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也是未来的支柱产业。新能源(包含电池和氢能源)无疑是未来发展趋势,处在最强风口的造车新势力被广泛看好。但是,从历史规律看,未来十年,现有的造车新势力能活下来一家都难,但是也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造车好公司。 现在造车新势力话题满满,虽然都没有挣钱,而且亏钱一个比一个多,但是丝毫不影响资本持续涌入。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等等,很多都已经在美国上市,没有上市的也都正在准备上市。对于这些造车新势力来说,上市是唯一出路,因为他们都是持续大量资金投入,而且是持续亏损,甚至是销量越大亏损越多,所以必须通过上市融资,才能保证继续运营下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说说光伏产业的艰难发展之路,窥探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危机 为什么说现在的这些受资本追捧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公司基本都会消失呢?这个可以参照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04年光伏产业刚开始快速发展的时候,中国的光伏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天合光能、无锡尚德、赛维LDK、英利等一众名噪一时的光伏企业,通过上市创造了多个省首富,乃至全国首富,一批又一批的富豪批量产生。无锡尚德的董事长施正荣当时就成为了中国首富。 然而巅峰有多疯狂,坠落就有多凄惨。虽然2004-2007年,不过短短四年时间,中国光伏产业的产业已经从不足100MW增加到了1088MW,增长了十几倍,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制造大国。 彼时的中国光伏企业可谓是风光无限好,都在憧憬着无比美好的未来,都在疯狂扩大产业。然而,中国光伏产业却有着巨大的隐患。一是光伏的主原料硅主要靠进口,二是国际销售渠道和关键生产设备和技术都集中在欧美和日本企业的手里,可想而知,中国光伏企业能转取的利润是相当微薄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外资本家开始了疯狂猎杀。在技术上,对关键生产设备实施严密的技术封锁和专利保护。同时,疯狂炒作主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在中国光伏企业疯狂扩产能的2005—2008年的三年里,多晶硅价格从40美元/公斤一路蹿升至500美元/公斤。面对一路上涨的多晶体价格,中国的光伏企业都慌了阵脚,纷纷与国外多晶硅巨头签定长期供货合同,作为卖方市场,合同价格自然是以高价为基础价。 正当很多中国光伏企业以为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国际资本家覆手为雨,大力抛售打压多晶体的价格,很快多晶硅价格如雪崩般下滑,已经提前锁定长期供货合同的中国光伏企业纷纷违约或者赔偿,倒闭潮接踵而至,2013年,领头羊无锡尚德宣布破产,中国光伏企业进入了至暗时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历了剧痛的光伏企业在艰难中支撑,原来的知名公司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好在痛苦给了中国光伏产业痛击,也让中国的光伏人认识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够抵御风险,才能免于资本猎杀。中国的光伏企业在经历了几年的痛苦挣扎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迎来了以隆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面孔,新时期的中国光伏企业身上明显都带有技术的标签。如今的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可以傲视全球,不惧打压。 光伏发展给造车新势力启示 回头看我们当下火热的造车新势力,无论是蔚来、小鹏、理想还是零跑和哪吒,没有一家掌握造车技术,基本都是委托生产,购买零件组装,加上高额的宣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现有的新能源电池车并没有技术上突破,还不具备取代燃油车的基础,然而各大新势力造车都笃定当下电动车已经到了一统天下的时机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肯定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各个国家发展的方向。但是,如果不注重技术的积累,未来危机来临时,中国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现在的电池新能源造车产业与光伏产业发展前期阶段非常相似,甚至感觉是如出一辙,都是技术还未达到,资本疯狂涌入。 无论是电池技术还是氢能源技术,现有的技术都还是很初级的,盲目疯狂地扩产能,生产没有技术的电池车,可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同时,也要借鉴光伏产业走过的艰辛路程,防止我们新能源快速增长根本上动摇国际汽车资本利益,引起他们有预谋的猎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造车新势力双脚走得太快了,身体已经有些赶不上了。停下来等一等,特别是要等一等脑子,等一等技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