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辙不断向前,人们常常为那些搅动风云的千古人物而欢呼感叹。 时事造就英雄,每一个纷乱不止的时代,都会孕育出惊才绝艳的人才。 譬如三国时期的雄杰辈出,我们可以在史书中品读猛将关羽温酒斩华雄,感慨刘备乱世起家白帝托孤的不易,将千古良相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佳话一代代流传。 而那些汲汲生死锋芒不曾显露的平庸之辈,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乃至鄙夷。 作为蜀汉的继承者,刘备之子刘禅,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他被世人视作是昏庸之主。 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历史存在感极弱。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嘲笑,也让他成为扶不起的典范。 发展到后期,乐不思蜀甚至成了忘本的代名词。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当我们剖开事物的表象,便可以看到刘禅背负千古笑名下的无奈和政治考量。 刘禅有他存世的智慧,当他献出成都之后,写了三字交予司马昭。 司马昭看后哈哈大笑,自此放下了杀心,惹得群臣不解。 那么,刘禅写了哪三个字呢?这三个字有什么魔力?天资聪颖 刘禅,小名阿斗,生于公元207年,次年,曹操携兵南下攻打荆州,刘备渡江,其军队在当阳长坂被重创,妻儿离散。 当时是赵云紧紧抱住尚在襁褓的刘禅,并护送其母甘夫人杀出重围。 而甘夫人并非刘备正妻,连这一封号也是她去世后才追封的。 刘禅并非嫡子出身,可却最终成为了刘备的继承人。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刘禅自幼便天资过人。 刘备请诸葛亮、尹籍等名师教导刘禅,并循照诸葛亮教育理念,让他学习六艺,研习治国文理,闲暇时观读诸子学说,同时要求刘禅兼顾学习骑射…… 如此种种,可见刘备对其的重视之心,势要将刘禅培养为一个文韬武略具通的能人。 诸葛亮也曾在射君面前,夸赞年少的刘禅聪慧过人。 在刘备传位时,遗诏书,"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 这句话是说既然诸葛亮先生都对你赞赏有加,夸你远超所望,那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表达了对其子刘禅的信心。 然而,虽有过人之姿的刘禅,接下来要面临的局势却十分不容乐观。蜀国灭国 实际上,将蜀国的灭亡全部归责于刘禅头上是一种很"偷懒"的行为。 彼时的蜀国,外部宿敌魏国虎视眈眈,盟友东吴撕破脸皮。 数郡叛乱,政权摇摇欲坠。 而自从公元223年刘备托孤去世后,继位的刘禅事无巨细地按照其父的嘱托,战战兢兢与诸葛亮共谋政事,不曾懈怠。 彼时刘禅势弱,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也经不起他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避免如魏吴那般的内讧,刘禅接受刘备遗托,尊信重臣诸葛亮,使政局平稳过度,这无疑是当时最务实的选择。 刘禅与诸葛亮多年维系的亦师亦父关系使他对诸葛亮十分信赖。 而诸葛亮的惊才绝艳也是有目共睹的。 诸葛亮在世时,刘禅的政治运作方针基本围绕着"上而无为以任其下"而展开,对宰相采取不干涉主义。 他自己也曾表示:"政在葛氏,祭在寡人。" 即由诸葛亮负责大事决断,他只要负责祭祀礼仪之道,做好领袖便好。 而诸葛亮也尽心尽力地履行相父之责,在他治下,蜀汉一度在成都站稳脚跟,并出现"朝会不哗,路无醉人"的安定景象。 诸葛亮也公然表达了对刘禅的赞誉:"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以诸葛亮的气节,他定不会阿谀奉承,他此言既出,便是大大方方地表达对刘禅的肯定。 公元234年,诸葛亮抱憾病逝。 但刘禅也并没有自乱阵脚,反而及时在城内实行宵禁,进入警戒状态。 公元249年,夏侯霸迫于形势叛魏降蜀,但蜀汉于夏侯霸也有杀父之仇。 刘禅担心他心存芥蒂,在接见夏侯霸时笑脸相迎,言道:"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 表明两军相战有输有赢,难免死伤,你父亲也并非死于我父手上。 又说自己的儿子有夏侯氏的血脉,寥寥几句,化解了夏侯霸心中的郁结,从此心悦诚服。 我们不难看出,刘禅具备极高的政治情商,而且刘禅并不耽于享乐,他任用直言极谏之臣,注重修养民生,不曾大兴土木,已是一位难得的仁慈君主。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维系了整整二十九年蜀国大局。 但即便如此,也难掩蜀汉的颓势。 蜀汉仅占据旧汉十三州之一,国力尚弱。 而蜀汉的门阀贵族本就心中各有所图,诸葛亮在世时尚能威慑住他们,随着诸葛亮离世,这些贵族的异心已经迫不及待地浮上水面。 北部的魏国虎视眈眈,刘禅虽然多次命令姜维北伐曹魏,积极地支持手下的文臣武将,但最终无力阻挡魏军突击之势。 当钟会大军深入蜀地时,精通山川地形的邓艾率精兵奇袭,兵临成都城下,百姓无不惊慌逃窜。 