了新中国。溥仪一开始还担心回国后会被杀,竭力请求苏方让他留在苏联。但溥仪回国后却并没有被杀,而是被送往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并于1959年获得特赦。多年的改造时光让溥仪彻底感受到了民间疾苦,也认清了自己,此后他从事文史工作,为清代历史研究提供了许多资料,并写了《我的前半生》等回忆录。 《末代皇后和皇妃》的作者王庆祥长期研究溥仪,并和溥仪的家人有许多来往,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因此才能够写出这本书。他很清楚,无论是当时宫中的人还是溥仪的家人都提到过溥仪没有生育能力,也没有后代,溥仪自己也承认这一点。那么溥仪这个"儿子"究竟是从哪来的呢?王庆祥决心见见此人。 此人自我介绍说自己叫王毓斌,原名爱新觉罗毓斌,生于1939年8月。他说溥仪没有生育能力,婉容和侍卫私通等故事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并不符合事实。而自己之所以敢于反驳王庆祥,正是因为他本人就是溥仪和婉容的孩子。 他说由于当时日本人不希望溥仪有孩子,因此溥仪在他出生后为了保护他,便将他送出了宫,交给一个叫朱占林的亲信抚养,而他也改姓为"朱",以朱占林儿子的身份生活。但后来有人又说辈分不对,因此他又跟着朱占林的妻子王丽君改姓为"王",自称是她的娘家亲戚,就这么一直用到了现在。 这个说法明显有些奇怪,要知道当时日本人可是对溥仪全方位监视,也时时刻刻注意着溥仪的后代情况。溥仪要是有儿子,绝对第一时间就会被盯上,他是怎么把儿子送出去的?如果他真有这个能力,恐怕自己也早就逃脱了。并且,所谓改姓之事也是莫名其妙,就如那句话所说:"你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王毓斌能够改姓,但容貌可没法改,他是怎么瞒过那么多人的? 最后,溥仪是1959年就被特赦了,1967年去世。但这八年期间他从未提过自己有一个儿子,也并没有和王毓斌相见。按说溥仪本人都获得赦免了,有儿子的事情又为什么还不能提呢?王毓斌又为什么还要继续隐姓埋名呢? 因此,王庆祥并不认可王毓斌的说法,见对方不认同自己,王毓斌急了,他说自己家里就有证物,请专家过去查看。专家们来到他家里,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枚印玺,说这是"皇后印玺",是当年母亲婉容留给自己的。然而专家们一见这印玺就都笑了,这印玺很明显是个仿制品,还仿制得十分拙劣,随便逛一下古玩市场就能找到。因此所谓"溥仪儿子"的说法,终究也只是个笑谈。 随后,有记者为了进一步验证此事,又找到了时任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的王文锋。王文锋同样对溥仪有着很深的研究,并且和溥仪家人也有着往来。他说此事简直是胡闹,溥仪根本就不可能有孩子,这一点是溥仪家人乃至溥仪本人都承认的。 至于这个王毓斌,王文锋说他也认识,他曾经在古玩艺术交流中心见过此人。之前这个王毓斌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溥仪的儿子,而是说自己是抗联战士的后代,不知道为什么这会儿突然又改口了。 此事被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溥仪的侄媳妇杨景竹专门打电话给相关部门澄清此事,她说虽然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她对宫中的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溥仪没有生育能力这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溥仪的各项生活起居都有人照顾,有孩子的事情不可能瞒住他们,因此所有自称是溥仪后代的人都是假冒的。至此,此事总算是真相大白,所谓"溥仪的儿子",不过是哗众取宠的噱头而已。 其实,这几十年来,总有一些人突然冒出来,自称自己是溥仪的后代,但本质上不过是哗众取宠。且不说他们是假冒的,就算他们真的是溥仪的后代,那又如何呢?新社会应当以才能和品质来衡量一个人,就算他们是溥仪的后代,也不应该因此得到什么特殊待遇,应该靠自己,而并非靠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