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多空旷,要去飞翔,要奉献那一腔愿望,女孩把梦想装满行囊……" 四年前,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孩,把扶贫梦想装进行囊,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百色,投身脱贫一线。 2019年6月17日,她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3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路上,她将青春献给了大山,她是广西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近日,以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CCTV1)播出,引发观众好评不断。有观众留言:"真实,非常接地气","剧情质朴感人,在充满乡村气息的讲述中,展现触动人心的榜样力量" 。 怎样讲好脱贫故事?如何通过塑造典型形象传播社会正能量?近日,该剧导演雷献禾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的专访,分享了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经验和体会。 国家电影一级导演 雷献禾 人物塑造依据生活,真实感人 记者:主旋律创作如何写好真人?怎样把握真实与虚构的分寸? 雷献禾:黄秀文帮助老百姓脱贫,刚开始去的时候老百姓都不认她、不理她,她花了很大功夫克服重重困难,帮助老百姓把砂糖橘种起来。最后砂糖橘结果了,老百姓从啥也没有、甚至赔钱,到每一家多的能赚十几万、少的也能赚几万的收入。老百姓特别感动,搞了个庆功宴感谢她,在送她走的时候,老百姓情不自禁地喊出来:"你是我们的家长!"意思是很认可她,她说的话和走的路都是对的。黄秀文回过头说:"我不是你们的家长,你们的家长才是你们的家长,党的政策才是你们的家长。我也有家长,我的家长今天很高兴。"说完,她哭出声来了。 这个情节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包含着很深刻复杂的内涵。当时她父亲生病,她没法照顾父亲,毕竟村里这边有很多事情需要她处理。所以一说到"家长",她就想到自己的两难处境,这边要孝,那边要忠,家国情怀不能两全。 演员杨蓉在这一段的表演,一下子让我觉得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技派演员。黄文秀虽然是生活中的人,但我们很难捕捉她的内心活动和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想象、通过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但实际上还是不太一样。她是普通人,但又不是普通人。所以我们在演绎她的时候,分寸是很难把握的,很难做到又朴实又真实,又令人感动。 写真人是特别难的。有很多熟悉黄文秀的人会评价你,他们的标准是"像不像"。但是全国观众在看的时候,他们并不了解她的事迹,都是通过看完片子感动了、感兴趣了,才会去查黄文秀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真人是真人,但是你在真人基础上还是要加工,要把我们体会到的黄文秀的精神,通过一定的情节加工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能够追戏,跟着哭、跟着笑、跟着感动。这对所有的主旋律创作、真人创作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写真人要根据采访来,主要人物的情感和人物关系,都要根据生活真实来。但是为了能更强烈地表现她的时代精神,你就要虚构一些东西。 《大山的女儿》剧照 发现每个典型形象的不一样 记者:和您以往创作的典型形象相比,黄文秀有什么不同之处? 雷献禾:我在拍摄每个典型形象的时候,都要问自己他(她)和其他典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只有不一样,才有新鲜度,观众才能被感动。所以我们力求让每一个典型都能在观众面前呈现不一样的效果和感受。 黄文秀第一个特点是,她有发自内心的善良和感恩。她一路被党和政府关心,受社会慈善人士捐助读到了研究生,她特别感恩。别人毕业之后可能会留在城里,但是她毅然离开大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参与脱贫。 第二个特点,咱们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都知道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更多,但毅然回到家乡,投身脱贫事业,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需要勇气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三个特点,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我们去采访的时候,接替黄文秀担任百坭村第一书记的同志说,黄文秀是真正地在思考怎么样让农民永远的脱贫。他说黄文秀经常读书,其中一本书叫《贫穷的本质》,书里讲了贫穷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教育。所以黄文秀想在村里建一个幼儿园。她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她意识到农村的未来一定在孩子们身上,她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只有把孩子们教育好,让孩子们有信心、有理想、有希望能够上好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农村贫困问题总有一天会解决。 