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西的城市,除了名声早已足够响亮的 桂林 ,与不得不提到的首府 南宁 ,我们最不应该忽略的地方,就是位于自治区北部的重镇—— 柳 州 柳州市区全景。 摄影/甘霖 现在知道柳州的人不少,但大多是因为螺蛳粉。然而,如果你有机会注意到,当旁人提起桂林山水,一位柳州人面部肌肉呈现出的那种 不易察觉 的不屑,以及,当你把 五菱 汽车、 两面针 牙膏、电视里拿着 金嗓子 喉宝憨笑的罗纳尔多,逐次和这座既不是省会、又没有"甲天下"的"小城市"关联起来,你会意识到: 这实在是座被淹没在刻板印象中的内秀之城。尽管,即使在存在感本来就低的广西,柳州也没混到什么名分,但它浑厚的 内力 ,和层层被剥开的 惊艳 ,绝对可以给那些只知道它有螺蛳粉的人,强力的 认知冲击 。 以柳之名: 柳州与柳的不解之缘 柳州的名字好听。柳是纤柔的多情之木,天上星宿之中,南方朱雀之嘴有八颗星,排列婀娜,形似柳叶,是为 柳宿 。有人认为,柳江与柳州的" 柳 "字,正因其地理与星辰的相应而得来。 柳州所处的区域,拥有壮美的喀斯特地貌,图为柳州鹿寨县的喀斯特群山。 摄影/ke0v0 也有人说,柳江湍急,汉代人称它为溜江,因其不雅,后变为" 柳 "。这样的考据自然少了许多浪漫。幸运的是,至今没人知道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春秋时,一位鲁国人以坐怀不乱的坦荡做派成为当时的"男德标杆",因他食邑于 柳 下,人们叫他 柳 下惠,是为 柳 姓之始祖。他的后人 柳 宗元,是中国文学史上殿堂级的人物。因为年轻时一次意气风发的政治改革,这位大诗人被长期贬谪于南方瘴疠之地。而 柳 州,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 柳州在广西的地理区位。 制图/孙璐 那年,多愁多病的大诗人,正在柳江边,带领当地百姓实践他的农业改革工程,眼见一派勃勃生机,形势喜人,他心情愉快,写了首打趣的诗,其中第一句便是: " 柳州柳刺史 , 种柳柳江边 。" 四个柳字就这样重叠在了一起,这是历史的幽玄。一年以后,柳刺史病死在了柳州。他的才名则登堂入室,被后世尊入"唐宋八大家"。柳州,这个刺史诗中的" 百越文身之地 ",也因他逐渐融入了中华文化圈。 柳州城中的柳宗元雕塑。 摄影/周健 可以说,柳宗元的到来,是这座岭南江城的第一次 幸运 ,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曾经的"棺材之城": 河流如何赐福于柳州? 在柳刺史的时代,柳州无疑是荒蛮的。而真正让这座城市在历史中显身的,竟然是 棺材 。 有传言说,当年柳宗元的遗体被送回陕西,帝国中心的百姓第一次见识到柳州棺木质之独特,工艺之精良,纷纷被这位已故的大文豪带了一把货, 柳州棺 一战成名。 柳州河水上游的山中盛产木材。 图/人民视觉 不用说,和乾隆皇帝的江南食事一样,这故事大概率是后代的棺材商人编造出来的。但一个事实是:自宋代以来。柳州棺因其绝对可靠的质量,确已名扬海内,成为全国 最受欢迎的殡葬用具 。 到今天,棺材已经成了柳州最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一位由衷祝福你的柳州人,甚至会把棺材工艺品当成礼物送给你。一只小巧玲珑的棺材,安在客厅,摆在车头, 升官发财 , 开路镇宅 。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在几百年棺材文化的浸染之下,柳州人早已学会以最坦荡的姿态,面对这个狭长木盒所映射的死亡。 柳州寿材工坊师傅正在加工寿材。 摄影/周健 而柳州的棺材之所以质量优越、远销四海,究其根底,源于这座城市独特的 地理区位 。 先来看看柳州在整个广西水运系统中的地位:在柳州的域内, 龙江 、 融江 、 洛清江 三条水量充沛的支流先后汇入柳江,也就是说,柳州是三江水汇聚之地,那么,这三江上游的 来水 、 来人 、 来物 ,便自然得以汇集于柳州。 