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平安地长大,是作为父母最大的心愿。但是有的孩子,却从出生就带有先天性的缺陷,且无法治愈,这对于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2020年,在电视台一档节目的镜头前,杜佳楣说到: "当时我和丈夫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犹如晴天霹雳,我们俩都是正常人,学历在外界看来也算是高学历了,我们生的孩子怎么可能要去精神病院,我不能接受,她才两岁啊!" 说着,她留下了眼泪。这让我们不禁好奇,一个两岁的孩子为什么要去精神病院,在杜佳楣身上又有着怎样的经历?一:艰难孕育 杜佳楣和丈夫相识于大学校园,并步入婚姻的殿堂。在那个年代,能够上大学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更不用说博士了。 当时丈夫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的博士,而杜佳楣则被北京科技信息大学录用,担任教师。在外界看来,二人是金童玉女,各方面都很相配,家庭也势必会美满。 但是,由于两人工作性质的原因,再加之二人都想先努力提高家庭经济水平,所以一直也没有生孩子的计划。 直到2000年,此时距离二人结婚已经有四年了。 春节期间,父母长辈都在一起谈天说地,家里亲戚的孩子也在周边追跑玩闹,这样温馨和谐的场景让杜佳楣夫妻二人沉醉其中。 二人经过商量,认为自己的年龄也在增长,现在家庭各方面都已稳定了,是时候要个孩子了。 春节过后,杜佳楣一直觉得胃难受,整天也无精打采地,刚开始还以为是过节期间吃坏了东西,可婆婆看着她每天都是这样,就断定是怀孕了。 夫妻俩听后高兴不已,但为了保险起见,立马就去医院检查,果不其然,杜佳楣就是怀孕了。 怀孕后的杜佳楣依旧是每天正常的一日三餐,正常上班,对待自己上课的工作丝毫不敢懈怠,生怕耽误了学生。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2000年2月份,杜佳楣和丈夫来到医院进行正常的产检,产检完毕之后,医生告诉他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孩子已经停止生长了,没有了胎心,这就意味着已经胎死腹中了。 这对于二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杜佳楣自认为自己身体素质不错,每天的生活也是井然有序,孩子怎么就没了。 无奈之下,只好让医生将胚胎取出来。 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杜佳楣决定要好好调养身体,进行备孕,一定要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对此,她还和学校领导商量减轻自己每周的课程量。 终于,经过长时间的调养,2002年,杜佳楣再一次有孕。确认怀孕之后,一家人非常感恩,也非常高兴,在他们看来,这是上天给予的一个礼物。 怀孕后的杜佳楣,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后,为了让孩子能够正常发育,也为了以防万一,就一直请假安心地在家里养胎。 每天吃食也会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进行安排,每次产检也显示正常。 终于,经历过十月怀胎后,孩子顺利出生了,是一位女宝宝,他们给孩子取名为煊煊。 全家人都为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表示欢迎,因为有孩子的加入,家庭变得更加欢乐有趣,一切都往着好的方向发展。二:聪明早慧 煊煊长得非常可爱,从小就很聪明。 据杜佳楣回忆道:煊煊从小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就早于其他同龄阶段的孩子。最典型的就是翻身还有说话。 有时家里来客人,看到小煊煊所做出的一些行为,都表示真像一个大孩子,也纷纷夸赞她。 除此之外,杜佳楣还说道,最让他们自豪的是煊煊理解能力特别好。 从煊煊一岁开始,杜佳楣和丈夫每晚都会给煊煊讲绘本故事或者是神话传说。 每到讲故事的时间,煊煊都会特别安静地听,不哭不闹,并且在她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已经能大致了解故事所讲的内容,并且能说出里边暗含的意思。 除此之外,煊煊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也显现出来,在她只有两岁的时候就能手口一致地数数,并且能进行简单地加减法的运算等等。 煊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才能,让杜佳楣夫妻俩觉得不可思议,邻居也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这简直就是"神童"啊。 而这也让夫妻俩下定决心,一定要全心全力地培养女儿,无论是背三字经还是弟子规,煊煊都不在话下,周围的人纷纷都夸她是名副其实的小神童。三:事与愿违 煊煊就在一片赞赏声中一天天地成长。 2004年的一天,下班回家的杜佳楣被邻居告知,可以带着女儿给她做免费的健康检查。 原来,他们所居住的社区每年会抽一些家庭给孩子做免费的健康检查,而今年,杜佳楣幸运地抽中了,她当时想着既然抽中了就带孩子去做吧。 于是,她和丈夫带着煊煊到了指定医院去做检查。 一系列检查做完之后,医生将夫妻二人留下来谈话,和他们说煊煊患有自闭症。 听到医生的话后,他们不愿意相信,觉得自己女儿从小就那么聪明,怎么可能是自闭症,一定是误诊了。 医生告诉杜佳楣夫妻二人,煊煊在检查时表现出极度的不配合,并且一直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对于别人所说的话表现出毫不在意,也不予理会,对别人也是非常抗拒的。 建议将孩子送去精神病医院做专业的治疗,要不然情况会越来越差。 杜佳楣接受不了医生的说法,对于女儿是自闭症的事实她选择逃避,也没有勇气带孩子去精神病院检查,因为她害怕这是事实。 于是,她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想要平静一下。四:接受现实 回到家的杜佳楣每天和女儿待在一起,可经过几天的全天相处,她渐渐地发现了女儿的独特之处。 有时她拿着玩具到女儿跟前,她都会表现出毫不在意,眼睛都不会看一下,并且一直盯着其他一个地方看。 对于突然出现的巨大声音也不会在意,再加之回忆女儿之前不同于同龄人的一些行为,让杜佳楣发觉或许医生说的是对的。 如果自己再这样一味地逃避现实,那么只会耽误女儿的健康发展。 于是,夫妻俩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带着女儿去医院进行了具体的检查,最终被确诊了,就是自闭症。 医生告诉他们,自闭症不可能痊愈,只能是通过治疗让孩子和同龄人在行为上看起来没有明显的差别,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但过程是非常艰难的。 只能是训练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是辅助。