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专注力是如何形成的?
大家好,我是扈俊丽。
一个陪妈妈们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创业者。
专注家庭教育7年,既有理论,又有实操。
所有的原创文章,皆出自我在养育自己的孩子和服务其他孩子和家长的实际中所获,是理论与实际相互验证和结合后所得。
这是第176篇家庭教育文章:孩子的专注力是如何形成的?
以下为文章正文。
说完了阅读能力、自主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今天说说专注力。
提到专注力,这是父母们最为关心,同时也是最为头疼的一项能力。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兴趣班或是其他事情上,专注力的重要性都非比寻常。
专注力,字面意思解释是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
专注力是连接事物的能力,而且是深层连接。
那达到什么程度,算是专注呢?
就是孩子能跟一件事情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专注力强的孩子,做一件事情时可以钻进去,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深入。
当他深入这件事情中,他和这件事情自然连接得十分紧密,二者融为一体,全然忘记了其他事情,不受其他事情影响。
很多伟大的人,都极为专注,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王羲之、陈望道等。
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就,专注力无疑是大功臣。
而专注力弱的孩子,虽然有时候也在做事,但总是浮于事情的表面,不能再往深层。
这样他与这件事情的连接就不牢固,随时都有断开的可能。
因此,当外界有其他东西出现后,比如出现一个声音或是一个人,他极容易受到干扰,从而他和事情之间的连接就被断开,随之他在这件事情上的注意力就分散了。
那专注力不足的孩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排除生理因素,大多数专注力不足的孩子,与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经历相关。
有两个原因:
一是:小时候,他们没有过与一件事情深层连接的体验。
他们玩耍或是做一件事情时,往往蜻蜓点水。
这里弄一下,那里弄一下,不能长久地聚焦在一件事情上,他的专注力就无法凝聚而成。
二是当他们深入做一件事情时,被照看者打断和干扰。
这个原因最为常见。
一般来说,只要孩子确认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他会专心做一件事情。
比如玩乐高、玩拼图、过家家、画画等,直到玩累了或是不想玩了,他才会停下这件事情。
可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大人会有很多误以为的想法;
觉得孩子一个人太孤单,主动上去陪孩子玩,不停地教孩子怎么玩。
这个怎么弄,那个怎么摆,宝宝,你看这个像飞机,那个像汽车……
还有的看护者会觉得孩子不能光顾着玩,还得吃点、喝点,于是在孩子玩的兴头上,喂吃喂喝。
过会儿又觉得孩子该去上厕所了,强行把孩子抱起来去上厕所。
还有的照看者,想留下孩子的美好时光,给孩子拍照、录像。
而孩子低着头玩,不利于拍摄,于是不停地叫孩子抬起头、停下手中动作,看镜头……
这样一来,这些行为无疑将孩子与事物之间的连接强行中断。
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和体会如何与一件事情连接、融合,他们也就不会形成专注力。
那么如何解决呢?
还是老生常谈, 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们充分的空间让他们"独处",照看者只需在旁边,确保孩子安全即可。
孩子不主动提出要喝水、吃东西、上厕所,就不要自行去做这些事情;
更不要以为孩子拍照留念的理由,要求孩子从事情中撤离。
一切以不干扰孩子为准。
照看者的作用,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和安心,只要随时随地对孩子抱以微笑地注视和回应就好。
有这样的环境,孩子的专注力自然不用担心,一定会形成,并会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