柳州上游三江来水示意图。 设计/鱼峰保安 再看看柳州城市地理的细部:在广西北部壮美的喀斯特群峰之中,柳州所处的,是相对 平坦 的桂东盆地,和桂林一样,除了那些点缀在城市中的、被用做天然市民公园的 秀丽石峰 ,柳州整体还算 平阔 。而柳江在此,竟直接兜了一个接近九十度的大弯,这种曲折盘旋的江水,在风水上是典型的" 有情之水 ",最是聚气养人。 整个柳州城的中心,千年以来几乎从没变过,就是因为,这块被柳江兜起来的"壶城",地灵水秀: 留得住人 、 集得起货 、 做得开买卖 、 养得旺宗族 。 蜿蜒穿过柳州城的柳江。 设计/鱼峰保安 不难推知,当年,柳江上游乡民所采伐的上等油沙杉木,由商船集散到 藏风聚气 的柳州城。城中世代传承的商贾工匠,立坊开铺,对其进行加工售卖,逐渐形成了棺材产业之集群。 而柳江所沟通的西江流域,是广西最重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水运通道,南可直达广州港 出海 ,北可通过 灵渠 沟通湘江与长江。材料进得来,货物销得出,一条完整的棺材产业链,也就自然形成了。 畅阔的柳江,自古就是绝佳的航道。 摄影/周健 这样的地理优势,当然不仅便宜于棺材。作为整个西江航路上 最聚人气的城镇 ,改土归流以后,柳州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 码头商埠之城 ,长江上武汉、重庆那著名的所谓" 码头文化 ",在柳州同样存在。 如今柳江上的水上公交。 摄影/樊克君 北方剽悍的湖湘习气,也随着往来的商贾沿江而下,使得柳州虽处岭南,却 楚风弥漫 。要知道,直到如今,处于桂东盆地河流上的柳州、桂林人所操的官话,都能和不少湖北、四川人无碍沟通。 移民也带来了口味的改变。很多外地人觉得广西人能吃辣,刻板印象其实是从 柳州螺蛳粉 来的。这实在歪曲了不少广西人。事实上,广西很多地方都不大吃辣,尤其在物产美食十分丰富的广西东南部,人们的饮食品味 清淡而考究 。只有桂东北的柳州、桂林人,被湖湘文化侵略熏染,回过头又带辣了一省的名声。 又酸又辣的螺蛳粉汤底。 下图摄影/吴学文 更有趣的是,柳州不但能留住移民,居然还有能力大批量的输出移民。 在700公里外、客家人环伺的江西 赣州 老城区,人们说着和柳州人 一模一样 的方言,这是语言学上有名的"赣州方言岛",其原因,就是明代柳州向赣州的 移民 。今天,大概由于势力过于单薄,赣州方言岛正逐渐被周边的方言侵蚀,呈现出消亡的态势,越来越多在赣州老城区长大的人声称,现在只有去柳州旅行,他们才能找到" 小时候的感觉 "。 柳州的市井景象。 摄影/吴学文 总之,纵横的河网,林立的码头,繁华的商埠和往来的移民,这些 不安分的能量和事物 ,让柳州的风土变得 包容灵动 。这种开放自由的气氛,也为这座城市未来的工业大发展,培植了深厚的土壤。 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 现代工业文明垂青于柳州,一方面,始于新桂系军阀在这里投资办厂;另一方面,则离不开 铁路 的修建。要知道,和古老的河流一样,现代铁路,同样对这座秀丽的桂北小城格外偏爱。 柳江铁桥。 抗战时期,柳州的工程师们在材料稀缺的状况下极限拼接出了 柳江铁桥 ,使 黔桂 、 湘桂 铁路交汇于此。这直接奠定了柳州全广西、乃至西南地区交通大枢纽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柳州又成了 焦柳线 的起点,这些因素,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柳州铁路局 都是中国唯一一个不在省会城市的铁路局。 柳州铁路交通区位。 制图/孙璐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政治力量和交通系统的双重加持下,柳州开始进入到工业化的 狂飙突进 之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亲自拍板,来自上海、武汉等超级城市的大量工厂和工人陆续迁徙来到柳州。