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在这万家团圆共赏明月的时刻,中国科学家也带来了一份38万公里外的月上礼物。 2022年9月9日9时,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举办了嫦娥五号科学成果发布活动。活动公布了在嫦娥五号带回月壤中发现的新矿物质,并命名为"嫦娥石" 显微镜下的月壤样本(@国家航天局)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着陆地球,并带回了1731克的珍贵月壤样品。科学家们为研究这些样品成立了专门的分析检验实验室,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核高新技术手段,最终从月球样品十四万个颗粒中发现了新矿物,大小仅10微米。 新矿物在全部月壤中显得非常微小(来源@国家航天局) 这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后,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物的国家,让我国的天体矿物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新发现的矿物示意图(来源@中核集团) 实际上,从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中已经不止第一次有了新发现。截止目前,已经有33家科研单位的98名科研人员申请的月球样品得到通过。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已有23篇,这些成果大多是关于岩浆分异、太空风化和氦-3气体等方面的。这对于研究月球的起源,早期地月关系以及探索月球资源的可行性都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此外,"嫦娥石"也是继"广寒宫"等35个月球实体名后又一个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式名称。让探索月球不再只是与机器和土壤相伴,而是在严谨的科研中融入了民族文化中的艺术性成分,展示了什么是中国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