刘禅其子刘谌忠烈,提出"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之悲呼。 但在当时,蜀国人口仅余九十四万人,却有士兵十万,官吏四万,财政入不敷出,百姓负压沉重,国家穷匮难抵。 刘禅对国内兵力疲软的状况心知肚明,也明晰若苦战到底最终也不过是被屠城的下场。 于是,刘禅做出了一个选择。 一个让他被后世辱骂,个人名节尽失的选择。 他拒绝了主战派苦战到底的请求,接受光禄大夫的提议,为尽快平息战事,他决定由自己承担亡国之祸。 亲笔下降书,"舆榇自缚,诣军垒门",将自己的生命交于对手,以图蜀国百姓的平安。 其子北地王刘谌闻讯,怒而不已,在昭烈庙祭拜刘备后,满门自尽而亡。 后来前线姜维旧部虽然试图鼓动兵变夺权,但最终还是失败告终。 自此,蜀国在西南四十余年的统治宣告终了。乐不思蜀 投降后的刘禅,受司马昭胁迫,全家被送至洛阳城,接受安乐公封号。 彼时的司马昭还并不是名正言顺的魏国君主,但客观上已经掌握实权。 司马昭生性多疑猜忌,因此哪怕是刘禅主动投降,仍然对其心生忌惮。 如果刘禅自己稍有不慎,被司马昭抓住把柄,那他便可名正言顺地将其除掉。 而司马昭,早就设好了鸿门宴,磨刀霍霍地想要试探刘禅。 在宴席上,一切规制都按照蜀国国宴安排。 连其中歌舞之女,也都用蜀地之音唱着蜀歌。 歌词凄凉完整,无不煽动着听者内心。 当时在宴席上的蜀国旧臣皆闻之黯然泪下,唯独刘禅表面上无动于衷。 甚至在面对司马昭"颇思蜀否"?的试探时,也嬉笑自若地表示:"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斩钉截铁地表达对故地的毫不留恋,与对热络宴会的喜爱,是他的大智若愚之策。 以昏庸糊涂的表象,消解司马昭对他的戒心,从而明哲保身。 刘禅的意图达到了。 此情此景,司马昭无不蔑视地表示:"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 !" 并对亲信说:"此人没心肝到这种地步,哪怕诸葛亮在世,恐怕也无法保全蜀汉。" 从这话可以看出,阴险多疑的司马昭面对已经失去尊严的蜀国旧主,不由地沉浸在胜利者的喜悦之中。 其高高在上溢于言表,刘禅也因此得以暂时虎口脱险。 我们可以想象,若在此情此景下,刘禅潸然泪下地表示想念,那等待他的不是一杯鸩酒,就是一段白绫吧。三字免死 但即便刘禅已经做到如此地步,司马昭对他的试探还没有完全停息。 接连不停的各路宴会,宴会上司马昭和群臣的试探与戏弄,成为了刘禅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常态。 他在魏国受人欺辱,在面对愁云惨淡的旧部时也无法诉说心事。 而随着司马氏彻底掌握曹魏大权,权臣曹爽的悲惨下场更是让无数人胆战心惊。 司马昭陷入了排除异己的疯魔之中,作为旧日敌对国的君主,刘禅又顺理成章地被司马昭频频监视窥探。 一日,当探子照例向司马昭禀报刘禅的情况。 原来刘禅在自己的住所,安乐县公府衙的门口挂了一个牌匾,上面写三个大字"中山寨"。 司马昭闻言思索了片刻,继而哈哈大笑,下令解除对刘禅的监视。 这一举动引得在场的许多臣子十分不解,于是便询问他其中的原由。 司马昭并没有直接予以解释,而是告诉大臣们将牌匾上的字倒过来读一遍,便知晓其中深意了。 原来"中山寨"的名字倒过来,便成了"在山中"。 刘禅这是借牌匾,表明自己的立场。 他已将自己视为一个在山中隐居的旧人,远离名利是非。 也就不可能再试图东山再起,复兴蜀国了。 刘禅这次对自己彻头彻尾的自贬,让司马昭对刘禅彻底放下戒备。 刘禅也由此度过了危机,保全了氏族性命,免于被株连。结语 刘禅在位四十一年,若没有过人之处,怎么能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 穿过历史的长河回望刘禅的一生,我们可以见到他的妥协与软弱,但他的韬光养晦与政治智慧也同样不可以忽略。 李密曾表示,刘禅稍逊于春秋首霸齐桓公,有功有过,但不失为一代霸主。 直到宋代,刘禅在蜀地仍然是一个正面形象,当地的百姓还为他建立了刘禅祠,要知道,在古代,人们只会为有功德在身之人专门修建祠庙。 直到新儒学逐渐发展成熟,忠君爱国的观念被推广,刘禅的形象才趋向于负面。 在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影响下,刘禅在现代多背负懦弱无德的骂名。 而在后世纷繁文学加工下,刘禅的形象更加真假难辨。 但客观来说,三国中蜀国虽然力弱,但政治大体清明,统治趋向稳定。 作为权力的中心,少年刘禅能做到勉力而为,青年时独当一面,绝境下求得生机,已然具备了成熟的政治素养。 他在险象环生的他国,即使身不由己,但仍然抓住机会保证自己及身边人周全,不可谓不智慧。 人存于世间,他的形象一定是多元而立体的。一昧关注他人的过错,或一昧吹捧他人的功绩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秉持理性的态度,辩证去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1 黄玉凤. 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J]. 半月选读. 2009 (16) [2] 倪方六. 乐不思蜀是刘禅的生存智慧 [J]. 八小时以外. 20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