这次工业移民对柳州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据说,目前至少有 一半 的柳州人,是当年 上海工人 的后代。 柳州的工厂与群山。 摄影/ke0v0 柳州成了一座绝对意义上的 工厂之城 。无论是钢铁、机械这样硬核的重型工厂,还是纺织、日用品这样规模或大或小的轻工业厂区,只要是你能想得到的工厂形态,当年,在小小的柳州几乎都能找到。 工厂的烟囱,和身旁的喀斯特群峰一同耸入云天,大片的宿舍区铺排在柳江两岸,旖旎的自然风光混搭浓烟滚滚的冷酷厂房,成就了当年桂东盆地上最具 魔幻性 的景观。 柳州城市中的工业景观。 摄影/ke0v0 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沉淀着共和国制造业深厚内功的柳州工厂们开始爆发出强悍的实力:从轴承、齿轮这样的 机械零件 ,到牙膏、香皂、电风扇这样的 生活用品 ,柳州人"什么都造,什么都赚钱",这个小小的广西城市,不仅能够 自给自足 ,货品更是畅销全国,市民生活之 便利 与 优越 ,不输给任何一个传统的繁荣都市。 柳州制造,实用主义。 设计/鱼峰保安 柳州风土孕育出的这些工业,其最大的特色,就是 实用至上 、 灵巧实惠 。而集成这一理念之大成的,毫无疑问,就是喊出" 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 "的柳州汽车业。 柳州生产汽车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军阀时期。柳州机械厂和它的衍生工厂,陆续生产过木炭卡车、飞机、柴油发动机、拖拉机、甚至缝纫机。八十年代开始,柳州拖拉机厂开始转向研究 家用面包车 ,因为他们主要的效仿对象是日本的三菱面包车,所以起了一个比三菱更大的名字: 五菱 。 如今的柳州宝骏汽车生产基地。 摄影/周健 世纪初,和众多的国产汽车品牌一样,五菱在发动机技术上遇到了瓶颈。一番权衡之后,五菱决定把大部分股权送给外资换取核心技术,唯一的条件,就是要把所有配套的厂商 留在柳州 。 后面的故事人尽皆知,上汽通用五菱所生产的面包车,完美继承了柳州工业 实惠 、 便民 之精髓。五菱宏光被封为 一代神车 ,驰骋天下,成了无数劳动者致富路上最可靠的伙伴。 柳州上汽通用五菱的生产车间。 摄影/陆宇堃 如今,柳州这个四百万人口的所谓"中小"城市,竟已是 中国四大汽车城 之一,也是中国 唯一 同时拥有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的城市。 今天走在柳州街头,你会直接感受到它作为汽车城的独特景观:这里遍地都是这种宝骏或五菱生产的 小型电动汽车 ,它们无所不在,无所不到,数量之多,让人不禁怀疑,在这座城市里,是不是连小学生都持有驾照。 柳州街头无处不在的小型电动汽车。 摄影/周健 如果你在眼下移民到柳州,第一件事,当然是花四万元(含政府补贴)买上这么一辆小车,它充电方便,小巧灵活,最重要的是,它在这座城市中享有近乎 乌托邦式 的奇妙待遇,人人都开一样的车,所以 没有攀比 、更 没有歧视 ,你开着它穿越一座一座的大桥,品尝一家一家的粉店,纵横柳江四岸,自在无边,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生活状态。 作为一座广西城市,柳州街头当然也不乏电动二轮车。 而除了这遍地的赛博朋克小汽车,柳州也有不少同样极具工业特色的城市景观。譬如,这里的垃圾桶上装着 太阳能充电板 ,它可以让桶上的蝴蝶图案在夜晚发光,再比如,柳州的高楼大厦数量异常的多,高于 20层 的高楼数量超过 1300幢 。柳州的地王大厦,高303米,共72层,是西南非省会城市第一幢300+高楼,也是广西最早的 第一高楼 。