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蒋介石的左膀右臂,杜聿明自从跟随蒋介石后,对蒋介石一直都是忠心耿耿,肝脑涂地。 他为蒋介石征战四方,为国民党立下了不少战功,蒋介石惯会收买人心,对杜聿明也是极尽拉拢。 不仅提拔杜聿明成为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就连杜聿明的家人也受到了蒋介石的关照。 然而这一切从杜聿明被俘后,便彻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得到我党特赦的杜聿明与妻子团聚后,才得知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妻子告诉他蒋介石所做的一切后,杜聿明又悲又怒,他压根没想到蒋介石竟是如此薄情寡义之人。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杜聿明如此愤怒——自己竟然替这样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卖命。 战功赫赫的杜聿明被俘 杜聿明出生于1904年,是陕西人士,他从小家境殷实,所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私塾读书时,杜聿明便时常受到先生的夸奖。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清政府腐败无能,杜聿明从小便立志要参加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救天下的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杜聿明弃笔从戎后,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在军校里表现突出的杜聿明,很快就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杜聿明跟随蒋介石加入了国民党,在蒋介石的提拔下,一路成为了国民党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 杜聿明一心感激蒋介石的栽培与提拔,所以,对其忠心耿耿,誓死效忠。 同时,他也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为蒋介石和国民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样忠心耿耿的将领在蒋介石的眼里只是一颗可以为他所用的棋子,仅此而已。 内战爆发后,许多军阀为保存各自的实力,不仅消极作战,有的甚至都不出兵。 而杜聿明在面对蒋介石的军令时,明知是险棋,却依然选择誓死效忠蒋介石,率领部队与解放军展开了殊死拼搏。 结局没有意外,杜聿明的部队很快就被解放军包围了,他自己也被俘。 蒋介石故意抹黑杜聿明 杜聿明被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蒋介石那里——世人皆知,蒋介石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一向效忠他的杜聿明,也没有什么信任度。 他认为杜聿明被俘后,应该选择自杀,而不是进入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共产党的改造。 蒋介石担心其会叛变,甚至可能投靠共产党,于是便立马派人散布"杜聿明被共产党枪决"的消息。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曾经战功赫赫的杜聿明,如今在蒋介石的眼里瞬间没有了任何价值,他对杜聿明的家人自然也是十分冷淡的。 全然不顾昔日杜聿明为他浴血奋战的情分,足可见蒋介石的薄情寡义。 尤其,在得知杜聿明被特赦后,蒋介石更是在台湾怒斥杜聿明是叛徒,并且还刻意抹黑,将其之前的所有战功全部抹去,独留下叛徒的名声。 其实,早在杜聿明刚被俘的时候,蒋介石就曾称杜聿明对党国不忠——被俘时,就应该选择自杀为党国效忠。 这样的刻意摸黑,导致杜家人在台湾彻底抬不起头来,受尽了白眼与奚落。 蒋介石拒绝接济杜家母子 杜聿明自从被俘后,杜家的地位自然便一落千丈了,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荣耀。 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得知丈夫被俘,心中甚是担心,即刻起身前往南京,想去找蒋介石了解一下丈夫的情况。 曹秀清来到了南京总统府,然而却根本见不到蒋介石,只派了一个副官来回复曹秀清——这个副官只丢给曹秀清一句冷冰冰的话后便转身漠然离去。 "杜夫人,杜将军已经被共产党杀害了,请节哀!" 曹秀清如同遭到晴天霹雳一般,一下子瘫在地上,久久没有回过神来,等她回到家里,看着年幼的孩子们以及年事已高的婆婆,曹秀清心如刀绞。 她只能强撑着精神,毕竟孩子们还年幼,如果她支撑不住,这个家便彻底完了。 没过几天,蒋介石派人找到曹秀清,要求她们一家马上撤离到台湾,并且还讲什么:留下来也会被共产党抓住的。 曹秀清无奈之下,只能打包好行李,跟着国民党匆匆来到台湾。 然而,来到台湾后,人生地不熟的,曹秀清一个女人要照顾一大家子,确实是有很多的困难。 当初想要巴结杜聿明的一些同僚,看到杜家落了难,自然不会再伸出援助之手,正所谓墙倒众人推。 他们,竟然还想趁着杜家落难再踩上一脚。 蒋介石虽然将杜聿明的家人都带到了台湾,却根本没有给过任何的关照,发放的一些贴补费用,哪能支撑起曹秀清一家的生活。 无奈之下,曹秀清只能变卖家当、首饰——杜聿明的那些同僚趁机压低价格,用很低廉的价格侵吞杜聿明家的私产。 家里值钱的东西几乎都已经变卖得差不多了,可婆婆还要看病抓药,孩子们还要上学,无奈之下的曹秀清只能四处找些零工,勉强维持家用。 想不到昔日的将军夫人,如今竟落魄到四处打零工赚钱贴补家用,曹秀清艰难地支撑起家庭的所有责任,照顾孩子们,照顾年迈的婆婆。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家人的日子本就过得紧巴巴的,远在美国留学的大儿子杜致仁却在此时寄来一封信。 原来杜致仁在美国大学的学业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在毕业之前还有3000元的学费没有交齐,只有交齐学费才可以顺利毕业。 