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张学良被蒋介石父子关押了51年后,又被李登辉接力关了2年,终于在89岁这年获得了自由。张学良被释放后,立刻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很多记者赶到他的住所进行采访,而此时一个记者突然提问 ,"如果少帅此生有机会回大陆,第一个想见谁?"张学良突然低下头,陷入沉默,然后脱口说出了一个汉奸的名字。 这个汉奸的名字叫孙铭九。 当张学良上一次还能自由行动时,孙铭九还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对日寇恨之入骨,是少帅委以重用的少壮派军人代表。那在张学良失去自由后,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人沦为汉奸呢? 孙铭九的老家在辽宁省新民县,年轻时在沈阳三中读书,和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是同班同学,因此有机会常到大帅府去玩,认识了张学良。中学毕业后,在张学良的资助下,和张学铭一起东渡日本,就读于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先在天津市长张学铭手下任职,1934年初,经张学铭引荐,投入张学良门下任中校随从参谋,从此鞍前马后,追随左右,成为张学良将军的一名得力干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蒋介石下令不准东北军抵抗。一夜之间,东北重镇沈阳陷于日寇之手,不久蒋介石又下令东北军全部撤至关内,仅仅4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3000万同胞呻吟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然而日本侵略者并不以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为满足,接着又把侵略魔爪伸向关内,1933年1月3日,华北的战略要地山海关失陷,不久热河省全境又被敌占领。日寇在占领长城各口之后,很快又侵占了冀东、察东的大片土地,5月12日攻占通州,重兵直逼北平、天津。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各大城市的学生、工人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谴责国民党当局奉行的不抵抗主义,高呼"打倒不抵抗将军张学良!"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作为东北最高军政长官的张学良羞愧、忧愤交加。 在民族危亡、国难深重的关键时刻,蒋介石仍置日寇侵略于不顾,依然高弹"攘外必先安内"的老调,集中大量兵力和财力,把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国广大爱国人士的反对和不满,也引起了张学良的不满,并引发了张学良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这是"西安事变"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西安事变中,孙铭九可以说是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亲手活捉了蒋介石。 孙铭九 蒋介石后来授意陈布雷编纂所谓《西安半月记》,以日记的形式为自己涂脂抹粉。在这本书中,蒋介石从12月11日起,就察觉出种种疑点。比如"早起在院中散步,见骊山有二人,向余对立者约十分钟,心颇异之""汉卿今日行色匆遽,精神恍惚,余甚以为异。" 被抓之后,明明是张学良不计后果,坚持陪蒋返京,为的是"拥蒋抗日",为举国一致对外,维护领袖尊严,也就是给足蒋介石面子。可到了《西安半月记》中,又无端多出许多戏份,比如他老蒋面对张学良如何正气凛然,说什么"身可死、头可断、肢体可残戮,人格正气不能不保持"、"尔有武器,我有正气"…… 又说什么,张学良因为读了他老蒋的日记,受其伟大人格感召而释放他。 具体到被活捉那一段,《西安半月记》又有大量"英勇"的描述。蒋介石自称躲在石头后面,听到又士兵说要放枪,大喊一声:"我是委员长,你们不得无礼!如果你们当我是俘虏,那就一枪杀了我,休想要侮辱我。"又称孙铭九听见他老蒋喊话后,赶紧跑过来,冲他"长跪而泣",然后恭恭敬敬地送"蒋委员长"到住处。老蒋还不罢休,怒斥"你们这些叛徒,太狂妄了,废话少说,想毙了我就赶紧的。" 