一个外地人它的走进电梯,往往会感到恍惚,不由慨叹,想不到小小的柳州,城市建设之发达,竟比不少省会城市还要强。 当然不只螺蛳粉 柳州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城市,甚至直到今天,城内都没有共享单车可用。但它却躺在不少资深旅行者的 珍藏清单 里。要知道,那些老道的旅行家,可不仅为了螺蛳粉而来。 别忘了广西是个自治区,柳州的域内亦有大量少数民族生活。 摄影/周健 首先,如果你想见识全世界 绝无仅有 的、在喀斯特群峰中拔地而起的城市,除了最典型的桂林, 柳州 也绝对值得一看。应该说,除了柳州没有桂林象鼻山那样天赐的奇观,在平均的观感上,这两座城市实在 各有千秋 。 工业污染的问题在过去确实十分困扰柳州,但经过近三十年的治理,如今,这座城市已经基本 不存在污染 的问题。 柳州市民丰富多彩的水上活动。 摄影/周健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以重工业为支柱的城市,地表水质量竟然连续多年排名 全国第一 。柳江上每年都会举办各类世界级的水上体育竞赛,如果你是个富有经验的泳者,你大可以放心地跳进柳江畅游一番。 据说柳州城中有超过 三十万株紫荆花 ,每年四月花季,香花满树,绚烂无边。落花时,柳江湍湍,花瓣飘飞,山峰上,水岸边,落红十里,更是格外惊艳。可以说,柳州花景之 震撼 ,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以花闻名的城市。 柳州街头盛开的紫荆花。 摄影/周健 当然,作为以一碗螺蛳粉名彻海内的城市, 食物 ,自然是讨论柳州时躲不过的话题。 正如我前面所讲的,讨论广西的食物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这里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可以归纳出统一饮食风格的省份。至于这被湖湘文化影响极深柳州,在传统重口味的底色上,由于其强烈的 移民 和 工业 属性,此地食物最重要的特色,就是 融合 。 柳州街头嗦粉的市民。 摄影/吴学文 螺蛳粉的诞生就是最好的例子:朝九晚五的柳州工人爱吃宵夜,在厂区宿舍旁的宵夜摊上,吃完螺蛳煲的大伙儿 意犹未尽 ,索性让店家往锅底里下些本地最常见的米粉干,这便是最早的螺蛳粉。 柳州人 眼界宽广 、 开放平和 ,他们不会和你讲什么"地道"、"规矩"、"正宗",只要合口味,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螺蛳粉。 摄影/陆宇堃 譬如,如果你来到柳州本地吃螺蛳粉,想找"最正宗",那绝对没有。各家的螺蛳粉都不相同,有人主攻 田螺的香 ,有人专爱 骨汤的浓 ,有人倾向于使用变态级辣度的 辣椒 ,有人炸的 鸭脚 酥嫩无比、一口脱骨、喧宾夺主,甚至,这两年,在本地卖的最好的螺蛳粉,已经从传统的汤粉变成了" 炒螺蛳粉 "……总之,这种年轻的食物,在柳州本地仍然处在飞速的进化状态,谁也不知道,十年后的螺蛳粉会是什么样子。 螺蛳鸭脚煲。 摄影/柳州西米,图/图虫·创意 柳州的宵夜文化至今繁盛, 螺蛳鸭脚煲 ,仍然是柳州宵夜摊上桌桌必点的食物。甜糯的荔浦芋头、吸满汤汁的长条形豆腐,赋予这锅煮物缠绵不绝的凝聚力。夜色深沉,江风阵阵,三五好友聚到巷口,嗦螺、啃鸭脚,再烤一打生蚝,炒几碗螺蛳粉,谈兴淡时,悠然四散,便又是一个寻常的江城夏夜。 柳江夜色。 摄影/ke0v0 常年居于世界相对隐蔽的一隅,柳州人更有些冷眼观潮的底气。时势之下,变局之中,没人知道,这一弯江水所笼聚的古老城市,还会为这个国家孕育出怎样的惊喜。 文丨大蹦驴 文字编辑 | 大蹦驴 图片编辑 | 奈福 地图编辑 | 孙璐 地图审稿 | monk 设计 | 鱼峰保安 头图摄影 | 樊克君 封图摄影 | 周健 未署名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