当时杜致仁并不知道母亲在台湾的困境,以为家中应该会帮他解决学费的问题。 家里能变卖的东西几乎全部都变卖了——现在别说是3000元了,300块都没有。 但是,如果交不齐学费的话,杜致仁这些年在美国的学业就几乎全部白费了。 曹秀清无奈之下只能前往蒋府,她想请求蒋介石看在杜聿明的面子上,帮助他们孤儿寡母渡过难关。 但是她被拦在了府外,守卫压根没有给她机会见到蒋介石,无奈之下的她只能写下一封信,在信中: 曹秀清恳求蒋介石看在杜聿明多年为他出生入死的份上,能够借给她3000块,让孩子能够在美国顺利毕业。 曹秀清为了确保,信能够交到蒋介石的手上,还摘下了耳朵上的最后一对耳坠子送给警卫员,希望警卫员能把这当回事情办。 曹秀清左等右等,终于等到了蒋介石的消息,然而,蒋介石却只借给她1000元,而且还是分两年给她。 曹秀清看着手上的500块,瞬间感受到了侮辱,难道杜聿明为他蒋介石出生入死多年,竟换不来3000元吗? 曹秀清将这500元紧紧地攥在手心里,怒视着蒋介石的府邸,人心之凉薄,当真会到如此地步吗? 真应验了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可现实已经容不得曹秀清愤怒了,蒋介石位高权重,曹秀清孤儿寡母的又能拿他怎么办呢,只能暗自伤心气愤。 曹秀清立马将500元寄给儿子,但是离3000元还差了两千多呢,500元也无法解决学费的问题。 杜致仁收到母亲寄给他的学费和信以后,才得知家中的情况。 为了能够凑够学费,他每天都在卖命地打着零工,但是微薄的收入根本付不清学费,如果学费再凑不齐的话,杜致仁便会面临被退学的风险。 在异国他乡,杜致仁不仅每天要打好几份工,而且还要忍受很多同学的歧视,这些同学很多都是和他一起来美国留学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子女。 杜聿明被俘的消息被他们得知后,便时常窃窃私语议论杜聿明是叛徒,投靠了共产党,还骂杜致仁是叛徒的儿子。 杜致仁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父亲是叛徒,但是他每天活在别人的歧视和不理解当中,这些无形之中的诽谤,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备受学费的压力以及同学带给他的诽谤和歧视,让杜致仁再也忍受不了了,他给母亲去了一封绝笔信后,便选择上吊自杀了。 收到儿子在美国上吊身亡的消息后,曹秀清受不了刺激,直接晕死过去了,想不到3000块竟然会让儿子殒命他乡——蒋介石的见死不救,间接的害死了杜致仁。 曹秀清彻底恨上了蒋介石,如此凉薄之人怎能不让人感到心寒呢。 杜聿明非常感激共产党 1963年,在党中央的安排下,杜聿明和妻子曹秀清终于团聚,两人见面抱头痛哭,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 两人都相互诉说着分别后各自的生活,曹秀清终于有机会告诉了杜聿明蒋介石的所作所为。 杜聿明与妻子重逢后,才得知儿子的事情,他不禁又悲又怒,没想到自己誓死效忠的人竟然是如此薄情寡义的小人。 杜聿明后悔自己,竟然会追随蒋介石那么多年,跟着他出生入死,忠心耿耿,却换不来他的一丝怜悯和厚待,竟然冷血地看着自己的妻儿陷入绝境,都不愿出手相救。 "3000块对于他蒋介石来说只是一顿早餐的钱,难道我杜聿明的家人在他蒋介石的眼里,连一顿早餐都不值吗?" 杜聿明悲痛万分,痛惜儿子因为3000块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更是对蒋介石的冷血,感到寒心。 紧接着妻子又告诉杜聿明,蒋介石得知杜聿明被特赦后,不仅怒骂杜聿明是叛徒,还将他所有的功绩全部都抹去了,使得整个台湾的媒体都在抨击杜聿明。 杜聿明当下气得破口大骂:蒋介石这个背信弃义的无耻小人,难不成继续跟随他蒋介石这样薄情寡义的小人,就不是叛徒了? 杜聿明没想到自己弃暗投明,得到特赦后,蒋介石选择如此摸黑自己,这件事也让杜聿明更加深了对蒋介石的愤恨。 杜聿明在接受我党改造的期间,因身体有不少疾病,受到了我党的优待,这是杜聿明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党的领导人不仅安排了人员对他悉心照顾,还会让他多加休息。 作为战犯,杜聿明在功德林受改造期间,并没有任何工作人员故意为难他,这不禁让杜聿明疑问:这是蒋介石口中所描述的"共匪"吗? 他身上的所有疾病,都是常年四处征战,新伤、旧伤,累积在一起才形成的各种疾病。 杜聿明曾经带病打仗根本不在话下,他曾向蒋介石申请休假治病,但是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无情拒绝。 蒋介石一口一个什么"党国不会亏待你们这些将领的",但是却压根不顾这些将领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杜聿明更是没想到,我党对他这样战犯竟选择如此优待,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气魄岂是国民党能够拥有的。 在改造期间,杜聿明被我党的真诚彻底打动,在思想上也彻底认可解放军和共产党的领导。 他诚心诚意地接受改造,经过十年的改造,终于获得了特赦。 杜聿明十分感激我党对他的照顾,得到特赦后的杜聿明,还劝台湾的一些同胞们,早日回归祖国…… 杜聿明虽说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但他同样积极地参加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击败日寇,威名赫赫。 他获得特赦后,还被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面对我党的不计前嫌,杜聿明十分感激,他曾对周总理保证,愿意为祖国的统一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杜聿明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不仅时常会给台湾的同胞们写信,告诉他们如今大陆的发展,还劝说这些同胞们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病逝,弥留之际,杜聿明依然挂心着祖国统一的事情。 参考文献: 《纵横》1998年11期 《北方人(悦读)》2016年07期 《文史春秋》199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