当然,这是蒋介石自我美化的描述,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呢? 孙铭九回忆说,12月11日夜10时左右,当他奉命来到金家巷张公馆,张学良对他说:"现在要你去请蒋委员长进城,绝对不能把他打死!"张学良已意识到"兵谏"之举倘若失败,后果将会如何。他对孙铭九说:"明天这个时候,说不定我和你不能再见面了。你死,我死,说不定了。" 孙铭九也意识到此行也许有去无回。他在出发前回家向妻子刘静坤告别,还匆匆写了一张遗嘱式的纸条 ,放在军装上衣右边的口袋里。 张学良交给孙铭九的任务,是和白凤翔、刘桂五率东北军士兵,前往临潼活捉蒋介石。当时的行动非常机密,以至于士兵都不知道真相,他们告诉士兵的是,张学良被蒋介石扣在了华清池,要救出张学良,所以要去活捉蒋介石。 白凤翔 事先摸清的蒋介石卫队兵力是:院内,约80人;院外,禹王庙附近,有宪兵70人左右。王玉瓒率领的一营,负责解决禹王庙的宪兵。孙铭九手下的连长王协一,率50人乘一辆卡车,首先出现在华清池大门前。门卫拦车、开枪了,王协一指挥兵士下车还击,双方激烈枪战。这时,孙铭九的卡车到达,车上也有50多人。在混战中,孙铭九率部冲过大门。 孙铭九绕过二道门前密集的弹雨,和连长王协一匍匐摸进了五间厅。 当他们闯入蒋介石的卧室,吃了一惊:人去房空!环顾四周,桌子上放着蒋介石的军帽、皮包以及假牙,衣架上挂着大衣,孙铭九用手一摸被窝,还是温暖的,这表明蒋介石刚刚出走。 床旁的一扇窗开着,说明蒋介石可能由此越窗而逃。刘多荃师长在华清池门口接通了张学良的电话,向他报告蒋介石逃跑的消息。张学良也捏了把汗。就在这时,孙铭九前来报告,说是一名士兵在后山墙下发现一只鞋子,表明蒋介石可能翻过墙头上山去了。"搜山!"刘多荃下了命令。 东北军沿着骊山西北麓,开始搜山。此时,东北军的士兵们才从长官那里得知,搜山是为了搜蒋介石,并严格规定,绝对不许伤害蒋介石——士兵们终于明白此次行动的真正目的。谁活捉蒋介石,赏钱一万元。士兵们纷纷踊跃搜山。在半山腰,二营八连的班长陈思孝抓住一个蒋介石侍卫。孙铭九闻讯,疾步赶了上去。那侍卫在寒风中哆嗦着,但不肯讲出蒋介石在哪里。事后才知,此人是蒋介石的贴身侍卫、侄儿蒋孝镇。 孙铭九用手枪对着蒋孝镇的脑袋,逼问蒋委员长在哪里。蒋孝镇虽仍不肯讲,但无意朝山上斜乜了一眼。孙铭九敏锐地察觉,就指挥士兵朝他眼睛所瞟的方向追索。没多久,陈思孝在前面大喊:"报告营长,委员长在这里呢!在这里呢!"孙铭九飞步奔去,见到蒋介石从一山洞里出来,正扶着洞口的岩石站着。此时,天色微明。 蒋介石光着脚,光着头,上身穿一件古铜色绸袍,下身穿一件白色睡裤,颤巍巍立在朔风之中。 事后,才知是蒋孝镇背着他上山,避于山洞之中。可以说,蒋介石逃跑时相当狼狈,假牙都没来得及安上,鞋子也跑掉了一只。 被发现后,蒋介石又是怎样的"英勇"呢?他根本还在云里雾里,还担心是红军突袭了自己。听说是东北军后, 蒋介石一会夸赞孙铭九,"你是个好青年",一会又耍无赖,"开枪把我打死算了"。 但当他听到孙铭九说,"我们不开枪。我们只要求你领导我们抗日。"蒋介石看出孙铭九不会伤害他,态度马上强硬起来,一屁股歪坐在地,怒声说:"叫你们副司令来,我腰痛不能走!"蒋介石讲的倒是实话,他的腰是从五间厅出逃时翻墙摔伤的。 孙铭九见蒋耍赖,劝道:"此地不安全,请委员长还是早些离开为好。你腰痛,我们来背你。"他在蒋介石前面蹲下。蒋介石犹豫了一会就同意了,吃力地趴在这个年轻军官的背上。 后来又不少文章称,当初活捉蒋介石的并非孙铭九,而是王玉瓒。关于这个问题,杨虎城将军的儿子,西安事变那年15岁的杨拯民被问及时笑着说:"抓住老蒋,那时节是第一功。将老蒋押回西安城,张学良马上将一大堆银元赏给了孙铭九。这银洋为什么不赏给别人哩?时下自称捉蒋的人,当时为什么一声不吭?骡子把嘴给踢了吗?" 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方面迅速动员大军进逼潼关,以武力胁迫张学良释放蒋介石。东北军则与陕军、红军结成了"三位一体"同盟与之抗衡,并成立了"西北军事委员会"总负其责。 孙铭九升任东北军总部特务团团长,并兼任新成立的抗日先锋总队少将总队长。 张学良对孙铭九等少壮派有过评论,他说"我知道他们的长处,也知道他们的短处,我用他们的长处,制服他们的短处,有我在,他们决不敢胡闹"。这句话十分中肯——当张学良在局势压迫,舆论呼吁和宋子文、宋美龄兄妹的劝说下,亲自护送蒋介石前往南京后,"这些青年"就开始自行其是了。 张学良走后,曾致电留守西安负责的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何柱国等,要求释放扣押的中央军政大员陈诚、卫立煌、蒋鼎文、陈调元四人。王以哲、何柱国则主张将朱绍良、陈继承等其他十余名军政大员一并释放,杨虎城也表示同意,之后又释放了被扣押的中央空军飞机和人员。 