《大山的女儿》剧照 "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 记者:黄文秀作为典型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雷献禾:我在判断一个典型的价值时,会考虑他做的事情我能不能做,是否有很高的带动价值和意义。我们根本做不到的事,黄文秀能做到,而且她做得对。我们要把她带给社会的正能量,这种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东西昭示出来。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导演的一个责任。 黄文秀是一个女孩,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有人会对她有质疑,甚至是误解。我在农村待了很多年,对农民还是比较了解的。他们的耕作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叫农民做事情你要拿出实际效果来,光靠嘴说是不行的。黄文秀刚下乡的时候,百坭村还有100多户贫困户。她很有本事,一年时间里让80多户脱贫了。她一户一户地做工作,一点一点地动心思,把这个村里所有的人当作自己的家人来接近、照顾,不断拉近感情。 黄文秀反复看了《西行漫记》。她说扶贫工作就跟当年红军播撒种子是一样的,扶贫工作也是播种机、宣传队,当时播的是革命的种子,现在播的是让人自强自立,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的种子,让一个人能够自己站起来,意识到为什么贫穷,让大家跟你一起来战胜贫穷。这种种子的播撒也是需要本事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所以她说"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我们走不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同样黄文秀做的事看似琐碎,但实际上我们做不了。 《大山的女儿》拍摄现场 写好人物命运,启迪人生思考 记者:和其他扶贫剧相比,《大山的女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雷献禾:我们是把扶贫戏当做一个人物剧来拍的。人物是不会过时的,她是会留下的,她的精神尤其会留下,她所做的努力、所走过的路会有很多人接着走的。就像黄文秀说的,尽管很艰苦、很艰难,是很多人不愿意的选择,但还是会有人去做。 那么塑造好人物,首先要展现好人物命运。人物命运是戏的悬念,编剧要抓住的就是人物命运和人物变化,人物的理想和追求是这部戏的终极目标。所以这部戏里,扶贫任务只是为了完成人物理想、人物追求中间所走过的路和所进行的程序,它不是终极目的。这奠定了我们和所有扶贫剧最大的不同——真正的脱贫一定是人的改变,人变了,贫困才能永远离开这个村子! CCTV8《剧说很好看》栏目主持人王曦梁 剧说很好看 记者:可以和我们介绍一下《剧说很好看》吗?《大山的女儿》这一期有什么亮点? 王曦梁:《剧说很好看》是我们在做"剧推"栏目时摸索出来的一种创新模式,那就是用剧中剧的结构和戏中戏的方式,从剧延伸出来一个戏剧结构,让每一位来到现场的嘉宾扮演其中的角色。 这次《大山的女儿》导演雷献禾带着主创团队来到了现场。杨蓉扮演的是扶贫英雄黄文秀,涓子演的是一位因为黄文秀的到来思想上有转变的村民代表,而导演雷献禾扮演剧中的老支书,他作为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带动所有演员和我们一起互动,用一种戏中戏的结构呈现《大山的女儿》台前幕后的故事和精神内核。作为主持人,我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初来乍到的驻村干部,在和老支书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黄文秀书记做了哪些工作,使得百坭村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几位演员以剧中人的身份在舞台上重新排练和演绎一些桥段。 节目中有一个访谈的段落,叫"因剧而遇"。当演员进入角色时,他是在和这个角色相遇,这种相遇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演员可以用语言来和我们分享,也可以用舞台呈现来表达。《大山的女儿》这一期的"因剧而遇"很深情,因为我们了解到,剧组来到百坭村时经历了一般剧组不会遇到的,而又非常感人的情况。黄文秀在30岁的年纪因为意外不幸离开了,剧组回到了黄文秀生活的地方拍摄时,这些村民如同迎接亲人一样——曾经一起生活工作过的人,大山的女儿,非常亲切的黄书记再次回到他们身边。我非常感动,脑中闪现一句话,叫"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杨蓉说她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演好这个角色,但是当她走到百坭村,看到那些乡亲的时候,她忽然发现黄文秀已经住进她的身体里面了,她已经是黄文秀了。 我们常常说影视艺术都是遗憾的艺术,所以栏目里有一个叫"导演来加戏"的环节。观众在追剧的时候有想看却没看到的片段,想延展一些人物关系,又或者是导演在现场有灵感突发,那么我们就现场给他们加戏。因为剧中对于黄文秀的离开没有特别重的笔墨,所以雷献禾导演在现场设计了一个非常浪漫的,也非常适合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片段。黄文秀的同事们和她在梦境中对话,以此表达大家对她的想念,呈现现在百坭村的样子。演完了以后,杨蓉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让自己平复下来,我相信那个时候她又变成了黄文秀。 《剧说很好看》节目现场 监制:白中华 主持: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