五:在尝试中前进 确诊后,夫妻俩就带着女儿四处求医。 杜佳楣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在最开始,为了治好女儿,他们什么方法都会进行尝试,听老人说按摩和针灸对自闭症有效,于是他们就带着煊煊去做。 可几个疗程下来,并没有什么用。 于是,杜佳楣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自己辞去工作在家陪孩子,帮孩子逐渐成长。而丈夫也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女儿,辞职去国企工作。 据杜佳楣回忆道:她经常会去询问一些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并且也会让国外的朋友打听关于自闭症方面的知识,然后自己综合这些因素,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 通过多次尝试,她总结出必须要用行为疗法来对女儿进行训练。而训练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孩子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穿脱衣物、吃饭等。 由于不是专业人士,刚开始会有点难。但可能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母女连心的缘故,煊煊也慢慢地开始配合。 杜佳楣说道,由于女儿的特殊性,自己每天都会对她进行最少六个小时的训练治疗。 因为自闭症儿童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要使得他们学会一样东西,只能是通过训练,并且还要每天重复,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记住。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杜佳楣对女儿的训练治疗坚持了十几年。女儿也慢慢地在生活行为方面无异于常人,且一直在正常地上学。 在接受采访时,煊煊现场弹了钢琴,并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能被两百多首古诗词了,并且自己的愿望是可以登上诗词大会的舞台。 这些成果都得益于杜佳楣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和不放弃。六:胸有大爱,助力家庭 在对煊煊进行行为疗法时,杜佳楣为了记录女儿的成长变化,开通了博客,每天都会上传女儿的治疗成果和改变。 渐渐地,杜佳楣博客的关注量增多,有许多人也在下边评论对煊煊进行鼓励。 与此同时,也有大量人开始向杜佳楣咨询有关自闭症的信息和治疗方法,而杜佳楣也会进行耐心地讲解,因为她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 根据杜佳楣回忆,有一天,她下班刚出公司的门,就看到两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当时北京的天气是非常冷的,有零下十摄氏度"。 通过了解杜佳楣得知,这是一家三口,妻子刚刚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告知她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怀孕了。 而夫妻二人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就是面前站着的这个小孩,可是这个小孩是个自闭症儿童。 夫妻二人是山东人,此次来北京就是因为看了自己的博客内容,想让自己帮帮他们的孩子。 听着夫妻二人眼含泪水的话语,杜佳楣感同身受,因为她知道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也知道自己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 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想要创立有关自闭症康复训练的学校,让更多的家庭回归正常。七:报团取暖,共赴未来 当杜佳楣把想要创办康复训练学校的事情和丈夫说明之后,丈夫一听是持反对意见的。 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女儿本身就是自闭症孩子,夫妻俩将全部精力放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就行了,如果创办了学校,那么必然会导致精力不足的情况。 但是杜佳楣并没有放弃,而是告诉丈夫自己真实的想法: 想让更多的自闭症儿童和煊煊一样,能够正常地生活,为他们的家庭提供希望。丈夫听后,也没有再反对。就这样,夫妻俩开始着手相关事宜。 刚开始,他们的学校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当时人也没有那么多。 后来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家庭知道杜佳楣创办了训练学校,孩子们也逐渐增多,而小屋子里空间有限,需要换大一点的地方。 就在这时,杜佳楣经过和丈夫的商议,决定将房子卖掉来租一个更大的训练空间。就这样,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 杜佳楣在采访时对记者说到,每当自己看到有家庭将孩子送来进行康复训练时,心中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因为自己知道,作为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内心要承受的压力往往是最多的。 而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辜负家长的信任,用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知识让他们的家庭变得美满。家长们也给予了杜佳楣非常大的支持。 有一次,康复学校的四个老师毫无征兆地突然辞职了,面对这个突发事件,没有给杜佳楣任何缓冲的时间。 一下走了四个老师,杜佳楣不知道怎样和孩子们解释他们的老师去哪了,更令人头疼的是老师人手不够,这对于孩子们的训练是极其不利的。 那段时间,杜佳楣和其他剩余的老师一人当做两人来使,非常辛苦。 家长们听说后,纷纷都来到学校帮忙。 在接受采访时一位家长说道,自己的孩子自从来这里做康复,情况好转了不少,现在回去还会和父母打招呼并且讲述在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 既然学校人手不够,那么家长就来帮忙,我们相信学校。 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加入,杜佳楣的康复学校老师也越来越多,逐渐步入正轨,为更多的家庭带去希望。 正所谓自己淋过雨,就希望给别人撑一把伞。 杜佳楣对女儿无私的爱,体现出为母则刚的本性。对自闭症家庭的关爱,体现出她不将自己置身度外的胸怀。她身上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