对此,孙铭九等少壮派将领在会上表示反对,痛陈应继续扣押4名大员之外的其他人员,作为保证张学良安全归来的人质,但没有得到响应。少壮派"三剑客"认为这是王以哲、何柱国等元老派出卖张学良、向南京方面投降示好的表现,双方的矛盾开始激化。 1937年1月4日,南京方面公布判处张学良10年有期徒刑,经特赦交军事委员会看管,并下令将杨虎城、于学忠等人撤职留任。同时,提出东北军、陕军留驻陕西、甘肃,但让出西安一带的"甲案",和东北军调往安徽、陕军调往甘肃的"乙案"两个解决对峙局面的方案,要求西安方面做出选择。 王以哲、何柱国等东北军元老主张和平解决,要求南京方面先确定张学良此后的职务和名义,再就方案选择进行商讨,并认为杨虎城"打一下再和"的看法是为了"捡东北军的便宜"。蒋介石也曾致电许诺"一俟移防完毕后,中(蒋介石自称)可保证必为负责请求,使汉卿(张学良表字)出而效力国家,至于复权更不成问题",为他们的主张背书。 孙铭九等力主武力救张,与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东北军高级将领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等人发生激烈冲突, 最后竟派人将王以哲枪杀,酿成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二二事件" 。 王以哲 事发后,东北军军师长们极为愤怒,要求惩办凶手。周恩来命刘鼎将应德田、孙铭九等送入红军苏区暂避。于是,许多军师长们愤而宣布效忠南京,服从中央调遣命令,还有人主动采取清共行动,最早帮张学良接上中共关系的高福源因而被枪毙。至此,东北军作为一个集团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在陕北逗留了两个多月后,孙铭九等人被秘密送往北平,此后,孙铭九前往天津。他们为了避免被蒋介石危害,打算过隐居生活。蒋介石几次号召大家出来一起抗日,孙铭九等人都没有出山。然而, 当汪精卫伪政权成立后,孙铭九却选择前往上海居住。1943年,他更是做了汪伪政权的参赞武官 ,曾前往开封组织抚安办事处,试图拉起一支队伍来。 跟孙铭九一起投靠汪精卫的应德田曾表示,他跟孙铭九本想着拉起队伍起义,参加共产党抗战。但没有行动的想法,终归是难以让人相信的。当时张学良在东北军的部下,不愿意跟随蒋介石而加入共产党抗日队伍的,并不在少数,吕正操、万毅便是其中佼佼者。又或许,孙铭九终归有杀害王以哲的污点,真投靠共产党可能也不方便。至于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恐怕只有他本人知道了。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孙铭九后来还做了汪伪的高级官员——伪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抗战胜利后,孙铭九的经历则更为迷离。他自称曾到东北找到中共党组织,接受李兆麟将军派遣打入国民党地方部队,后来又奉派去活动东北军元老,1947年又经天津南下香港,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始工作。 然而,孙铭九这番话却遭到人民日报社编印的《情况汇编》驳斥,文章称孙铭九实际是参加伪满军改编的国民党先遣大队,被李兆麟所部俘虏。后来又有文章称,孙铭九在东北还曾发展特务机构、炸毁共产党军队军火仓库、组织刺杀政治局委员陈云。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扑朔迷离。 可以肯定的是,全国解放后,孙铭九受聘担任了上海市政府参事。而上世纪50年代,当年西安事变中的一些军师长们成了中共的座上宾,应德田、孙铭九却受到审查。最终审查的结果是: "应德田丶孙铭九当汉奸是迫于生计,无奈走过一段弯路。" 晚年后的孙铭九还担任着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等许多社会职务。 1991年8月,沉默多年的张学良在台北一家饭店接受日本NHK电视台导演长井晓的专访,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当年的风风雨雨。此后不久,长井晓来沪,给孙铭九放映了采访张学良的录像带,并说:"张将军很关心你的情况。"孙铭九看着几十年未曾谋面的少帅,忍不住老泪纵横。 参考资料 《亲历西安事变》,李立编著,团结出版社 《张学良身边"三剑客"的曲折人生》,王戡,法制博览 《漫忆孙铭九》,杨闻宇,党史博览 《历史从西安拐弯──采访张学良将军的卫队营长孙铭九追记》,朱光亚,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