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凸人设的女网红多了,能调动警用直升机拍商业视频的可没几个。 继坑了干爹和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之后,又一坑爹的王澄澄横空出世了。 这两天,网上火速传播开了一句话: 一分未花赵德汉,白手起家王澄澄。 啥意思呢? 一个名叫"王澄澄"的沈阳女网红,自称22岁开始创业,短短几年狂赚数亿,在短视频里疯狂炫富。 住的是400平豪宅,开的是保时捷,有专门的遛狗助理,家里厨师保姆24小时服务,一日开销高达15000+。 走炫富路线的女网红很多,大家经常能刷见,知道都是拍出来的,一般不会怎么当真。 但这个王澄澄实在太夸张了,在某期视频里,她的身后居然出现了一架警用直升机。 注意看,飞机上有个沈字,这是一辆如假包换的警用直升机。 竟然把警用直升机调来当道具,这是个什么了不得的视频呢? 答案是,一个无聊至极主打有钱夫妇日常情爱堪比泡沫剧的烂大街段子。 更让人震惊的是,王澄澄还放出了一张她和她父亲的合照。 照片里,她的父亲身穿警服,正襟危坐,微微露出笑容。 看警衔,已经到达了人民警察中最高层级的警监级别。 网友们这才如梦初醒,敢情澄澄美女不是在拍段子,人家拍的是自己的真实人生啊? 7月16日,女网红"王澄澄"一举登上热搜。 一同火的,还有她的警察父亲,和那架直升机。 面对如潮的质疑,王澄澄委屈回应说: 自己开的有公司,22岁以后没问家里要过一分钱,车子房子都是自己辛苦挣来的。 评论区为什么这么酸? 有心的网友查了一下,王美女还真创过业开了公司。 做的啥高科技项目这么赚钱呢?投资500万,做的奶茶。 几年前,该地各官方媒体还对她进行了专题报道,宣传得相当正能量。 再往后,她横跨传媒、能源、餐饮等多领域,用4年时间从一名创业新手茁壮成长为一个传奇企业家,买下了名车、豪宅...... 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在沈阳天源天一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高管。 这家公司的母公司,是做政府采购的。 总而言之,王美女非常"自立",非常"励志",白手起家,4年大成,乃是不世英才。 可惜,群众不买账,就是"酸"。 "酸"这个字看来现在挺好用。群众质疑公职家属收入来源是酸,小镇做题家质疑四字弟弟怎么进的编制也是酸。 言外之意,就是自己没能耐,又见不得别人过得好。 但这位美女可能脑子还没反应过来,警衔和直升机意味着什么,出现在短视频里为她挣私人流量又意味着什么。 舆情越演越烈,17日,沈阳公安发布通报,大意如下: 第一,王某澄父亲已退休,退休时是二级高级警长,三级警监警衔。 第二,负责维护直升机的航空公司总经理鲁某,擅自同意王某澄拍摄,已免职。 第三,王某澄经商没问题,她父亲早就报备过。 看到这个结果,我有两点感想: 一是鲁经理心也太大了,别人说借他就借,早知道我也去借一借了。 二是这王美女真是个人才,没依靠家里半分,年纪轻轻就白手起家开公司挣了几个亿。 逆天啊这是。 美女"企业家"22岁白手起家,不到几年就身家过亿。 居豪宅开豪车,仆厨环绕成群,商场血拼到手抽筋,军用直升机拍短视频......那是天赋异禀的商业奇才。 明星小生日薪百万,年纪轻轻占尽风光名利。 还能轻轻松松端上铁饭碗,给自己的人设镀上一层亮晃晃的金......那是天资过人的专业人才。 你看,他们都越来越"完美"了,越来越"上进"了。 有颜值的还这么"自强自立",名利兼收的还立志要进入编制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最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力奇强,智商奇高,想做什么都不费吹灰之力。 简直毫无缺点,未来一片光明,都是全方位人才,都是360度精英! 跟他们周身闪烁的金光一比,每天只知道埋头读书、刷上十万道题也不一定能考公岸的小镇做题家确实不值一提。 一年薪资800元、一天收入2元钱的清洁工老人更是低入了尘埃。 还有那些住在烂尾楼里的房奴、降薪后只敢吃豆腐的年轻情侣,更更是狠狠拖拽了国人好不容易被精英们拉动起来的平均智商高度、平均优秀程度、平均幸福指数的后腿。 在高温环境连续工作9小时,活活被热死的建筑工人,甚至连活着都做不到。 站在同一片天空下,生在同一片土地上,怎么这些人,就干啥啥不行,灰头土脸第一名? 一拨儿人已经玩儿转了宇宙,另一拨儿人还在忧愁怎么生存。 是他们不够努力吗? 是他们不能吃苦吗? 还是他们天生都是蠢材、庸才吗? 之前写《我是被鄙夷的小镇做题家》,谈到对四字弟弟进入编制的看法,有读者留言说我着相了,自己过得好不好要向内求,不能眼睛只盯着别人。 我真的有认真反思,是我着相了吗?是我自己得不到,所以在酸别人吗? 没有。 我有自己趁手的工作,能写写喜欢文字,也没有考编的想法。对四字弟弟很少关注,即使到现在也没特别大的恶感,谈不上喜欢或讨厌。 我想,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并不介意这位弟弟是否进编制,关注的只是程序是否公正,有没有"特事特办"罢了。对事不对人。 一个社会的"精英"和"人才"全部出自一个阶层,且这些"人才"能量越来越大、做事越来越容易、涉足领域越来越广,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那就会形成一个局面,阶层固化到无可打破的局面。 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再努力,向上的通道里也没有你的立锥之地,因为那里早已经站满了人。 对,是站满,不是挤满。 他们挤一挤的话你还能有位置,但问题是每个空间都被明确分给了预定好的"人才",没有谁愿意压缩自己的空间给你。 小时候,我以为成功就是努力。 优生在勤奋这头,差生在怠惰那头。 长大后,我终于明白天赋是投胎。 "人才"都在XX那头,"庸才"都在XX这头。 以前是努力造就人才,人才选择阶层。 以后或许会反过来,阶层造就人才,人才选择性努力。 从此精英阶层人才辈出,而普罗大众,再拼命恐怕也乏善可陈了。这其实是很可怕的局面。 所以,为什么大家会那么"酸"? 因为我们都有强烈的朴素愿望: 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让"庸才"的努力有所归处; 让"他们"跟"他们"同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