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长发育问题可以说是家长最为关心的了。临床上,我遇到了很多因为孩子生长发育不理想而焦虑的家长。孩子长得瘦、比同龄人矮小,其实都是有原因的,也是有应对方法的。生长发育与脾、肾两大脏腑息息相关。转眼已经入冬了,冬主藏,也是家长帮孩子补脾肾的最佳时机。尤其是瘦小、长得慢、爱生病的孩子,更要抓紧了。今天,我就来讲讲入冬后怎么做能更好地帮孩子长高长肉,强体质,家长可以好好学习思路和方法。 孩子长得瘦、长得慢,先天后天都有关系 中医说,肾为先天之本,其功能强弱在胎产时期就决定了;脾为后天之本,其功能强弱与喂养方式息息相关。所以说,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是先天和后天共同影响的,具体来说,他们长得瘦、长得慢和以下三大原因有关。 ● 先天禀赋不足 《类经》曰:"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于父母者是也"。《幼幼集成》曰:"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由此可见,孩子的先天之气来源于胎孕期,更直接地说是来源于父母。如果父母体质有偏差,备孕时又没有纠偏意识,孩子出生后的体质就会遗传到其中不好的部分。 比如父母有鼻炎史,或过敏体质,或本身脾胃虚寒,就会遗传给孩子,孩子就容易表现为先天禀赋不足。尤其是早产儿、双胞胎或本身父母就身材偏矮小,孩子先天的不足会更明显,这些孩子天生肾气比较弱,也就会长得瘦、长得慢。 ● 频繁生病,暗耗肾中精气 家长可能都有这种感受,孩子生病过后,多多少少会消瘦一些,尤其是反复生病的孩子,都是面黄肌瘦的。这是因为孩子生病期间会暗中消耗着肾中精气,那些频繁生病的孩子,情况就更严重。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主生长、发育。肾精是推动孩子生长发育、脏腑功能成熟的原动力,参与气血化生,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先天的肾精来源于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就不再增加,逐渐被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利用消耗。但如果孩子频繁生病,先天之精既要用来对抗病邪,又要支撑生长发育,很容易就肾精不足,孩子就表现出了瘦小、长得慢的情况。 ● 脾胃虚弱,吸收能力差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孩子长得好不好,除了与先天因素有关,还与后天的营养吸收状况有关。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天生就比较虚弱,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通过脾胃运化吸收而来的。给孩子吃得太多、太"好",容易积滞内停,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不利,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气血生化乏源,营养跟不上,孩子肯定长不高、长不胖。 脾胃受伤还会累及到肾。脾胃转化为精微物质的能力不足,肾精就得不到充养。肾虚原动力就不足,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孩子长期积食脾虚,长高长肉是很难的。 帮孩子追身高、增体重,做好这4件事 了解清楚影响孩子长高长肉的主要因素,应对起来就容易很多了。家长可以从以下这4方面入手,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长得瘦、长得慢的问题。特别是本就先天不足、病痛多的孩子,今年冬天,更要抓紧。 ● 强健脾胃,先天不足后天补 肾所藏之精,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源于父母,只有消耗,无法增加,这种不足是无法改变的,但家长可以依靠后天来补。正是因为先天带来的肾精是不足以支撑孩子后天生长发育的需要的,所以才说小孩天生就是"肾常虚"。那就只能依靠后天之精来补足。 后天之精从哪里来?主要来源于脾运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所以说,要想肾中精气充盈,必须脾胃健旺。 家长日常做好这2点: 一是减轻脾胃负担,让脾胃运转起来,为健脾扫清障碍。 家长每天要坚持关注孩子的消化情况,发现舌苔、口气、大便、睡眠中有一项或以上不正常时,就代表有积食。此时要及时消食导滞 。 二是消化好、无病痛时,积极健脾。 脾胃健运,才能更好地吸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脾胃虚就要"大补",盲目地大补很容易让孩子"虚不受补",所以要选择温和、平和的食疗。 可以多用山药、芡实、白扁豆、南杏仁。这些食材都是药食同源的食药材,口感香甜,孩子容易接受。而且其性味温和,不易上火,2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喝。方中的山药、芡实、白扁豆能健脾胃,山药、芡实能补肾,南杏仁、银耳能养肺、润肠通便,全方搭配起来能健脾祛湿、固肾益气、利肠通便,很适合长得瘦小的孩子在冬天用。 这里要提醒家长一句, 消积和健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贯穿喂养的始终,并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去调整。 ● 减少生病带来的损耗,冬季及时驱寒温阳 冬季寒邪肆虐,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脾阳和肾阳,阳气受损,敛藏不得利,脏腑失于温煦,体内就会虚寒一片。 体内阳气不足,孩子就容易频繁生病,进一步损耗肾精,不利于生长发育。 所以,入冬以后,家长要帮孩子驱寒温阳。 1、 受寒初期,驱寒用好感利通 当孩子出现怕冷、起鸡皮、手脚冰冷、打喷嚏、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等症状,家长可以 让孩子泡脚,水量超过三阴交的位置更好。 日常保健可以每周泡1次脚,无热证时用,不仅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还能帮孩子温补阳气、增强体质。孩子少生病,冬天也能更好地进补,来年春天也能多长高。 加一些香薷、荆芥穗、艾叶、藿香。香薷、藿香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荆芥穗辛温解表;艾叶能温中、逐冷、除湿,全方具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 2、 日常温阳用好药贴 日常也要注意帮孩子温阳驱寒,可以用好外用药贴。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可以把外用药贴在脾胃要穴——神阙穴(肚脐眼),日常保健可以每周贴1~2次,无热证的情况下贴。 如果孩子 脾胃比较虚寒、秋冬易感冒、瘦小不长个 ,日常保健的情况下,可以把外用药贴 贴在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的位置,能起到温中散寒、健脾养胃、提高抵抗力的作用。天枢穴取一边即可,足部穴位取双腿穴位,一个穴位贴一贴。在无热证的情况下,每周可以安排2~3天,每天1次。 ● 顺时而养,冬季多吃补肾食物 肾主骨,主管生长发育。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充养脊髓、骨骼等组织器官,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使骨骼更强壮有力。 肾精充足的孩子,骨髓充实,生长发育的情况也会更好。 冬季是敛藏的季节,温度低,消耗少,更有利于肾精的敛藏,所以说,在冬季补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得瘦、长得慢的孩子更要抓住时机。 家长顺应四季的变化,给孩子安排切合冬季特点的饮食,可以多吃根茎类食物、黑色食物、种子类食物。如 番薯、山药、南瓜、土豆、白萝卜、黑豆、黑芝麻、木耳、核桃、板栗 等等,都对健脾补肾有很大的好处。 ● 接受孩子的不足,做学习型家长 最后这一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家长一定要重视。 首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虽说先天不足这个因素无法改变,但也造就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的一切,切忌攀比。 一味跟长得高的孩子比,不但没有意义,还徒增了家长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有些孩子生来就胃口小、长得矮一些,如果盲目增加营养,反而会损伤孩子的脾胃,导致长得更不好。家长接受了孩子的不足,就是接受了孩子本身,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信任,会更健康、自信地成长。 其次,家长要做的是减少焦虑,减少家庭的负能量对孩子身心的影响。 而化解焦虑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 学习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体质特点、科学的喂养方法、顺应自然规律的防病措施、食疗食养思路等,家长只有掌握了足够丰富的养育知识,应对起孩子的健康问题时,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分享文章:许尤佳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